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折点上的补贴
作者:邢海洋原油价格瞬间突破100美元时,正是我们的傍晚,美国的早晨,道-琼斯指数当时即大幅度下跌,全天下跌244点。隔了一天,又在不利的就业数据影响下继续深跌。第二天早晨A股开盘,却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其实,油价过百对市场的影响不过是心理上的,油价逼近这个整数关口已非一日,市场早有充分的时间消化这个预期了。但真正到了这个关口,投资者还是被震慑住,不能不说这是记忆使然。美国人真的吃过高油价的亏,100美元的油价恐怕使他们想起来30年前的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一年油价上涨4倍,政府不得不出台限价法案。那时的美国,司机往往要等上几个小时才能加到汽油,而有的地方,汽车按车牌尾号的单双分,只能隔日去油站加油。到了1979年,伊朗革命第二次打破世界原油供应并推动原油价格飙升,卡特总统被迫再度对石油限价。高油价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都高达10%以上,虽不至于民不聊生,但已是民怨沸腾。可见油价关系深广,处理不好危机便蔓延开来。
同样是油价过百,国内的A股却不受影响,日日见新高,甚至亦步亦趋于海外市场的香港地区股市,也很快复原。国内经济对高油价的天然免疫力很快有了答案,投资者甚至不用在预期中有所担心,因为“发改委”及时地表示,国内油价近期不会上涨。对“近期”的理解当然是见仁见智,但常识上,投资者乃至消费者尽管可以放心,春节前乃至春节这段时间成品油价不会上调。“发改委”这样说,做起来也并不难,2005年,为了补偿成品油限价给中石化造成的损失,财政给了中石化及其旗下3家炼厂100亿元的财政补贴;2006年,中石化又得到50亿元补贴;2007年,补贴又扩大到100亿元。区区百亿,在5万亿的财政收入中连个零头都算不上,却换来了GDP更快的增长和财政收入31.4%的增加值,何乐而不为,何况财政收入用于“民生”,也是为了弥补多年来的欠账。
和百亿补贴相对的是我国用于石油进口的花费,2007年我国进口石油近亿吨,进口额是427亿美元,考虑到下半年油价明显高于上半年,全年用于进口石油的支出至少突破千亿美元,也就是近8000亿元人民币。以百亿补贴来抵消这8000亿元高成本进口石油的冲击,称得上是“四两拨千斤”。不过,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便宜”的事?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国民经济得到如此多的补贴,要么是财政给了,要么是炼油企业给予,要么是暗中提价了。不妨用更简单的一个等式思考这个问题,假定国际成品油价格按同一幅度,比如是10美元/桶的幅度上涨,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保持不变,其中的差距都是补贴。2006年,我国共消费了3.49亿吨石油,其中1.68亿吨是进口,占48%,如果这部分石油是按照每桶多10美元的价格进口的,补贴额便高达142亿美元,超过千亿元人民币了。何况石油的涨价不止10美元。以2007年进口2亿吨石油,平均每桶多支付20美元的保守数字估算,2007年就有252亿美元的国民收入以进口的形式流失了,接近3万亿美元GDP的0.9%。而实际数字显然要高得多。
用埋藏在自己的国土的石油补贴海外进口的石油以帮助国家的经济成长,这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我们本来是石油净出口国,资源被看成财富,出口创汇;变成净进口国,退而求其次,还可把石油仅当成一种燃料,开动经济列车;可一旦进口超过了自身的出产,就是以保国土资源流失财富。2000年,进口油还只占到消费的1/3,2006年已经是48%。2007年上半年进口石油9959万吨,而同期生产的原油虽然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的9331万吨,却比进口少了600余万吨。过去,普遍预计石油在2010年达到50%的依存度,2020年达到60%的海外依存度,这一指标提前3年实现了。此时还要用补贴的方式刺激消费,进而扩大进口。
长远看,这种补贴当然会带来一系列影响。摩根士丹利研究部门估算了成品油价格上涨10%对那些把成品油作为原材料的行业毛利润的影响,交通运输业受冲击最大,毛利润将减少5.4%;其次是建材,减少3.7%;农业是1%。何况,100美元的原油价格对应的成品油价格何止是涨一个10%能持平的。
2006年,A股市场1456家上市公司利润总额5299亿元,相信有了中石油的加盟,2007年的利润总额将大幅度增加。《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运行》白皮书预计2007年行业总利润将达到5300亿元,而年利润增长约为千亿元。在令人咋舌的业绩前,投资者需要明白的是,股市的利润之所以没有流失到海外,相当成分上是拜国土下原油的补贴所赐,而在这进口超过了出产的转折点上,财政部虽然还可拿出象征性的百亿元补贴,但我们地下的出产却没有能力再数倍乃至数十倍地补贴下去。 经济投资能源油价转折点市场补贴石油美元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