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塘:被僧格林沁放弃的要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北塘:被僧格林沁放弃的要地0( 1860 年,被英军攻占的北塘要塞 )

北塘是塘沽以北10余公里处蓟运河入海口的一个镇,运河从北面的芦台蜿蜒南下流入渤海,北塘镇就在入海口西岸。1859年僧格林沁督办天津一带海防,曾加固过被称为“南北双垒”的北塘南北炮台。从连接北塘镇到运河东岸的彩虹大桥西入镇内,200米外的路北有一个高约1米、长约10余米、宽约1.5米的月牙形夯土台基遗址。经多方打听,这就是北塘唯一遗存的炮台遗址。从位于运河南岸北塘镇的位置看,遗址所在地应该是北塘南炮台。

与大沽炮台一样,北塘南北炮台同样用三合土加固。今天残墙夯土上遍布大大小小的圆形凹洞,史料记载当时北塘炮台建造坚实,炮台内壁有数百个凹形的弹槽,内部还有上下梯道数条。从地形位置上看,炮台正位于今天河口西岸约200米处,火力正好覆盖整个入海口。

适逢冬季,蓟运河几乎河干水枯,完全无法行船。当年的运河水浅流速慢,不适合英法军队的军舰出入。即便在潮水涨到最高点,也正好是马上要退潮的时候。英法舰船即使进入也无法长期停留在内河轰击守军的炮台。这和定海一带港阔水深完全不同,不利于入侵者作战。而北塘镇背靠运河,镇南部东西两边都是沼泽,当时仅一条两边有壕沟的石头路通往南边的新河镇。新河当年筑有城墙和炮台,位于大沽北炮台西侧不远,是大沽北炮台的后防。由此看,从北塘到新河、大沽北炮台的布局,正是把整个大沽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的防御体系,目的是相互支援。北塘最重要的地理位置,便是防止海河北岸的大沽北炮台被偷袭后路。

北塘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当时无论清军还是联军都有充分认识。某种程度上,联军对大沽和北塘的地形了解更胜一筹。1860年7月,英法联军抵达大沽和北塘外海时,英军将领曾和在当地海面等待数天之久的俄国军舰会合。俄国人多年来一直在勘察从北京到天津、大沽一带的地形地貌,几乎没受到中国方面的任何干扰。俄国公使伊格纳切也夫将军详细向英法联军提供了大沽、北塘一带的水文和地形情报。其实在第二次大沽之战中,失败的英国将领贺布就得到过俄国人的详细情报,不过因为他的过于自信和清军没犯错而遭遇失败。

正如英国人自己所说,英、法、俄、美的军舰在北塘炮台附近海面停泊多日,“当然会使中国人都懂得:大沽不会遭到联军的攻击,联军的力量将全部指向北塘”。此后联军派人在北塘河口了解水文再次被清军发现,但依旧没引起僧格林沁的重视。虽然清朝内部多名大臣都指出北塘要地不可失,但“河口却没有安置任何防御设施”。更糟糕的是,僧格林沁已经将大部分火炮撤出北塘。北塘的炮台其实就是僧格林沁在第二次大沽防卫战胜利后加固的,但此战后他却提出了放弃北塘炮台的构想。和大沽炮台一样,北塘当地一马平川,往来退路只有北面的芦台镇和南边的新城镇。僧格林沁认为北塘无险可守,而炮台和村镇过于接近,战火中容易毁伤民舍,于是设想放联军上岸,试图在联军南下新城、大沽的途中用骑兵包围攻击。

​北塘:被僧格林沁放弃的要地1(  侵华英军海军司令贺布 )

英法军队吸取了上一年在大沽直接进攻炮台正面的教训。法国中将孟托班认为,最好在“北塘炮台大炮射程之外进行登陆,并绕过炮台,从背墙处进攻这些炮台”。他的决断还是基于俄国人提供的地理情报。俄国人告诉英法联军,北塘炮台背后没有什么防御工事。重视正面而忽视侧翼,一直是清军防御的弱点。最终英法联军选择了在北塘镇南登陆,此地是一块相对较高的硬地,当时主要是北塘一带的坟地,如今却是一片盐池所在。在俄国公使伊格纳切也夫将军的带领下,5000名英法海军陆战队在13点左右的涨潮时间登陆。

北塘一带的潮水时间很短,入侵者只能通过小舢板往来运输,登陆过程长。如果这时僧格林沁在联军还没把所有装备带上岸时开始大规模反击,也许还有一线机会。但僧格林沁在数天后得知情报,却只派骑兵和英法军队“对峙”。此后在战与不战的犹豫中,僧格林沁试图把联军驱赶到沼泽地带加以歼灭。今天从北塘到大沽已连成一片城镇,沼泽不复存在,但道路两侧深处,依旧密布农田、盐池和水道。虽然当年大沽河北塘一带人烟稀少,放眼望去似乎一马平川,但多为盐碱滩涂。这种看似平坦的地形又和北方平原容易策马作战的硬地草原完全不同,僧格林沁从察哈尔哲里木盟调来的马队未能在联军登陆时给予及时的冲击,到联军利用10余天时间把火炮辎重运上岸,并另有上千名骑兵部队也完全登陆后,蒙古骑兵已经失去了施展空间——在唯一一条通往大沽炮台的硬路面上,骑兵在联军猛烈和准确的火力下根本无法进行冲击。虽然英国人也称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表现非常勇敢”,但最终几乎全军覆没。■ 放弃僧格林沁北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