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新鞋不合适……
作者:李孟苏削足适履,在英国起码有500万成年人认为是件正常的事。据英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这500万成年人如果缺乏信心,首先会选择做整容手术,使外形变漂亮来提升自信;如果感情出现危机,其中1/4的人想到的第一个救星是医学美容诊所的大夫。这些视整容外科学为精神支柱的人将医学美容业成就为巨大的市场。2007年底,市场调查公司Mintel发布了一份统计报告,英国的医学整容市场价值当年已达9亿英镑,比2005年翻了一番;此外因为有3万人到英国之外的地方做整容手术,所以还有1亿英镑流失到了境外。
2007年,英国的诊所里进行了57.7万例整容手术,平均每天医生要为1580人塑造出一个沙漏形的身材,填平他们脸上的皱纹,用激光让他们的发际线后退,扩大或缩小女人的胸脯(做这种手术的男人也越来越多),垫高他们的屁股,平复他们的大肚腩??管它是金属手术刀在身上切割,还是注射化学成分的药剂,都是获得幸福生活的前提。
2007年整容手术的热点是所谓的“小针美容”,占整容手术总量的80%以上。小针美容也就是无需动手术刀的注射美容:通过注射动物胶原蛋白、肉毒素、玻尿酸、聚丙烯酰胺凝胶等药剂,减少脸上手上的皱纹,让刀片嘴像安吉丽娜·朱莉那么厚嘟嘟,提升受地心引力而下垂的眉毛、额头和乳房,使脸部轮廓变得清晰,让小腿变细、大腿和肚子上的脂肪团消失......整容诊所的广告上说:“想年轻10岁又不愿挨刀子?那就打一针好了,它不仅让你免受血光之惊,还——很便宜。”比起外科整容手术动辄5000英镑的费用,打一针美容药剂平均只要200英镑。大夫们也热情向年轻的职业女性说:小针美容不会破坏皮肤、不会产生疤痕,无疼痛,风险小,不用休息,适合工作忙碌无法长期休养的你。
在繁荣的景象后面,整容业存在着大量违规行为。去年11月底,大型医学美容会展“妙曼的身材”闭会后,一些专业医师、医学研究人员联名给整容业管理机构“独立健康护理咨询协会”(IHAS)写了一封投诉信。信中指出,参展的Forma、Linia、哈利医学美容集团等英国知名的整容诊所,向参会者推销引发过事故的整容材料,大做肉毒素广告(肉毒素属于管制类药品,为其做广告违反了药品监管法规)等等,进行虚假宣传。这封信使整容业的一些潜规则得到曝光。
潜规则之一是利用普通人的知识盲点进行忽悠。比如哈利医学美容集团发布的广告语称“助您复壮乃我们之责任”,其中让人肃然起敬的“复壮”(返老还童之意)一词为专业术语,而广告标准委员会明令禁止在广告中使用专业术语。诊所普遍在广告里使用整容者的照片,含糊其辞地标注“术前”、“术后”等词,而IHAS明文规定,整容广告中“不得出现反映手术效果的照片”。
女星黛米·摩尔先后做过多次整容手术
潜规则之二,利用密集、强劲的市场促销手段,向消费者施加无形的压力。有的诊所告诉咨询者,提前多少天预约手术,可以享受到何种程度的折扣;有的买一赠一,做169英镑的注射玻尿酸填充皱纹手术,可免费做价值60英镑的磨痕或嫩肤手术;有的搞奖金刺激,介绍来一位顾客,根据其手术的类型,返还推荐者数额不等的奖金。英国最大的整容网站“医院联盟”在新年前做了个推广活动,名为“新的一年新的你”,活动细则之一说,凡是该网站的注册会员,只要在12月31日之前和整容诊所签下手术协议,就能享受到400英镑的折扣。如此促销,连一些整容医生也批评其“不道德”,从广告心理学的角度看,“截至年底做手术你就能省××英镑”之类的话语是最典型的压力语言,很容易令消费者冲动。而你只要坐在了装修得如同五星级饭店的诊所的真皮沙发上,哪怕仅做个简单的咨询,也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医生避而不答“缩胸手术是否会影响哺乳”等问题,只顾热情推荐诊所的美容业务;市场销售部的人一天之内几次三番给你电话,催着你做决定,恨不得即刻把你摁到手术台上。
著名律师麦克·索尔认为,利用折扣的诱惑让顾客在手术前支付押金,违反公平竞争原则;赠与优惠卡、奖金,则暗示医学整容手术不过是美容服务的延伸,是安全的,变相地降低、隐瞒了整容的风险,实际上多数将异物植入体内的整容手术,所用的硅胶、玻尿酸、牛胶原蛋白等化学、生物合成物质有潜在的危险,使用的剂量也必须非常精准。麦克·索尔原本接医疗事故案子,2004一年间就处理了多起整容医疗事故,此后便专门从事整容方面的法律事务。如今他每天接到的咨询数不胜数,手头正在处理的对诊所和医生的指控就多达百起。2007年,他成功地帮一位整容受害者得到了赔偿。
