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万港元的灯座

作者:李晶晶

​4000万港元的灯座0清雍正粉彩福寿双全蝠桃纹橄榄瓶

2007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对清雍正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碗以5072万港元成交。它原来的估价是3000万港元,经过15次叫价竞投后,被Eskenazi Ltd投得。Eskenazi Ltd的老板是伦敦知名古董商吉瑟普·埃斯肯纳茨(Giuseppe Eskenazi),他是全球范围内顶级的中国瓷器购买者,中国陶瓷拍卖排名前10位的瓷器就有数件为吉瑟普拍下。

这次吉瑟普所投得的这对清雍正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碗,口径14厘米,胎体轻薄细腻,光洁莹润,绘以六桃五蝠。佳士得中国古代陶瓷及艺术品部资深专家曾志芬介绍:“桃实喻意长寿,‘六桃’更寄寓‘福寿常留’;桃花象征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五蝠’谐音‘五福’,红色蝙蝠寓意‘洪福齐天’。”碗外绘上的花枝,由器足攀过碗沿一直伸延至碗内,此种“过墙枝”的装饰风格,谐音“长治”,既恭贺雍正政通人和,亦有祈求长治久安之意。不仅如此,画师更在碗内加绘了一对蟠桃,熟透的桃实坠于枝头上,桃花在风中摇曳,与丰硕的果实相映成趣,胭脂红彩绝妙地表现了娇艳的桃花及嫣红的桃实,用色及质感浓淡相间,呈色自然,生趣盎然。

粉彩强调一个“粉”。玻璃白的掺加,使得平涂的红绿有了层次,变得立体。粉彩在追求艺术写真上,改写意为写实,着重表现事物真实自然的一面。作为陶瓷的主要品种,它是最后一个登上历史舞台。康熙晚期,当清朝的江山已呈稳固气象,景德镇的窑工们奉迎统治者,创烧出了一代风华的粉彩。历经雍正一朝的发扬光大,到乾隆时粉彩已是妩媚多姿,成为陶瓷大家族的重要成员。

不过,如果放在几十年前,这对福寿双全碗的命运可能远不如今天这么风光。那会儿古玩行家都比较注重古董的年份,偏好于青铜器和清之前的古画。瓷器方面,收藏者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宋代五大名窑以及明代瓷器上面。大多数清代彩瓷的价位都较低,流拍率也较高,尤其是粉彩瓷。是什么让粉彩瓷的价格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一跃到今天动辄数千万元的价位呢?也许透过一只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或许能告诉你这其中的答案。

2002年的5月,是各大拍卖公司春拍的时间。一只传说中的绝世孤品、神秘的清雍正粉彩橄榄瓶,突然在香港地区现身,即将向全世界拍卖。这只橄榄瓶全称为“清雍正粉彩福寿双全蝠桃纹橄榄瓶”,它高35.9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2厘米,最大直径18.5厘米。造型为撇口,束颈,鼓腹,胫部外撇,底内凹成圈足。整个造型婷婷玉立,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而最大尺寸在腰部以下,轻巧灵动而又不失稳重,此瓶造型因形似橄榄而得名。胎骨坚致细腻,釉色纯白,釉层肥腴莹润。以粉彩蝠桃纹装饰,桃枝遒劲盘亘,枝头硕桃累累,结果8枚,蝙蝠一对,寓意福寿双全。在优雅细致的橄榄瓶上,粉桃图案呼之欲出,有着强烈的立体感。因为这类图案取其福寿康宁之意,雍正皇帝尤其钟爱,曾下旨烧制多款有蝙蝠寿桃图案的大盘、碗及花瓶,产生了系列化的官窑瓷器,现在多有流传。不过为何单单这只雍正粉彩橄榄瓶会成为稀世孤品呢?

​4000万港元的灯座1清雍正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碗

在景德镇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相传,雍正十二年(1734),宫廷里的用瓷为雍正钦点,他下旨,命唐英烧制一批新颖的粉彩瓷器。开春时节,是把瓷器样品送进宫的日子,这些瓷器样品,将决定景德镇近一年的官窑品种,督陶官唐英坐在一旁亲自清点。看着这些精心烧制出来的瓷器,唐英怎么看都还是觉得不满意。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把已经列入御用清单的粉彩橄榄式花瓶从送给皇宫的样品中取了出来。唐英在呈给雍正皇帝的奏折中写明,他要对瓷瓶重新设计图案,重新烧制。雍正同意再给唐英一个月时间,让他烧制出新奇的橄榄瓶,虽然只是一个“新”字,却是最难体现的。听完圣旨后的唐英在房中来回踱步思考究竟怎么来体现这个“新”字。不留神,撞了书桌一下,案上的笔筒应声倒下,在桌上滚动起来。唐英急忙拿手去扶时,却猛然发现笔筒倒着时候的图案和竖着时看到的感觉完全不同,图案上的造型好像都活了起来。唐英心想,如果把以往绘在盘子一类平面瓷器上的图案,绘制在直立的瓶子或笔筒上,一定会别具一番风格。于是他立即开始亲自绘制福寿双全蝠桃纹橄榄瓶的画样。当画样出现在雍正面前时,竟令雍正顿感眼前一亮。他慨然说道,“天下第一督陶官,果然名不虚传,唐英的画样,真是深和朕意”。在景德镇窑工的巧手之下,雍正时期瓷器的巅峰之作“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由此诞生了。

