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在深闺人未识
作者:李晶晶明洪武釉里红四季花卉纹大盘
2004年,位于旧金山的Bonhams & Butterfields拍卖公司,推出一件明洪武釉里红四季花卉大盘。大盘盘面绘有枝叶茂密、根部相连的三株盛开菊花,盘沿内侧绘缠枝牡丹,外侧缠枝灵芝,大盘背面描绘出四季花卉:牡丹(春天)、石榴(夏天)、菊花(秋天)、山茶(冬天)、正侧相间、近底处绘莲瓣纹饰,盘底露胎处,呈火石红色。世界各地的藏家闻风而动,蜂拥而至。鉴于此,拍卖行曾特意安排把瓷盘送到纽约、香港和伦敦三地进行展出。当时估价为200万美元,成交价却高达572万美元。被全球著名的古董商吉瑟普·埃斯肯纳茨(Giuseppe Eskenazi)获得。这次的出售价是美国历来拍卖的明代瓷盘中售价最高的。
然而在拍卖前,它只是一只被用来装螃蟹的大盘。
1878年在美国的马里兰州,一个名叫阿尔伯特·卡莱尔(Albert·Carlisle)的年轻小伙儿开了一家公司——A.Carlisle & Co,主要出售一些文具和其配套产品。靠着零售和邮递,阿尔伯特·卡莱尔在旧金山第一个装上了电话。这样一来,在原有销售模式上又增加了电话销售,公司逐渐做大。阿尔伯特·卡莱尔这时又遇到了小马快递创始人之一的亚历山大·马约尔斯的女儿埃莉诺·马约尔斯。小马快递是在美国内战时期催生出来的。1859年底建立了小马快递制度,1860年4月3日正式启动了这个全美第一快递——小马快递。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61年3月4日在华盛顿国会大厦前宣誓就职的演说稿就是由这家公司投递的。
亚历山大·马约尔斯这位对美国邮政史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人于1900年病逝。也许是因为父亲的离去对埃莉诺的影响很大,所以阿尔伯特·卡莱尔将公司和家搬到位于旧金山蒙哥马利街的417号。4年后,阿尔伯特·卡莱尔也离开了人世。此时埃莉诺只能带着大儿子伯林顿·卡莱尔(Burlington Carlisle)一起接管了丈夫留下的这个公司。1906年这座位于蒙哥马利街417号的建筑遭到了一场大火,埃莉诺不得不将公司迁移到一个新地方,并且A.Carlisle & Co公司兼并了之前一直合作的海德印刷公司(Hayden Printing Company)。在完成兼并后,埃莉诺选择前往中国旅游。这一次中国之行后埃莉诺还来过两次中国,具体时间已无法确认,只知道是在1925年前。
显然埃莉诺对中国的印象不错,据她后人说,家中很多有关中国的物品,都是这位老太太三次前往中国旅游时购买的。那会儿法国正引领世界的潮流,美国在诸多方面包括饮食和餐具使用上也都效仿法国,喜欢用极大的盘子来装海鲜。埃莉诺在中国看到一只直径46厘米的盘子,运输起来极不方便,但在埃莉诺看来,可能这只大盘很符合当时的时尚风潮,所以还是不远万里把它从中国带回了旧金山家中,装起了海鲜。
直到2004年,埃莉诺·马约尔斯·卡莱尔的后人让Bonhams & Butterfields的专家来对家中的古董进行评估时,这只盘子的真实身份才被发现。“我看到这个瓷盘时候,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旧金山伯罕斯拍卖公司亚洲艺术部负责人戈达德(Dessa Goddard)说,“虽然瓷盘已经用了这么多世纪,但是,色彩仍然非常鲜艳夺目”。迄今为止,能找到与之相似的只有美国芝加哥艺术中心罗索·泰森(Russell Tyson)的遗赠(国外唯一出版文献中的釉里红大盘孤品),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馆藏两件,南京博物院一件。在伯罕斯拍卖公司的亚洲艺术部国际事务负责人柯林·希夫(Colin Sheaf)看来,埃莉诺家的这只与它们相比不逞多让。国内陶瓷方面的专家看过后也说道:“这件瓷器代表了同期中的最佳质量,如果这件瓷器是在博物馆,绝对是珍品级。”
埃莉诺当年购买此盘的价格想来应该不贵,不然也不会被当做普通的餐具来使用。不过令人好奇的是,当年出售这只大盘的古董商难道也如此不识货?
