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编剧奥斯汀
作者:娜斯( 《成为简》剧照 )
90年代以来,没有哪个奥斯汀同时代的作家这样频繁地被改编“触电”。1995年,BBC将《傲慢与偏见》改编为5小时的电视剧,在英国引起观看潮,柯林·弗斯的闷骚性感版达西成为女“粉丝”心目中的浪漫偶像。次年海伦·菲尔丁将《傲慢与偏见》做了一次戏仿,写成当代通俗版的《BJ单身日记》,将其中的男主角就命名为达西先生,而此书改编成电影,演达西的柯林·弗斯又被找来出演男主角,再次满足女影迷的“达西情结”。1995年,李安也受邀到英国拍摄《理智与情感》,因此片的成功进入美国主流影界,而主演兼编剧艾玛·汤普森因此片获奥斯卡提名,今日红星凯特·温丝莱特也在该片中崭露头角。该年还有一部将《艾玛》的故事放到美国加州贝弗利山高中的当代版,叫做《Clueless》,也大受欢迎。而次年格温尼斯·帕特洛也以《艾玛》走红影坛,以美国女演员中不多的能演英国古典戏的人而著名。难怪有人说,奥斯汀是当代英美最佳编剧,捧红了多少明星与影人。而最近两年奥斯汀又再度活跃,2006年新版《傲慢与偏见》把凯拉·奈特利推向奥斯卡提名,该片导演乔恩·赖特(Jon Wright)继而成为英国畅销书《赎罪》改编电影的导演。2007年,又有两部跟奥斯汀有关的电影出笼:《成为简》和《简·奥斯汀书友会》——从奥斯汀小说的改编,已经发展到奥斯汀本人的故事以及奥斯汀“粉丝”们怎么一起阅读她的故事。今年1月,美国公共电视台的“杰作剧院”节目,又推出一个“完全奥斯汀”系列,播出奥斯汀的影视改编作品,既有新制作,也有老版本,让你一次看个够。
不光是英美影坛,2004年,印度宝莱坞版的《新娘与偏见》(Bride and Prejudice)中,伊丽莎白变成了印度女孩,而达西成了美国富家子弟。去年看韩剧《我爱金三顺》,这个剧的情节其实就是韩剧版的《BJ单身日记》,自然也就跟《傲慢与偏见》有了联系。《BJ单身日记》虽然在很多地方戏仿《傲慢与偏见》,但是淡化了阶级差异,因为英国本来是阶级差异最严重的地方,当代进步人士要极力避免这种意识。《我叫金三顺》里面阶层差异的线索却一点也没有避讳,男女主人公因为差异而互存傲慢与偏见,同时又因差异而互相被吸引。这已经是一个定式的故事,但是看你怎么塞进新的细节。《BJ单身日记》和《我叫金三顺》故事中女主角都曾经受一个风流家伙的诱惑,也拒绝纯粹为结婚而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然后融化了冰王子。伊丽莎白如果活在今天当然肯定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女性,就像在《BJ单身日记》或者《我爱金三顺》中一样,但她其实比奥斯汀的时代麻烦更多——又得忙着工作,又得寻找爱情??有人说奥斯汀是“英美琼瑶”,琼瑶可没有她笔调中那种机智和反讽。《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说奥斯汀“比其他作家更多进入到通俗文化中,是因为她几乎令人惊悚地具备当代性。她对于社会的反讽性的描写经由一种令人放心的、姐妹式的声音来传递,仿佛她一半是约翰·斯图瓦特,一半是奥普拉(都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前者做的是语言犀利的讽刺性喜剧新闻节目,后者是女性观众居多的谈话秀)。在古装的外表之下,一个典型的奥斯汀女主角提供了几乎任何女性都能认同的东西:她不怕成为房间中最聪明的人,同时在一系列的误会之后得到她梦想的男人。不需要一个市场天才去发现满足这种幻想的电影有观众群”。
书友会在西方一直流行,过去尤其以不工作的女性为主,定期读一本书然后聚在一起讨论。《简·奥斯汀书友会》中5女1男各具性格和经历,书友会的发起人贝尔纳黛特(Bernadette)是个结过6次婚的五十来岁的女人,既独立自由又具有母性。她的朋友乔斯琳(Jocelyn)是养狗专家,对狗的感情比人深,因过去的情感伤害而不愿走入两性世界。她的“发小”希尔维娅(Sylvia)幸福结婚25年之后老公弃她而去找了别的女人,她的世界崩溃了;而她的同性恋女儿为了安慰妈妈搬回家住。贝尔纳黛特还在奥斯汀电影节上遇到普迪(Prudie)——一个中学法语教师,正跟她的丈夫闹矛盾;而唯一的男成员是一个硅谷IT天才,整天看科幻小说,从来没听说过奥斯汀,因为喜欢上了乔斯琳而参与到书友会,乔斯琳最初拉他进来却是想把他撮合给新近离婚的希尔维娅,帮她渡过危机。
这么几个人凑到一起读奥斯汀当然是有喜有悲,意见五花八门,他们对奥斯汀的认识也是他们对生活、情感、两性关系的认识。在讨论中他们也逐渐解决了他们自己的情感问题,婚姻破镜重圆,有情人终成眷属。总的来说,小说比电影好看,看电影会让人感到:还是直接读奥斯汀更有趣些。不过奥斯汀迷喜欢听听这里面的同道们怎么聊奥斯汀,比如关于艾玛,年轻的女儿就会不满:“她跟奈特利先生之间的热情在哪里啊?”
