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QDII0

文 / 老谢QDII——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和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应起来看,QDII是指国内的机构投资者可以投资海外资本市场,QFII则是指国外的机构投资者可以投资A股市场。众所周知,我国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所以,国内投资者无法直接投资海外资本市场,而QDII渠道的开通,使得国内居民投资海外资本市场成为可能。

QDII最早的主力军来自银行,2006年,国内10多家银行以“代客境外理财”拉开了QDII的序幕,不过当时为了控制风险,投资方向主要为国债等固定收益产品,对投资者没有太大吸引力,银行QDII的销售冷冷清清。2007年5月,银监会放宽了银行QDII的投资渠道,规定不超过50%的资产可以投资香港地区股市,这一举措使得银行QDII的吸引力大增。

不过,银行QDII的门槛较高,最低为30万元,这样的门槛让一些中小投资者无法参与其中。相比之下,基金QDII的门槛低了许多,只需要1000元即可,满足了一些小资金投资者的需求。国内第一只基金QDII是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成立于2006年,不过这只基金的规模较小,仅为5亿美元,投资方向以债券为主,对于追求高额回报的投资者,这样的QDII也很难引起人们太大的兴趣。一直到2007年9月,第一只股票型基金QDII(南方全球精选配置)获准发行,才引发了人们对QDII的抢购热潮,首发当日即引来500亿元资金的抢购,大大超出150亿元的预计规模。随后几天,华夏全球精选、嘉实海外中国股票等基金QDII无一例外被投资者一抢而空。与银行、基金QDII相比,保险QDII的步伐明显缓慢,如果不算自有资金投资海外资本市场,保险公司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QDII产品。在多家保险公司的筹备计划中,2007年最为热销的投连险将会和QDII结合起来。

尽管众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对QDII这一历史性产品表现出莫大的热情,但现实总是会恰如其分地浇上一盆冷水。QDII们试水陌生的海外资本市场,业绩实在令人难以恭维。以最为热销的4只基金QDII为例,南方全球精选的净值为0.952元(截至12月24日),华夏全球精选为0.889元(截至12月21日),嘉实海外精选的净值为0.87元(截至12月21日),上投摩根旗下的亚太精选的净值为0.876元(截至12月21日)。在3个月内,4只基金全部跌破1元面值,而且有3只基金的跌幅超过10%。银行QDII由于对股市投资比例有较高限制,在海外资本市场的波动中,业绩好于基金QDII。

在很多投资者眼中,国内A股市场的市盈率太高,有较高的系统性风险,而相比之下,海外成熟市场似乎安全许多,于是很多人将传说中的华尔街和香港地区股票市场视为投资天堂。而事实上,A股看似过高的市盈率有利率过低、流动性过剩和高成长等因素支撑,并不能和海外市场简单对比。其次,海外资本市场的波动性远高于相对封闭的A股市场,系统性风险比A股只高不低。比如美国股市的次贷危机,香港地区股市的“直通车”缓行等等,如果仅仅是作为全球资产配置,海外市场自然是很好的选择,如果将其视为高回报的场所,势必会大失所望。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QDII基金经理们对海外公司的了解又如何能超过国内A股公司?比如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帕尔迪(Pulte homes)和A股市场的万科,QDII基金经理们对谁更了解?答案自是不言而喻。正是因为缺乏具备全球视野的基金经理,很多QDII在投资海外市场时无奈地做出了变通的选择,或是购买海外的基金,变身为基金中的基金(FOF),或是委托海外的投资顾问代为打理。或许是看到QDII在海外市场面临的尴尬,2007年年末,证监会基金部表示,未来QDII产品可以同时投资于国内和国外市场。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QDII将变成中外混血,甚至有可能完全本土化投资,这也是无奈之下的现实选择。

和QFII在A股市场的得心应手相比,QDII在海外市场多少显得有些稚嫩,这也是未来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短期看,一些个人投资者将海外掘金的机会寄托在QDII身上,多少还是一个过于美好的幻想。 海外投资基金投资词典新词QDIIqdiiqdii基金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