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朝,洪武年间达到顶峰。釉里红瓷器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由于铜的色料在烧制过程中稳定性较差,其烧制工艺极难掌握,烧出来的多数呈灰褐色或浅绛色,能成功烧制成艳丽色泽的大型釉里红器物实例不多,因此常有“千窑一宝”之说。不过即便烧制难度如此之大,朱元璋依然对釉里红瓷器情有独钟。在他看来,朱姓属火,火即为红色;釉里红的红色(朱红),又是五行学说中南方的代表颜色,是喜庆吉兆之色(朱元璋发迹自南方)。所以釉里红的烧制虽屡屡受挫,却能贯穿洪武皇帝的始终,但产量和精品并不多。到宣德朝时釉里红无论从品种还是数量上看,都远不如洪武时期。宣德以后,整个明代的釉里红制作已渐趋衰落;直至清代康熙、雍正朝才日见恢复,虽然在烧造工艺上无可挑剔,但在整体格调上却与洪武釉里红器遥不可比。
加之朱元璋的个人喜好,也旁及到对瓷器装饰中红色的垄断。因此从明初开始,釉里红和黄釉、蓝釉、红釉等品种被皇室列为宫廷专用,限制民间使用,使其退出流通领域,成为仅限于官窑生产的非商品性质的瓷器,因此存世数目极少。而其他官窑器如青花器则维持着官、民窑平行的生产格局。据业内专家介绍:“如果将釉里红与青花瓷器存世数量来比较的话,釉里红的数量不到青花的百分之一。国内现在能流通于市场的明洪武釉里红瓷器的数量只能用个位数来计算。”
1920年,埃莉诺·马约尔斯·卡 莱尔(左)在中国
明代是中国瓷器烧造的全盛时期,对明代瓷器的研究也是条分缕析、分门别类、颇成系统。但洪武朝釉里红瓷器由于缺少可靠的文献记载和科学发掘的考古资料,因此长期以来,这方面一直是个盲点。能肯定它的存在也是近20年来的事情。埃莉诺·马约尔斯·卡莱尔来中国时候,中国处在清末民初,那时的古玩市场正热衷于收藏明代的青花瓷器,即便是有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出现,人们也以为它是清代瓷器,对它根本没有真正了解。
估计卖给埃莉诺大盘的古董商是把它当做康熙或雍正年间的釉里红瓷器出售的。
近年来古瓷收藏界青花瓷热持续升温,2005年7月12日,元代青花图罐“鬼谷下山”在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以2.45亿人民币成交
到80年代初,人们对洪武釉里红瓷器有所研究和了解后,只要有它出现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必引来藏家追捧,且屡屡创出高价。1986年,一件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莲花纹大盘在香港地区以1034万港元为日本大收藏家松冈清次郎所得;1989年5月香港苏富比的一件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菊花外缠枝牡丹纹大碗”以2035万港元的价格创出当时的天价。此后1997年11月5日在香港佳士得公司拍出的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以2202万港元的价格成交。
在埃莉诺家族藏洪武釉里红四季花卉纹大盘被Bonhams & Butterfields以572万美元高价拍出后不久,2006年一只明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在香港又以7852万港元(约合1013万美元)的高价拍出,创下了明朝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
古董的价格,取决于创制时期所处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也会因为其流传过程中的传奇故事而得到提升。这件明洪武釉里红四季花卉纹大盘创下了明洪武釉里红瓷器新天价,不知它的下一次出现,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惊喜? 人未识陶瓷深闺养在釉里红清代瓷器埃莉诺中国瓷器瓷器古董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