而由现在人气甚高的新生代明星安·海瑟薇和詹姆斯·麦卡沃伊主演的奥斯汀传记片《成为简》则基本上也不能当奥斯汀真的传记看,而是把奥斯汀本人做主角编的故事,让奥斯汀经历一场情感风暴,还让她来了场私奔!——虽然最后是理智战胜情感,私奔半途而废。
( 2006 版《傲慢与偏见》剧照 )
这部影片倒是反映了当代奥斯汀改编的一个总趋势:将奥斯汀性感化激情化。奥斯汀原著中的情感故事里,欲望和性都是潜台词,达西在不了解伊丽莎白之前就被她吸引,他一开始并不喜欢她,却发现无法不想她,在她不淑女地走了几里地路去看望生病的姐姐的时候,他被她红扑扑的脸色和明亮的眼睛吸引就是一种暗示。这些潜台词在今天的改编作品中当然再无忌讳,在BBC版的《傲慢与偏见》中,科林·弗思(Colin Firth)的达西形象之受欢迎,就是因为其性感化——一个著名场景是,编导让达西脱下了旧版中永远的绅士外套,穿着白衬衫跳进庄园的湖中游泳,然后“出水芙蓉”,湿漉漉的衬衫版达西成为该版最令人称道的话题。这样的表现当然是在旧版《傲慢与偏见》中看不到的,虽然BBC版的创作者的初衷本来只是要表现达西在自己的庄园里遇到伊丽莎白时衣衫不整有些狼狈,但是歪打正着大受今日观众的欢迎。而到了2006年版的《傲慢与偏见》中,绅士淑女的男女主角更加自由奔放了,最后更是湿乎乎地在大雨中表白,激吻,以至于有影评说达西快要变成《呼啸山庄》的野孩子希斯克利夫了。而《成为简》中,男主角还是业余拳击手,光着膀子跟街头流氓打了一架!是我们借奥斯汀的作品回到一个过去的时代,还是奥斯汀被我们拖入了21世纪?在内莉·弗塔多(Nelly Furtado)的音乐MTV《食男人者》(Maneater)中,奥斯汀的女主人公们的影像还成了随着音乐闪动的蒙太奇!
奥斯汀时代,钱是一个明面上的话题,而性是淑女的禁忌话题。奥斯汀的小说里,一上来总会把男女主角的经济状况介绍个一清二楚,而且都是带几个毫不含糊的具体数字,因为后面的情节进展与障碍无不与此相关,而性却是多重包装下潜在的线索。最近我看电影《色·戒》的风波,却也有点这么个意思。性部分因“低俗”而需剪掉,鹅卵石大小的钻戒却似乎成了女主角转变的因由,好像倒是顺理成章,毫不令人羞愧的。
奥斯汀时代财产传男不传女,女人要谋生,唯一的选择是出嫁。没有出嫁的女人,就只能依靠继承了财产的兄弟们了,而这,可得看嫂子的眼色。所以,淑女们不能不关心钱的问题。没有继承权,又没有丈夫,如何做得成淑女呢?奥斯汀小说中,每个单身汉的出场,相貌特征等等都比较模糊,但是年收入多少英镑却是毫不含糊的。奥斯汀的小说之所以有趣,在于她的女主角在这样的社会制度里生存,她对这种制度很清醒的同时又让她的一些女主角做出超越她时代的反叛,但最后赋予她全面的胜利。《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最初拒绝了达西的求婚,因为她不爱他,即使他很有钱。但是,伊丽莎白最终不仅得到了爱情,也得到了财产,奥斯汀时代的现实未必能够如此,但是奥斯汀却以此来表达她对于她的不同流俗的女主角的价值的肯定。
今日美国电影中的爱情观,大多强调性的吸引与情感的契合,而淡化阶级背景和差异,讲背景讲财产的人,多数被当做反面例子。比如,《音乐之声》的女主角跟贵族男主人公相恋,那个贵妇人是反面人物。或者,《诺丁山》里,朱丽娅·罗伯茨演的大明星爱上了休·格兰特演的小书生,收入差异在这里是绝对没有意义的(生活中的朱丽娅·罗伯茨也的确嫁给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摄影师)。
而奥斯汀的小说里,既有阶级的因素,也有经济的因素,也有情感和性的因素,其实在今日社会仍然是两性关系中掺杂在一起的多重因素。这种复杂性是在一般通俗作品中看不到的,今天的读者仍然常读常新,也是影人们喜欢回归奥斯汀作品,去挖掘阶级、经济、社会风俗和性的种种因素交错之下的两性战争种种微妙之处的原因吧。■
(文 / 娜斯) 编剧奥斯汀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