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投资这一年
作者:邢海洋2008年,股市以65%创下历年来最大跌幅,基金自然不能幸免,基民伤痕累累。所有投资股票的基金无一获得盈利,连业绩最好的泰达荷银成长也损失了31.61%。不过,悲观中还是有令人欣慰的信息,投资股票的百余只基金中只有一个没能战胜大盘。统计数字显示出基金的优势,专业投资给基民带来的是小于股民的损失。
根据银河证券发布的初步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2008年业绩统计报告》,124只纳入统计口径的股票型基金平均业绩为-50.63%,损失程度小于指数;59只偏股型基金平均业绩为-49.75%,损失程度更小;24只平衡型基金平均业绩-42.75%,损失最小。就连紧跟指数、彻底满仓且专门选取成分股以投资的指数型基金平均-62.60%的业绩,也比上证180和上证50的-66.34%和-67.23%要低。
对于基金整体上战胜了大盘,一种观点是基金受到仓位控制的限制,不可能实时满仓,弱势中保有一部分现金,损失自然不会比大盘惨。这点在历次弱势中多有应验。大牛市前的2005年,股市虽然触底回升,但全年两市跌幅分别为8.33%和11.74%,那时仅有的7只股票型基金却实现了3.5%的正收益,43只偏股型基金年度平均净值增长率则为3.02%,15只股债平衡型基金年度平均净值增长率更为4.8%。如果说一年的数据不足为信,自2005年回溯2年乃至3年,主动型股票投资基金熊市中业绩一直好于大盘,且有10%左右的超额收益。表面看,股票型基金业绩战胜大盘是不争的事实,不过若一定把闲置于股市之外的资金除去,2008年基金整体业绩就未能超出比较基准很多,因为有分析人士计算过,比较股票型基金业绩的水准应线为-47%。
但几经暴跌后,基金愈发谨慎,纷纷调整仓位到持仓下线,免去了直线下跌后半程的部分损失,这也不能不说是体现了基金经理的选时功夫。去年下半年,众多发行的基金迟迟不进场买卖,有一段时间基金集体看空。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早就获批,也是到了批文快失效的时候才发行。
2007年的大牛市中,基金的表现也超过了大盘。124只股票型基金的净值增长幅度从76.50%到226.24%不等,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26.87%。而这一年中,上证指数增长幅度为96.66%,124只基金中,只有9只基金的净值增长幅度落后于大盘。不过,基金也有集体走麦城的时候,2006年牛熊转换,基金就未能集体战胜市场。那一年上证指数的涨幅为130.43%,115只偏股型基金中战胜大盘的只有16只,其余99只均未能及格。这一年的情况实际上也可归结为仓位限制,未能满仓,自然在大牛市中跑输。
华尔街曾有“2/3的基金经理不能战胜大盘”的说法,随机漫步理论里也经常提到“猩猩掷飞镖”选股的比喻,以说明专业选股与猩猩的随机投掷不会有差异。这一比喻还被称之为“猩猩定律”。但我国资本市场上“猩猩”或曰散户却长期不能战胜基金经理,更有甚者,公募基金还不能战胜私募。比如2008年上半年,大盘下跌46.07%,公募基金跌幅36%,但通过信托公司平台发行的、国内72只具有半年以上业绩的阳光私募基金,其平均增长率为-28.36%。几个数字活脱脱勾画出了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的相对位置,职业的战胜非职业的,而带有激励的更战胜了普通从业的。当然,熊市中阳光私募的优越性可能是制度性的,没有持股下限的限制,很多私募以抢反弹为主,根本不长期持股。
华尔街上的猩猩定律或者与海外严格的证券监管有关,市场上所有可利用的信息均为公开信息,专业投资者只能依靠自己的专业技能,而非更多的信息和渠道做出判断,而通过职业培训获得的技能对选股选时是否有效是颇难判断的问题。不过,我国证券市场上,“抱团取暖”也罢,内幕信息或者专业的研究也罢,常年的统计数字的确说明了专业投资的优势所在。大牛市的巅峰基金一度持有1/3的流通市值,即使是抱团取暖这样非理性的结果,也足以使他们跑赢一般投资者。而熊市中,资金配置管理的作用也帮助他们跑赢大盘。只是在牛熊转换的过程中,基金庞大的身躯拖累了它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这个意义上,投资于基金以专业理财,有着远高于普通投资者的胜算。
每年末都会有一场争夺基金排名的龙争虎斗,前两年一直独占鳌头的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的华夏大盘精选以-34.88%排在了第二,明星经理的时代已经到来,品牌投资人的稳定表现正是投资者的希望所在。■ 股票基金投资证券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