索尔的客户是利兹市的销售人员雷切尔·基德。基德的祖父去世,留给她一小笔遗产,她首先想到用这笔钱做隆胸手术。听了同事推荐,她在利兹市找了家私人诊所,花5500英镑做了手术。咨询时,医生听起来很专业的解释让基德感觉放心,但事故还是发生了。手术后一周,基德的两胸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左胸痛得不能碰。主刀医生坚持手术是成功的,明显不对称的胸脯也是正常的。基德不敢和男性靠得太近,也不敢约会,耻辱感沉重地压在她的头顶,做了一年半的心理治疗。2007年,拖了几年的官司终于有了结果,经过庭外调解,诊所赔偿她2万英镑。这笔钱包括她要求的精神赔偿费和矫正手术的费用。
尽管赔偿金可能不够基德做矫正手术和后续的治疗,但她的胜诉轰动一时。遭受整容手术失败的人不计其数,之所以难以统计,是因为只有极少数受害者提出投诉,一些人怕麻烦,一些人索性认命,走法律程序解决问题的就更少了,胜诉者寥寥可数。基德还算幸运,找了个好律师,多少得到些赔偿。然而矫正手术也让她揪心,诊所是否合法,医生是否有医学美容的从业资格,她很难确定。
起草了《医学整容行业规范》的IHAS也拿不出更好的对策。IHAS是非政府组织,有些问题超出了他们的管辖范围。比如购买激光治疗设备不再需要政府部门的许可证,一些未注册的诊所,甚至健身俱乐部、美容沙龙、美体护理中心也大量使用激光仪器为顾客做整容手术,操作者很少有专业资质。IHAS属于行业协会,旗下的会员皆为各医学美容诊所,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岂能有效公平地进行管理。其主管表示,协会正在彻底清除肉毒素去皱广告,不允许做促销刺激,并将出台一项规定,要求手术必须距第一次咨询至少2周时间,留给整容者一个冷却期。
14天冷却不了“生化人”的整容热情。Mintel公司的美容分析专家说:“英国人对整容的理解来自海量出现的明星、模特照片。她们全身上下经过手术处理,照片又经电脑软件的修改,挑不出瑕疵的脸蛋、身材强化了整容的功效。这暗示了普通人,天然的相貌是不具备竞争力的,无法带给他们自信,让他们感觉不正常。”
英国美容整形学会主席亚当·西勒说,在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一些人对自己外形的态度变得极端苛刻,患上了“假想丑陋综合症”(imagined ugly syndrome)。第一次整容后,看到自己的新面貌,身体某一处完美的部位,心理上有了满足感,这一良好感觉成了能量添加剂,促使整容者去做下一次手术,他们以为多一回效果会更好。由此,一些人对整容手术产生了依赖,整容成了新的上瘾形式。好比重新装饰家,你新买了一个沙发,地毯就显得太旧了,干脆再换掉地毯,接下来又看别的东西不顺眼。西勒认为,除了因事故造成的肌体损伤需要整容、整形,很多整容手术完全是没有必要的。英国美容整形学会正联合旗下的诊所,劝说多次整容的人慎行。
与“假想丑陋综合症”并行的是“憎恨”心理,多发生在女性身上。女性似乎特别敏感变老的问题,年龄增大后看到漂亮的年轻姑娘,会产生“憎恨”的情绪,有一种要躲起来的念头。据调查,女性整容的诸多诱因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女人认为整容能带来爱情(抑或优秀的婚姻对象)和财富。“憎恨”、嫉妒年轻女性的心理,和追求爱情、财富的心理是相连的,因为年纪大的女人担心年轻漂亮的女孩对她们造成威胁。
英国心理学家,专为整容者做心理辅导的艾琳·布拉德伯里博士说,“假想丑陋综合症”和“憎恨”的心病并不会因为做了整容手术就痊愈。相反,越整容越对自己不满,即便整容的结果从医学角度讲是成功的,不懂解剖学的整容者也会按照自己的标准责怪医生把她整成了丑八怪。博士说:“人的天性喜欢幻想,追求刺激,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后带来神话般的感觉,但只是短暂的。一旦整容后的良好感觉消退,生活又回复到常规轨道,手术前遇到的所有问题还是要来继续骚扰你,于是你寄希望于下一次。”这正是很多整容瘾君子的困惑:变美并没有改变无聊的生活,整容带来的幸福是那么表面化。手术割掉了眼袋、脂肪团,割不掉内心的负担——那才是真正让我们不幸福的根源。 整形手术整容审美美型诊所变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