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克拉背后的中国钻石热

作者:黄燕

​1万克拉背后的中国钻石热0

据说国内90%以上的钻石生意掌握在潮汕人手中,此地自古以加工黄金出名,现在又添了钻石。外表看,汕头和任何一座南粤小城没有区别,紫荆花掩映着半新不旧的楼房,街上也有宝马、奔驰,不过大多是10年前的款式。“有钱人都出去了,现在全国最大的钻石加工中心在深圳。”话虽这么说,汕头还有国内最大的钻石首饰公司。潮宏基2006年用掉了超过1万克拉钻石、1吨多黄金,总裁廖创宾最近的任务是筹划上市:“我们希望在今年一季度登陆A股市场,融资额度以亿元计算。”

按照比利时安特卫普钻石中心(HRD)的统计,2006年中国人买走了12.35亿美元钻石,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钻石消费大国,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中国市场直接影响了国际珠宝市场的走向和价格。”HRD CEO弗雷迪·哈纳德如此评论。急速膨胀的购买力刺激了钻石行业升级,不再仅仅是为国外企业代工,中国近3000家珠宝公司都忙于推出自己的钻石产品。另一方面,高通胀的经济形势使得国人消费钻石的心理发生了微妙变化,并不像投资金条那样直接,但购买升值潜力巨大的克拉钻的人群确实正在增加。

中国真的已经是全球钻石业风向标?其实这一行的最大成本在原料,而定价权并不掌握在中国人手中。众所周知,戴比尔斯掌握着全球最多钻石,“这个比例以前是80%,现在也有60%”。潮宏基钻石采购主管裴宏亮估计,“剩下的40%分散在多家公司,还没人能动摇戴比尔斯的地位”。但很少有人知道,没有一家中国公司能从戴比尔斯手中直接拿货,所有人都要和一手看货商交易。戴比尔斯的资料显示,全球一手看货商有80多家,一次进货金额动辄数百万美元,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长达100多年,最少的也超过50年,而中国消费钻石的历史总共不过十几年。另一个业内常识是,中国市场的钻石并非100%来自官方渠道——上海钻石交易所,让安检设备无能为力的钻石天然就是走私良品,没人知道过去10年有多少“灰色钻石”流入中国,但“肯定不是小数目”。2006年7月中国将进口钻石关税从17%调低到4%后,上海钻石交易所2007年前10个月的交易量达到7.87亿美元,是2006年全年的两倍。“今后通过非正常渠道进来的钻石会越来越少,整个行业会更加规范。”廖创宾认为。

即使抛开戴比尔斯对上游的掌控,走代工路线的中国钻石业话语权依然有限,更低的人力成本和更高的技术含量,让广东成为全球最主要的钻石加工基地,至少一半钻石首饰在这里诞生,然后被运回国际品牌中转站香港地区,在那里包装一番之后再销回内地。番禹的加工厂里多得是眼明手快的青年,这些20岁左右的工人经过一年培训就能上岗,然后做上几年,在习惯了50倍放大镜和搜身式安检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将离开这个行业。“上了年纪,眼力和手劲都差了,只有极少数人能一直做到起版师。”镶嵌厂厂长何文波说。起版师的任务是根据设计师图纸手工制成银模,产品的比例、结构都要由他们决定,“把二维图纸变成三维作品,等于是二次设计”。30岁出头的起版师董光千在这一行已经做了10年,他可以用一两天完成一个戒指或项链,也做过耗时半年的概念作品。对每月几千元的薪水董显得很满意,他希望再过上四五年手下的徒弟们都能独立工作,至于未来,他并不觉得自己有机会成为“手工作坊里的老年大师”。

中国能否生长出卡地亚、Tif fany或许是个太遥远的问题,对大多数珠宝企业来说,现在的任务是,如何让自己区别于数百个同类品牌?于是“贸工技”路线再次被活学活用,中国市场钻石销售的前三名——周大福、潮宏基和谢瑞麟,无一例外都是从开金店起家,然后才有自己的工厂,逐渐建立起设计队伍。自建工厂在成本上不见得合算,却是品牌做大的前提条件,“我前脚出门,后脚厂家就能把我的图纸拿给别人看”。廖创宾如此形容和代工厂的合作,这正是中国钻石生意最常见的模式。“钻石是个非常传统的行业,开采、切割、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分得很清楚,大家各做各的,不会进入其他人的领域。”廖创宾的经验告诉他,做这一行必须尊重传统,“过去也有看货商进入零售市场,但发展不好。”通常的操作方式是,珠宝公司只能购买切割过的裸钻,这之后才是他们的发挥空间。而现实中许多中国企业连设计和加工都省了,绝大多数人买来裸钻后直接找到代工厂,从工厂推荐的众多款式中选几个“卖相好的”,然后成批产品被打上不同的标签送往各地,留给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做广告、找商场谈返点。好一点的公司会拥有自己的专卖店和加盟店,用几百家门店在渠道上争得更多话语权,差一点的则直接找上批发商,“想做珠宝商?很简单,最低只要一两百万元,买批货开个店就行”。

