罪恶都市里的黑暗鬼魂

作者:李孟苏

罪恶都市里的黑暗鬼魂0在绘本小说大师弗兰克·米勒(Frank Miller)看来,创作绘本小说和拍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是在纸上绘出一格一格的连续性画面,每个画面是一个情节;后者则将这种创造的媒体换做胶片,是3D版的绘本。2009年,米勒的3D版绘本得到了实践,他自编自导的电影处女作《鬼魂》(The Spirit)伴随新年钟声飘进了美国和英国的电影院。

米勒是绘本小说怪才,既能写又能画。他在1986年出版《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确立了自己的江湖地位。“黑暗骑士”树立了一类超级英雄的样板:带有暗黑气质,性格多面,多了人类的残忍和讥诮,少了超级英雄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不那么有男性魅力。好莱坞据此改编的《蝙蝠侠前传之黑暗骑士》是2008年票房最高的影片,全球票房超过10亿美元。《纽约时报》评论说,“《黑暗骑士》是迄今为止真正取得巨大艺术成就的第一部漫画改编电影”。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应该诚挚地感谢米勒才对,就像蒂姆·波顿在20年前那样。1989年蒂姆·波顿拍摄《蝙蝠侠》借鉴了米勒作品的暗黑氛围,拍出一部另类的超级英雄类型电影。此后,米勒的每一部作品——《夜魔侠》、《艾丽卡》、《300壮士》、《罪恶之城》——改编成电影,都会引起轰动。他着实为好莱坞提供了丰厚的营养。

其实,在2005年之前,米勒和好莱坞打的交道寥寥可数,不过是1990年和1993年做了《铁甲威龙》第二部和第三部的编剧。这两部片子极不成功,观众看过即忘,合作过程也让米勒不舒服。事后他说,这两部电影给了他一个教训,“不要做电影编剧”。他比喻“编剧是消火栓,很多狗从四面八方跑过来冲这消火栓狂吠”。相比较而言,创作绘本小说更自我更自由。好莱坞拍他的绘本,他不过问;名字在银幕上出现得越来越靠前,他也不参与影片的制作。直到2005年,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拍《罪恶之城》,把他拉了过来,两人联手做了导演,2006年又担任《300壮士》的制片人。拍摄过程中,米勒对专业人士的种种评论、建议一概充耳不闻。他的理由是,漫画的黑白形式特别能突显角色的正邪对比、黑色幽默的暴力美学,电影的彩色画面打破了漫画的框架,完全按电影模式改编效果会大打折扣。他理想中漫画改编的电影应该是3D版的。

罪恶都市里的黑暗鬼魂12008年,一副饱经风霜模样,51岁的米勒在片场开始了事业的第二春,独立执导电影《鬼魂》。两年前在《黑暗骑士》片场,米勒最常听到的建议是:你不能改变蝙蝠侠的服装,“粉丝”会怒的。现在看到成功的票房数字,大家都虔诚地觉得他的想法千真万确。他能将披着斗篷的英雄侠士从露营时父母哄孩子消夜的玩闹变成超级商业英雄,这样的人才世上可不多。绘本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产值最大的娱乐业,除了故事吸引人,它的每一幅画面仿佛电影分镜头,人物对话、情节描述简洁明快,最适合改编成电影,而电脑特效的发展也让绘本小说家的奇思怪想能够在银幕上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根据漫画、绘本改编的电影,《蝙蝠侠》、《绿巨人》、《超人》等等,哪怕是《蜘蛛人3》这样的烂片,都是票房的可靠保证。有了商业成功的前提,加上绘本小说作家相比纯小说作家更有画面感,转行似乎更容易,于是米勒得到了好莱坞的恩准,并能请来大明星萨缪尔·杰克森、斯嘉丽·琼森担任主演。

在米勒之前,英国著名绘本小说作家尼尔·盖曼也独立执导过根据自己作品《银镜面具》改编的电影。他们和好莱坞的分分合合,映射出绘本和电影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倾斜。20世纪80年代,米勒已经是绘本界活着的传奇,导演们还是自觉高他一筹,小心翼翼从他的作品中偷窃或借鉴,却不愿承认看过他的漫画。如今好莱坞终于明确表示:电影工业愿意接受绘本小说;如果不能超越它,也不要改变它。绘本小说和米勒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绘本曾经是电影要接济的穷亲戚,从小纸片转到大银幕的过程中注定会被曲解。此番电影放低姿态主动示好,制片人放弃手中的部分权力授予导演米勒最大的自由度去编剧、拍摄,在1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米勒看得很明白:“好莱坞就是一个大泡泡。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太过片面。偶尔,他们病得不轻的时候,也需要从外界输入营养,就像40年代的黑色电影深受雷蒙·钱德勒的侦探小说影响那样。”