故事不免有夸大和传奇的成分,不过这只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倒也的确代表了雍正时期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景德镇的老工艺师告诉记者:“由于当时工艺和原材料的问题,制作如此巨大尺寸的器物一般都是采取分段拉坯,再依次接胎,最后修坯成型,这样的制作工艺能最大限度减少器物烧成以后变形。这要求在制作时的每一步骤都要保证准确,严格控制坯胎厚薄程度的一致,这样才能确保烧成后不变形不开裂。这类橄榄瓶从上至下分别由七段黏成,工艺难度大,制作要求高,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其烧造的成功率是很低的,这也就是此类橄榄瓶存世很少的原因所在。”加之清末战火连连,不少珍贵的瓷器葬身战火,有的则散落民间或流落海外。因此关于这只“粉彩橄榄瓶”只在史书上看到记载说景德镇曾经生产过,可实物谁都没亲眼见过。那么,突然惊现在香港拍卖会上的这只雍正粉彩橄榄瓶究竟从何而来,又是谁要将它拍卖呢?

​4000万港元的灯座2

让我们先去认识一位美国人,他叫奥格登·里德,现任美国外交大使理事会主席、《Ambassadors Review》总编辑。此前,他曾担任过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董事长兼总编辑,奥格登·里德曾就职于艾森豪威尔政府,出使美国驻以色列大使,与被尊奉为以色列“国父”的本·古里安有较多交往。早些时候,奥格登打算把外祖父及父亲放在老家的一批古董拍卖。奥格登的外祖父韦罗·里德是美国共和党的创始人之一,一生从事新闻杂志出版及外交官生涯。他的外祖母伊丽莎白·米尔斯是加利福尼亚一位富翁的女儿,曾参加过美国红十字会的组建,1905年到1912年任詹姆斯朝廷大使。由于韦罗·里德外交官的身份,两位老人曾走遍世界各地,家中藏有各种各样古老的艺术品。

这一天苏富比拍卖行的专家来到奥格登·里德母亲家中与他确定最后将上拍的古董名单,无意间茶几上的一个灯座引起了这位专家的注意,这个灯座是一只绘有桃与蝙蝠的花瓶,虽然瓶身上落了薄薄的一层灰,但这并没有掩盖住这只花瓶的独特气质,专家向奥格登提出是否能看看这个灯座。当时奥格登还打趣道,尽管看吧,难不成它也是古董?苏富比的专家拿起这只瓷瓶仔细端看起来,没想到这一看,竟改变了这个灯座此后的命运。这正是那件在史料中有过记载、而无人见识其庐山真面目的雍正粉彩福寿双全蝠桃纹橄榄瓶。

据奥格登回忆,他很小时候花瓶就在家中的这个茶几上了,但没有人去关注它,谁都不知道它会是如此昂贵、稀罕的物品。上世纪30年代,美国人喜欢把花瓶底部钻个洞改装成为灯座。奥格登的母亲海伦·罗杰斯·里德在她母亲伊丽莎白·米尔斯家里打算挑一个瓶子回家做灯座。在众多的花瓶中,海伦总觉得这个橄榄瓶与其他那些市场上卖的花瓶不一样,也说不出原因,只是觉得尤其漂亮,而且作为台灯的底座尺寸也非常合适,于是海伦便将这只橄榄瓶拿回家。起初她也打算在瓶子的底部钻个洞,以方便走电线。找了好几个人,谁都说没法弄,她这才放弃。于是这只橄榄瓶被放在大屋角落的小茶几上,为了保证“灯座”稳定,瓶里还被灌入了大量的泥沙,还有一张1969年9月3日的《格林威治时报》(Greenwich Time),距今也有30多年了。

奥格登的母亲海伦·罗杰斯·里德是巴纳德大学董事会主席。20世纪30年代纽约著名的妇女参政的倡导者。也是蒋介石及夫人宋氏家族的挚友。同时她还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理事,因此她父母的大部分极具价值的收藏品都进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然而这只作为灯座的花瓶倒从来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据回忆,这只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是奥格登的外祖母伊丽莎白·米尔斯1905年到1912年在詹姆斯朝廷任大使时得到的。由那时起,在近100年里,这只花瓶一直在奥格登·里德(Hon. Ogden R. Reid)家族中流传。

这只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也随着奥格登·里德家族里其他的古董一起上了拍卖会。由900万港元起拍,一番激烈的竞投后,最终被张永珍以4150万港元拍得。创下当时清代瓷器的最高价格。一年后,张永珍将这世界上唯一一只“雍正福寿双全蝠桃纹橄榄瓶”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也是从那时开始,清代粉彩瓷器的价格开始一路高歌。截至2007年7月1日,有据可查的成交过千万元的粉彩瓷器有23件之多,除清乾隆粉彩六角套瓶和清乾隆粉彩花蝶纹如意双耳葫芦瓶这两件是在2000年成交的,其他21件都是在2002年之后成交的。从不认可到认可,也许正是因为粉彩瓷长时间被淹没在众多艺术品中,才能在今天凸现出它的难能可贵。 天价4000灯座古董收藏万港元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