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言:从自发兴趣到文化逆传播
作者:朱步冲( 译言网创始人之一赵嘉敏
)
摩托罗拉的Linux手机,麒麟红茶最新瓶装背后的设计理念,Twitter软件的未来……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题目,都是号称中国日更新量最大的翻译网站“译言”的每日推荐栏目中摘取的。曾用网名“雷声大雨点大”的创始人张雷承认,2006年7月他毅然从美国在线辞职,和志同道合的赵嘉敏、丁丁一起创办“译言”是个很具冒险性的举动,然而却是大势所趋。“当时我们几个都在硅谷,做软件开发和技术管理,很容易接触到各自行业里最新的资讯,再加上当时 Web2.0风潮已经起来了,维基百科,YouTube等网站都有成功经验,就很想再出来单干一下。”
“译言”上最热闹的一个小组也叫“单干”,建立者名叫Pestwave,1982年出生,外贸公司工作,同事都是外国人。他是一个典型的生活在美式网络文化中的人,平常新闻看CNN、nytimes、csmonitor、entrepreneur、forbes,娱乐只上YouTube,用BT下美剧,中文互联网上对他来说有价值的东西不多。从2007年1月开始,他单枪匹马在“译言”上翻译《单干》,这是一本美国2005年的畅销书,作者是耶鲁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中国,大学生等于大白菜,毕业就等于失业,没有什么东西比单干更现实。我建立这个小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习创业的知识,大家都去单干。”
张雷说,在创办“译言”之前,他曾和丁丁已经有过一次不成功的尝试,共同操办了一个短命的虚拟在线体育经理游戏站,但“独立创业”的念头始终没有灭掉。2006年7月,张雷和几个同伴一起翻译了那本由《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撰写、后来被国内无数互联网创业者奉为圭臬的《长尾理论》,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当时网络上对这本书只有简单的博客评论,少数摘译质量也不是很好,所以我们感觉在中国互联网商业和技术领域,都缺乏来自美国的第一手信息和理论,呈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结果就冒出一个搞专门翻译网站的念头。”“译言”的另一位创始人赵嘉敏,见过一个营养学家,出书、做演讲,但他书中的内容,只是翻译了一些国外资料拼凑出来的。他说:“网络翻译者的出现,会让这些信息掮客们逐渐失业。在互联网时代,读者对信息的即时性,以及打破语言壁垒的需求特别迫切。如果没有网络翻译,国内的信息比国外至少落后半年以上。”
张雷透露,现在活跃在网站上的译者已经达到700至800个,分布在世界各地,从纽约、旧金山、香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码头,到长沙这样的内陆城市,而且还在不断增加。注册用户也稳定在几万人左右。与之相对应的是,“译言”的翻译领域已经延伸到了经济、社会科学、文学、环境等各方面。按照张雷的说法,网站扩张的动力来源就是每个成员平常自发的阅读习惯与专业兴趣:“译言”借鉴了豆瓣的族群模式,译者按照兴趣小组进行在线交流和翻译活动,最终作品完成后将作品变成共享的PDF电子书。这种类似网络游戏“合作打怪”式的翻译浪潮确实与Web2.0时代的共同书写精神非常合拍。
关于“译言”的盈利模式,张雷说他暂时还没有考虑到一条明确出路,问题的核心无疑还是版权。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张雷说,虽然按照Web2.0时代的定义,作品一旦在网络上张贴就等于默认了网民对其的传播和加工,但“译言”还是鼓励翻译者和原创作者联系,因为翻译也算是原文产生的衍生产品。实际上,“译言”自成立到今天,唯一出版的一本实体书就是Facebook创始人之一、卡罗·白朗撰写的《从零到百亿》(Inside facebook)。译者一开始就与原作者签署了版权协议,由“译言”网站采取社区合作的方式翻译,最终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根据张雷透露的消息,现在支持网站运转的还是5个合伙人的个人积蓄,自己和其他人也在推敲包括“翻译—出版”模式在内的多条道路:“Slate,Salon等网络期刊尝试过的付费订阅模式肯定不行,因为‘译言’真正被网民看重的应该是它的社会价值。”张雷说,“译者的利益肯定要被放在公司利益的前面”。
( “翻译机”——毛心宇
译言网正式建立之时,恰 逢毛心宇大学毕业为写论 文翻译外文资料,毛心宇 就把这些资料发布在译言 网上,从而获得译言网第 一个“人肉翻译机”的称 号。后来他和另两位译者 共同翻译了《广告 2.0》 等书。
)