卡通画家、绘本作家和电影导演毕竟是两个职业,尼尔·盖曼拍《银镜面具》深受资金和发行的困扰,导演当得苦不堪言。《鬼魂》由狮门公司投资,不必捉襟见肘,目前看宣传、发行也做得很到位,米勒还是遇到了无数难题,鞋子就是一个。米勒笔下的英雄们,不管是“夜魔侠”马特·默多克,还是“鬼魂”丹尼·柯尔特,影片中夜半时分跑过城市的屋顶,都穿匡威全明星球鞋。米勒否认植入了广告,穿匡威球鞋纯粹是因为“它们漂亮”。英雄该穿什么鞋在屋顶上飞驰,这问题很困扰米勒。商务皮鞋吗?米勒自己穿上商务皮鞋都不得劲,连楼梯都下不了。可作为导演,他必须注意到每一个细节,这远比他花几小时细细勾画出纽约的屋顶费心费力。

罪恶都市里的黑暗鬼魂2《鬼魂》不是米勒自己的作品,改编自另一大师威尔·艾斯纳(Will Eisner,1917~2005)的同名绘本小说。米勒擅长赋予既有的人物以全新的精神内涵。蝙蝠侠、夜魔侠都不是他原创的人物,但都在他手中获得新生。对艾斯纳创作的另类超级英雄,不过换一种表现载体,不是在纸上而是在银幕上重生。

要说另类超级英雄,艾斯纳才是首创。他于1940年开始创作连环漫画《鬼魂》,每周出一卷,随报纸赠送,从而提出“绘本小说”这一新概念。艾斯纳塑造了没有超能力的侦探丹尼·柯尔特。当时,漫画界推崇的是“蝙蝠侠”、“超人”这类穿紧身衣的超级英雄,被谋杀后重生以“鬼魂”身份出现的丹尼·柯尔特戴面具,穿西服打领带,离不了手套和礼帽,更像常人,他在和罪犯的较量中能够一次次幸存下来亏得有一颗坚硬、经得住揍的脑袋。艾斯纳赋予“鬼魂”现实生活中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和性格,他尖酸刻薄,喜欢冷嘲热讽,喜欢盯着女人的胸和屁股。艾斯纳和米勒亦师亦友,其创作思想对米勒影响深刻。

米勒比艾斯纳小40岁,13岁第一次看艾斯纳的漫画就是《鬼魂》。80年代他成名后说:“这套漫画差不多有40年的历史了,仍然比我看过的任何漫画都新颖、另类。”他刚来到纽约搏天下的时候,只有一种绘本小说能够出版,就是艾斯纳当年不愿画的穿紧身衣的变装英雄。米勒也瞧不上这种审美趣味,他最初创作的作品中没有超级英雄,他让男主人公穿战壕装,开古董车载着姑娘兜风,以至于很久得不到认可。为了生存,也为了表达对绘本小说的热情与雄心,1979年绘本界的传奇人物吉恩·克兰不愿再把《夜魔侠》画下去的时候,米勒努力争取到了这个活儿。他没能脱下主人公的紧身衣,但让他白天做律师晚上变身义务警员,性格中带上了神经质;由于主人公晚上要跑遍全城屋顶,他不厌其烦画出纽约的屋顶。这些都让《夜魔侠》的人物性格、艺术风格更加可信,看起来不像当时的超级英雄漫画,因此开始得到注目。

他和艾斯纳就是在这时结为好友的。米勒说他和“前卫的新新人类”艾斯纳“结下了一种虽然火药味很浓却非常正面积极的对立关系”。据《艾斯纳和米勒》一书披露,他们彼此不认同对方的艺术表现方式,经常争吵不休。艾斯纳视自己的作品为纯文学的一个流派,米勒却认为绘本小说是光怪陆离的流行文化的一部分。《鬼魂》主人公的历险故事满是电影风格,很像电影《公民凯恩》,艾斯纳却坚称电影没有对他的创作带来影响,反倒是戏剧对他启发更多。不用说,电影《鬼魂》是米勒和艾斯纳争论的延续。■ 鬼魂好莱坞罪恶都市都市罪恶黑暗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