​1万克拉背后的中国钻石热1

要想在短时间内树立品牌形象,求助于设计是最容易得出的结论,于是所有人都在发掘东方元素。龙凤、扇、鼓甚至算盘都成了灵感来源,包括潮宏基2006年巴塞尔国际珠宝展上推出的“紫气东来”系列,其中以凤凰为主题的“凤影”系列已经在国内上市,据说反响让厂商都出乎意料。但看得多了,总觉得这些象形化的表现手法过于直白,少了几分韵味。廖创宾也承认,目前大家所做的其实就是寻找“经典款”,主打中国风只是一种手段,“国外品牌一个款式能卖几十年,即使你盖住Logo,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哪个牌子,而我们现在还欠缺这样的能力”。

中国人的消费甚至超出了所有人想象,谁在消费钻石?廖创宾面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没有答案”的答案。不仅是克拉级的结婚钻戒,售价几十万元、款式极度夸张的“凤影”系列钻饰,有人整套买下收藏。也有人直接定做皮带扣和汤勺,要求在上面微镶几百乃至上千颗碎钻。“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从2003年起我们的销售额一直保持50%的增长。现在卖得最好的仍然是30分到50分的钻石,不过1克拉以上产品已经占到了一成,而且3年来一直翻倍增长。”另一方面,钻石的升值潜力也在影响消费选择,按照裴宏亮的说法,过去20年里钻石的价格有涨无跌,“2007年半克拉以下的碎钻价格上涨了10%,克拉钻涨幅更高”。不过投资钻石和买金条不同,消费者不可能直接买到裸钻,通过零售渠道销售的产品本身已经加入了商业利润,“买克拉钻会好一些,因为要突出钻石本身,设计和加工都会比较简单”。但回购钻石的价格还是会和当时的国际市场行情有所差距。业内公认,除非你是能够直接拿货的裸钻批发商,否则钻石升值带来的心理安慰大过实际意义。

​1万克拉背后的中国钻石热2

专访潮宏基总裁廖创宾

三联生活周刊:珠宝行业过去极少出现上市公司,2007年10月深圳福麒珠宝登陆纳斯达克,潮宏基则选择A股市场,为什么现在开始中国珠宝企业纷纷上市?

​1万克拉背后的中国钻石热3

廖创宾:消费品、珠宝再加上中国,这几个概念的组合在全球资本市场都受到热捧。过去这个行业比较封闭,投资者不太了解我们。其实我们对资金非常渴求,潮宏基每年采购原材料就需要几千万到上亿元,所以公司这次上市融资规模会以亿元计算。

三联生活周刊:通常认为珠宝行业资金占用量大,回报率一般,福麒现在的股价已经低于发行价,潮宏基将怎样吸引投资者?

​1万克拉背后的中国钻石热4潮宏基试图通过设计上的东方元素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廖创宾:我们的主业是钻石,应该说钻石首饰比黄金的附加值更高,毛利率也更高,有统计显示,目前中国珠宝行业的毛利率在10%到20%,潮宏基的毛利率要高出近一半。

三联生活周刊:2007年5月戴比尔斯一手看货商、比利时欧陆之星收购了江苏区域品牌通灵翠钻,您认为外资收购会对中国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1万克拉背后的中国钻石热5

廖创宾:收购肯定还会发生,中国市场规模巨大而且分散程度很高,统计显示前5家钻石品牌的销售额只占到整个市场的20%,外资品牌要进入,收购是最方便的手段。美国钻石市场集中在6家大公司手中,中国的市场容量肯定要超过6家,因此外资公司不会对我们构成太大威胁。

三联生活周刊:从销售数据来看,2007年国内的经济形势是否也促进了投资钻石?

​1万克拉背后的中国钻石热6廖创宾

廖创宾:面对钻石的影响不明显。2006年我们1克拉以上钻石占全部销售额的一成,不过最近几年克拉钻销售处在100%的增长,潜力很大。

三联生活周刊:有预测称2008年美国钻石市场的互联网销售额将达到60亿美元,足以和传统专卖店分庭抗礼,现在中国也出现了钻石销售网站,您怎么看网络渠道?

廖创宾:我知道互联网销售钻石在价格上有很大吸引力,美国这类公司在资本市场也很受宠。但在中国,网上买钻石远不是主流,他们的销售量微乎其微。我想大多数消费者还是更倾向于传统的百货商场和专卖店。 克拉潮宏基珠宝钻石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