在经济利益之外,张雷和其他网络翻译者一样,想做的不仅是文本的传译,而是企图聚集所有志同道合的网络译者的力量,改变跨国文化交流的不平等性:“总体上看,中国互联网从技术、商业模式上基本上达到了与美国同步,但是在互联网文化层面和质量上,我们仍然很低端,大多数信息仍然是即时消费的娱乐八卦,软色情内容和缺乏深度评析的简单新闻资讯。这些信息和衍生物当然也不可能创造任何有益的反馈,简直就是Garbage in,Garbage out。”
确实,在互联网时代之前,翻译可以算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少数缺乏组织性的活动之一,然而最近10年来,随着全球网络信息流量的暴增,使得在线翻译,已经在2003年成为一项全球市场份额高达172亿美元的网络新兴产业。如同任何技术或产业一样,互联网翻译既弥合了地球村时代发达和不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也在文化交流方面制造了新的鸿沟:尽管在报酬上,将英、德、法等语言翻译成亚洲与非洲语言的价格要贵于相反的翻译,不过50%至60%的翻译工作是将英语文本翻译成其他文字,而在全体英语出版物中,只有3%至6%是转译自非英语作者的作品。更糟糕的是,非英语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也在减少,而更倾向于和英语文化霸权产生联系。2005年,在所有德国境内出版的译著中,只有9.4%来自法语,2.7%来自意大利语,62%来自英语。按照《连线》杂志专栏作家伊安·格林伯格的话说,这种借助网络、电影、消费品和书籍等载体存在的“文化流”正在日益变成一种狭隘的不平等灌输:在欧洲电影市场,82%的票房被美国垄断,其中的70%则来自于六巨头:迪斯尼,Viacom,索尼,福克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和环球。这一切仿佛是一家独裁垄断的航空公司,由美国和英国为始发站的航线占据了它营运的主要内容,而且如果你想从莫斯科飞往东京,也必须在纽约或伦敦转机。
( 译言网成员,左起 : 赵嘉敏,吴磊,聂红,苏菲和周林
)
“现在看,英语是全球29.5%的网民交流时使用的主要语言,但紧随其后的就是中文,更值得注意的是,1.6亿的中国网民人数尽管只是英文网民人数的一半,然而前者人数增长的速度几乎是后者的1倍,据统计。中国网民总人数将在2008年超过美国。”在张雷的判断中,“译言”早早投入从其他语言文本向英语的反向翻译,是一个顺乎互联网文化传播未来的举措:“虽然英语现在仍然是‘译言’翻译原文的主导,但是越南语、法语、德语和日语内容也在持续增加。”作为这种“反向传播”的经典战例,就是“译言”对《IT时代周刊》2006年9月的封面文章《雅虎兵败中国》的全文翻译,在美国各个互联网商业评论站点上刊登后,给了美国互联网商业评论界很大的震动:“美国人总是用诸如水土不服,政策限制,甚至中国互联网市场的不成熟来解释这个问题,但是从来没有人想到从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独特性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不仅如此,“译言”也在英文版中,特地加重了中国的地下音乐、时尚等亚文化内容,张雷解释说,这样的目的是向欧洲和美国的网民推介一个更全面客观真实的中国,包括www.readwriteweb.com和www.avc.com等美国知名互联网商业网站,都逐渐加强了对这些内容的转载:“Web2.0时代肯定会加速这个中国互联网文化反向塑造世界的过程,我相信我的判断。”
“译言”的另一个创始人赵嘉敏从美国回来差不多半年。当时他为了“译言”离开硅谷,也离开那边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但回来之后,却不得不先放下“译言”,委身到风马牛不相及的动漫产业。他笑着说,这是生存所逼。目前“译言”还是一个公益性网站,没有生存问题,但必须考虑如何发展,如何壮大。
“一个大问题是,‘译言’在内容的扩展上发散得太快,一下子从IT、创业、投资拓展到了人文、社会、科学,但在内容的组织与分类,社区的组织与分类上却没能及时跟上,所以现在给人无头苍蝇一样的感觉。看看东西很多,但里面的内容好像都跟我没什么关系。其实,如果我是一个内容搜索者,更愿意在一个很窄的领域内,看到你把真正有深度的东西做透,比如我要找IT/创业/投资的什么资料,想找点创意,就直接上‘译言’,这样就算成功了。”
他认为,“译言”的未来一定不会限制在“译”上。“译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桥梁,如果在译中加入自己原创的东西最好。‘译言’的很多译者都是有国外留学经历的专业人士,如果他们能把国外所学的东西,一些真正有深度的内容,有领会的理念引进到国内来,打破表面文字上的东西,这样意义会更大。如果‘译言’做成一个内容库,我的想法是,国外先进理念思想占1/10,翻译占十分之四五,剩下的是本土原创精品。” 翻译专业张雷翻译理论传播赵嘉敏自发文化译言兴趣语言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