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金的供需因素
作者:邢海洋黄金涨到900美元/盎司,多空双方随之进入了僵持状态。期间两条消息,均被双方大肆渲染,其一是1月初南非金矿因停电停产,其二是2月中印度传来了进口骤减的消息。可见主导黄金价格的仍是实物金的供需曲线,供给不足引起价格上涨,但价格高了,超过世界第一大消费国的购买力,金价便需等待消费者的收入跟上上涨的步伐了。
印度是世界上民间藏金最多的国家,藏金超过万吨,远高于任何一家中央银行的储备量。2007年,印度消费黄金774吨,比上一年上涨6%,其中首饰用金558吨,披金戴银的民族传统主导着黄金需求。但在金价急涨的第四季度,当国际金价从第三季度的660美元/盎司上涨到800美元/盎司的时候,印度的黄金消费还是大幅度下降了,相对2006年的第四季度,消费量下降了64%。今年1月,黄金升到900美元/盎司,印度黄金进口量干脆从2007年1月的62吨下降到5吨。按当地人的描述,需求几乎为零。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消费国,774吨的需求占到3547吨的全球总消费的22%,一旦这样大比例的需求突然消失,对金价的打击不言而喻。
超过20%的需求“釜底抽薪”,而黄金的价位居然能在历史最高点上盘桓,其背后则是需求中的中国因素。2007年,我国取代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黄金消费国,达325吨,消费增幅世界第一,达到26%。即使在金价暴涨的第四季度,消费量仍增长了20%。按世界银行2007年人均GDP的统计,我国人均2460美元,印度人均965美元,是我国的39%。收入赶不上金价的上涨速度造成了印度消费的萎缩,而以我国的人均收入,则可以从容面对800美元/盎司的价格。不过,当金价涨得过高,就需考虑我国增长的需求是否“独木难支”,因为2007年第四季度,全球总体需求同比减少了20%。黄金是奢侈品,金价的变动实际上也带有奢侈品的特征,和消费者的收入变化正相关。从中也不难推理,金价已经很难恢复到五六百美元的“低价”,因为一旦便宜到如此程度,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消费群体的需求将同时释放,而供给显然难以应对突增的需求。金价是否能在目前的价位上继续保持升势,则需看我国的增量是否能抵消全球的减量。
黄金的供不应求还表现在全球产量的萎缩。2007年,我国超过了南非,以272吨的年产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金国。按权威的说法,“不是中国在超越南非,而是南非退缩到了中国后面”。南非的储量世界第一,占到全球储量的一半,产量最高的时候年产超千吨,2001年金价最低的时候年产仍将近400吨,反而是随着价格的节节攀高,南非的产量一跌再跌。表面看,连续的罢工和矿坑停电损害了生产能力,但发生在涨价过程中的减产至少证明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即供给总是随着价格上涨而增加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南非的矿洞,有的已经深达4000米,产金需要消耗远高于“沙金”时代的水和电力,其成本也超过我国,我国最深的矿洞也不过400米。
地球黄金储量乐观得惊人,但把黄金开采出来却是另一回事。据科学家推断,地壳中的黄金资源大约有60万亿吨,人均1万多吨。但是,到目前为止,查明的黄金资源量仅为8.9万吨。截至2005年,人类采掘出的黄金不过12.5万吨,约占总储量的六亿分之一,人均只有20克。黄金稳步上涨的这几年,恰恰是全球黄金产量连续下降的时段,背后隐含的经济学原理恐怕是物以稀为贵。很多人仍相信,产量下跌只是暂时的,21世纪7年间产量下降6.7%的现象只是上世纪90年代采矿投资萎缩的结果,随着采矿业接受市场价格信号,加上2?4年的勘探期和4?6年的投产期,世界黄金供应便会发生新一轮变化。这里不妨借鉴美国地质调查协会对澳大利亚黄金开采和勘探的一组数字,澳洲黄金产量从1998年顶点的310吨降到2005年的250吨,同期的储量却增长了一倍。学者对南非的采金活动和黄金价格的相关性分析也证实了,除非金价上涨幅度超过了开采成本的上涨,价格信号根本起不到刺激作用。
人类的采金活动几乎是和金本位相伴产生的,19世纪初英国成为第一个金本位的国家,黄金出产也是在19世纪飞速提升的,尤其是在19世纪后半叶的50年里,黄金产量超过了此前5000年的总量。现在,黄金已完全没有了货币功能,人类难道还会仅仅为一种奢侈品的需求,拿出当年加州淘金的劲头?若不能,黄金恐怕会越来越像一种奢侈品,远离大众,价格则稳定上升。■ 供需因素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