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认领的名画
作者:曾焱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我们拼接了来自不同方向的那些线索之后,故事有了完整的开头和结局。
1898年,29岁的画家马蒂斯离开巴黎去科西嘉岛小住。岛上有个阿雅克修医院,在灰蓝的天空和绿树之间,一道粉红的院墙吸引了对色彩极度敏感的马蒂斯。他画了一幅小画,取名《(阿雅克修医院)粉红的墙》。
1914年,马蒂斯已经是艺术市场上最活跃的画家了,犹太富商哈里·富尔德(Harry Fuld)在巴黎的画廊看到这幅画,买下它带回法兰克福。马蒂斯画这幅画的第二年,20岁的富尔德开办了德国最早的私人电话公司,家族事业从此越做越大,也许这是他对《粉红的墙》特别钟爱的原因。富尔德死于1932年的一次商务旅行,他那些收藏都由11岁的儿子小富尔德继承了。1939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越来越严酷,小富尔德随家人逃往英国避难,1941年移居加拿大。这家人留在法兰克福的财产全部被纳粹没收了,装箱后仔细藏匿的一批艺术品没有能够幸免,马蒂斯这幅画就这样流落出去了。
1941年,这幅画被一个纳粹军官据为己有。这个人的名字,说出来让这画又多了一些传奇。法国《观点》周刊披露,此人就是“二战”史上有名的党卫军军官库尔特·格施泰因(kurt Gerstein),2002年法、德合拍影片《目击者》(Amen),主人公便用了他的真实经历作为蓝本。这部片子在戛纳拿到最佳编剧奖,却也引起学界不少争议,因为格施泰因是一个谜团一般的人物,法国“二战”历史学者至今也没有找到足够的实证,认定他在当年的纳粹犹太灭绝行动中究竟充当了什么角色。
真实历史资料中的那个格施泰因,是狂热的国家主义者,也是虔诚的新教徒,他曾因为散布被纳粹政府禁止的教会资料两次入狱,最后却又加入了党卫军,让他的朋友们非常困惑。1941年,纳粹开始对犹太人实施灭绝行动,由于矿业工程师的专业背景,格施泰因被卢布林区纳粹头目格洛波克尼克(Odilo Globocnik)看中,任命为“技术消毒室”头目,负责处理毒气室的技术问题。1942年8月,他进入建在波兰境内的两座灭绝营——贝尔泽克(Belzec)和特雷布林卡(Treblinka),第一次目睹犹太人被成批送进毒气室屠杀。影片中,像辛德勒一样,格施泰因在良心煎熬之下承担了一个教徒的道义,他曾试图把大屠杀的真相通过中立国和罗马教廷向全世界发布,借助教皇的影响进行干涉制止,但最终他还是悲剧性地成了一个失败的拯救者。1945年4月22日,格施泰因在德国南部小城罗伊特林根(Reutlingen)向法国军队投降。法国人把他关在罗特魏尔城的一间旅馆里,那份让历史学者们感到迷惑的《格施泰因报告》,就是他在关押期间完成的。第一稿他用法文写,一个月后补写了两版德文。格施泰因在报告中陈述了毒气室的场景,后来一些法国历史学者批评其中“多有疑点”,“有意夸大”,但《报告》还是一份有价值的目击见证。没过多久,格施泰因和其他纳粹战犯一起被转送到巴黎的谢尔西·米蒂军事监狱。这可能是格施泰因极其不愿面对的现实,1945年6月25日他在监房里自杀,没有等到接受审判。
法国方面对他战争罪行的调查并没有因为他的死而中止,3年后,一队法国宪兵在位于蒂宾根(Tuebingen)的格施泰因家附近找到一个密窖,里面堆放了战争期间被他掠夺来的大量艺术品,《粉红的墙》也在其中。画背后有一个法国海关的印戳,德国方面据此辨认它是某个法国犹太家庭的收藏。就这样,这幅画在1949年回归巴黎,成了战后归还法国的6万件艺术品中的一件。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建成后,这幅画和马蒂斯其他作品一起,在该中心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里陈列和保存。
6万件艺术品中的4.5万件很快找到原主,另外1.3万件经过评估价值不高而被公开拍卖,最后剩下2000件珍贵艺术品——包括1000件大师画作。法国政府按照类别分拨到不同的国立博物馆保管,同时开始寻找原来的收藏者。在这些艺术品的标牌上,都有3个大写字母“MNR”,标识着它们与众不同的身份:“国立博物馆收回。”
经过专家鉴别,这2000件艺术品里,至少有200件是纳粹从犹太家庭中侵占所得。于是法国总理阿兰·于佩在1996年筹资1000万法郎,发起成立了一个以追查“二战”期间被侵占犹太家庭资产为行动目标的机构,取名“马特奥里任务”。在这个机构推动下,法国为这些无人认领的艺术品办展览、出书,并将全部资料做成数据库,发送到官方网站供全世界查询。在他们的努力下,1997年2000件“MNR”里面有41件找到了原主人,其中包括毕加索、莫奈和塞尚的名作。2008年6月到10月,巴黎犹太文化和历史博物馆办了一个特别画展,名字叫做“寻找主人”。陈列的53幅画,差不多都是绘画史上的大师作品,有库尔贝、德拉克洛瓦、安格尔、莫奈、马勒、塞尚、德加、恩斯特,马蒂斯的这幅画当时也展出了。
德国女历史学家玛丽娜·布拉姆伯格多年来一直在追踪“二战”期间被纳粹侵占的犹太家庭财产,富尔德家族也在她的关注范围内。法国官方将数据库发布到网上后,布拉姆伯格偶然找到了《粉红的墙》的照片,和富尔德家族的收藏资料一比较,她立刻确认就是同一幅作品。
小富尔德离开德国那年18岁,到加拿大后他进大学读法律,没再继承父业经商。1945年战争结束他马上回到欧洲,在伦敦和法兰克福都安了家。小富尔德是犹太和日耳曼人的混血,在加拿大求学那几年,德国人、犹太人、加拿大人都因为他的血统而排斥他,这段个人经历让他对种族歧视有痛苦的体验。回到欧洲后,他一直筹划设立教育基金来帮助那些遭受种族歧视的非白人学生,可惜几年之后小富尔德就患了脑瘤,1963年去世。死前他将部分财产交给私人律师,请他用这笔钱建了一个慈善基金。让他身边人感到意外的是,小富尔德几乎将所有财产都留给了一个名叫吉塞拉·马丁的女人,原因无从知道,关于这个女人的资料也十分有限,只知道她死于1992年,指定将小富尔德给她的全部遗产又捐赠给了Magen David Adom UK——这是一个专门对以色列进行医疗援助的英国慈善机构,受马丁委托,处理她身后富尔德家族的所有遗产事物。法国政府将《粉红的墙》交还他们保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幅画被Magen David Adom UK送到柏林犹太博物馆展览,然后它将回家,由法兰克福的富尔德后人保管。不过这个慈善机构最希望的还是有人买下这幅画,捐赠给以色列的博物馆永久保存。
归还《粉红的墙》之后,“MNR”还剩下百件左右无人认领的名画,其中找到旧主人比较渺茫的,可能是18、19世纪巴黎两位风景画家休伯特·罗伯和莫里斯·郁特里奥的作品。负责保管它们的博物馆专业人员说,时间过去太久了,两幅画作又几乎没有收藏档案留存下来,要找到主人已经很难。它们也许只能带着“MNR”的印记,永远留在法国的博物馆里了。■ 无人认领名画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