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德西与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
作者:李晶晶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大瓶
纹饰以肩为界,上部绘折枝花卉纹,下部绘
折枝佛手、石榴、寿桃等纹,寓以“福禄寿”三多之意
1900年9月25日报告时在Hertha巡洋舰上
当余在Herta舰树立帅旗之后,从此就任陛下东亚海陆军队总司令一职,余于午后启程前往吴淞,Sachsen轮船亦即随后跟来,余于本月21日正午11点30分安抵吴淞海湾……现在泊于大沽海湾之陛下兵舰三只,已在望中。余此行第一目的地,即将到达。臣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
1900年9月25日 星期二 晴
有一艘德国军舰从天际驶来,像我们昨天到来一样,人们很快辨出是“赫尔塔号”(Herta),载着联军一直恭候的赴这一盟约的最后一位将官,瓦德西元帅。昨天迎接我们的礼炮再次齐鸣,壮观的仪式为他而举行。礼炮喷散着烟雾,白絮和黑烟混杂在一起。德国的国歌由各国的乐队演奏着,回荡在四起的风中……
很凑巧,瓦德西在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和法国海军上校兼作家的皮埃尔·绿蒂(Pierre Loti)的日记中,都不约而同记载下了德军到达中国时的情形。9月25日,这一天距离联军攻陷北京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1900年瓦德西率领军队进入北京城(插图画)
1900年中国发生义和团运动,骚乱中德国公使克林德(Klemens Von Ketteler)被枪杀。西方各国以此为借口,正好推行准备已久的联合侵华,组成了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为统帅的侵华联军。然而西摩尔在进犯北京时遭受到义和团和清军的狙击,被迫退回天津。其他联军顿时对其统帅能力产生严重质疑,同时在对进军时间、新统帅人选等问题上也无法达成一致,联军陷于内讧。在无休止的争吵猜测时,德皇威廉二世提出由瓦德西担任联军总司令。
其实,德皇威廉二世让瓦德西去当这个联军的统帅,也许目的并不单是因为克林德被杀一事。在当年随军采访的一名德国记者曾这样写道:“我们德国人从事了我们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殖民战争,我们进行这场战争并不是为了基督教,也不是为了文化,而是为了贸易和我们在世界上的强权地位。”此时的德国经历了英国用100多年才完成的工业革命,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其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在瓜分中国这块重大资源中争到有利位置,瓦德西肩负着德皇“重要的使命”来到中国。
瓦德西
距离登陆天津大沽海湾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10月17日,瓦德西踏上了此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地——北京。他决定把总司令部设在俄国人占领的中南海内。瓦德西在10月19日进驻中南海后记录的日记,试图洗清自己与参与侵略的德军的罪过。他这样记:“很遗憾那么多珍贵物品被以最粗鲁的方式对待,都被毁掉了……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很幸运德军没有参与官方的抢劫行为。因为在天津之战中我们只有300人参加,而且事后根本没有进城。至于其后开来北京之军队,又皆极守纪律……自从三十年战争和路易十四时代的劫掠以来,还没有像这样的。”
瓦德西出生在一个亲王家庭,父亲和外公都是将军。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流行“中国风”的时期。贵族们都以能拥有来自中国的艺术品和绘画而觉得自己的地位非同一般。瓦德西的艺术鉴赏能力对他到北京之后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结论不言而喻,可以说,2006年,这一对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大瓶在拍卖市场上的出现,让世人了解到瓦德西的这一面。
这对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大瓶”是瓦德西的后人交由伦敦苏富比进行拍卖的。此对瓶通高66.5厘米,器型恢宏俊伟,釉水明亮温润,肥厚华滋,青花苍翠欲滴,画法规整,构图严谨,一丝不苟,尽显皇家气象。纹饰以肩为界,上部绘折枝花卉纹,下部绘折枝佛手、石榴、寿桃等纹,寓以“福禄寿”三多之意。青花纹饰配合瓶的六角造型构图,运用卷草角花纹呼应,显得和谐统一。整器纹饰繁而不乱,布局疏密相宜,造型优雅,线条流畅,诸种祥花瑞果,穷秀极妍,雍容华贵。圈足内墙陡直,足端宽平,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六方瓶是乾隆时期唐英任督陶官时所创造出来的新品种,由于六方瓶不能上圆拉坯,必须分块连接,成型困难,成品量极少,属于宫中高档式样陈设器之一,品种所见有青花、粉彩镂空、单色釉,均为空前绝后之珍品。想必当时瓦德西不仅看中了这六方瓶独特的造型,而且极清楚它独特的价值,才将它带回国内一直收藏着。
拍卖前估价在20万?30万英镑,最终的成交价是70万英镑,是之前估价的3倍。买家是著名的Littleton & Hennessy Asian Art Ltd公司。拍卖现场,曾有一中国买家与之竞价,一直将牌举到最后,然而当叫价到70万英镑时,这位中国买家却没能下得了决心举起那关键的一下。最终这对由瓦德西所藏的青花折枝花果纹大瓶还是没能回得了国内。至今为止每当说起此事,这位中国的藏家还是无限遗憾。
如果真如瓦德西在日记中所说,德军没有参与此次抢劫,在进入北京后,也是极守规矩的。那么这对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又是如何落到瓦德西手里的呢?
当时联军攻陷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大量珍宝被抢掠,这些掠夺来的珍品,有的在军队中被拍卖,有的被私下转让,不少物品因此流入古玩市场。瓦德西在日记中曾经写道:“此间买卖当时抢劫所得各物之贸易,极为隆盛……其出售之物,以古铜、各代瓷器、玉石为最多,其次则为丝货、绣货、皮货、铜瓶、红漆物品之类。至于金银物品,则不多见。许多贵重物件横遭毁坏,其中常有无价之木质雕刻在内。只有余之住所,尚藏许多宝物,一切犹系无恙。”他的宝物来源本国军队还是他国军队?或者是他依靠特权廉价搜罗的结果?事隔一个多世纪,我们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此对瓶在瓦德西从中国带回德国后在家中摆放了105年,期间没有再易他人,是海外拍场中,目前唯一可以证实是当年那场浩劫中的幸运儿。
在业内人士看来,70万英镑的成交价,已经高于瓷器本身应有的价值。但艺术品的价值真正在哪里呢,其实,不仅在于艺术上的造诣,还有它本身所承载的历史。而那些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手,似乎又给艺术品的价值注入了无限的想象力。 青花瓷瓷器瓦德西古董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