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C和PE的盛宴
作者:邢海洋2007年12月26日,一家制造风电设备的新能源类公司金风科技在中小板上市,上市首日即创造三项我国股市的纪录。第一个纪录是开盘就在百元之上;第二个纪录是收盘过百;第三个是制造亿万富翁28名,超过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造富效应。当天股价甚至摸高到160元,第二天又涨停,一个风电神话就此诞生。
金风科技是国内最大风机整机制造商,在2006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市场占有率为33.3%,排名第一;在2006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中占2.8%,排名第10。近3年市场占有率持续占国产风力发电机组产品的80%,国内市场几乎没有同级别的竞争者,而“发改委”又要求风机的国产化率达到70%,等于削弱了国外同行的竞争力。如此多的优势集于一身,金风科技受到这样的追捧可谓实至名归。
不过,如此耀眼的表现毋宁说是VC(风险投资)和PE(私募股权投资)的胜利,这家小行业里的“绿巨人”,股权异常复杂。按照招股书,一共60个股东,性质却是包罗万象,既有国有股东,也有民营股东,还有外资股东。当中既有VC,也有PE,另外还有为数众多的自然人股东。最初公司的计划是2007年9月份上市,但由于公司私募股权结构复杂等因素,材料在证监会初审阶段就被打回。上市首日,第四笔成交的一笔单子即把股价打飞到160元,以致被暂停交易。如此高的价格仍有大机构成亿元地吃进。那些来自外资的股权成为吸引内地投资者的最大噱头。
内在价值上,2007?2009年金风科技的每股预期盈利分别是1.2元、1.9元和2.82元。相对国内外市场给予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PE估值,即使以2008年的盈利计算,40?50倍的估值,其股票价格也应在百元以下。而以中小板的市盈率,2007年是54倍,普遍预计到2008年应降低到40倍左右,并且,风力发电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垄断行业。2005年国家大力扶植新能源,提出可替代能源规划,要求到2010年、2020年,发电装机容量500万千瓦以上的企业,其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须分别达到3%、8%以上。这个目标下,已经有国内企业开始在风电上追赶了。
除了赶上了替代能源的好时机,金风科技的成功上市毋宁说是一次有关“上市”的胜利。查看该公司股东间的股权变化就能看出上市对股权定价的影响,2005年4月,其自然人股东间转让股权,每股作价还仅是1元。到2005年12月,当股东将股权转让给新疆风能研究所时,作价是1.27元,当然那时是未转增股本时的价格。但到了2007年4月,股权再次转让时价格已经是22元。到了2007年12月,该股IPO的价格更是36元。股价的飞速蹿升只发生在2006年底到2007年间。而显然,2005年公司在我国风电市场上已经取得了垄断地位。可见除了能源价格看涨,一家公司是否能顺利登陆A股市场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定价。而在何地上市,更能影响投资者的预期。
上市前,金风科技已经有60家股东,包括4家国有法人股股东、25家社会法人股股东、1家外资股股东和30位自然人股东。而25家社会法人股股东绝大多数为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和项目投资基金。之所以有如此多的风险投资,主要和公司的曲折上市有关。2004年公司即寻求海外上市,但受到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影响,公司又移师香港地区红筹股,最终选择在A股市场。围绕着海外上市、股东和风险投资间大规模地转让股权,2006年3月?2007年3月,金风科技的股权转让发生了17笔,转让价多在5元左右。结果,这些本来以海外上市为指向的VC和PE,在A股市场上迎来了恐怕他们当初也没想到的收成。风险投资中,合资风险投资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持股最多,这家由中国和比利时两国政府及商业机构共同注资的产业投资基金位列第三大股东,持有3600万股,占总股份的7.20%。其持股成本仅5元,至2007年12月27日账面收益高达27倍,浮盈达50亿。同样,公司第四大股东也是美资背景的风险投资公司,账面浮盈也接近30亿美元。而公司的发起人股东几乎都被风险投资清场。
2007年末,VC和PE迎来了他们最好的收成,曾经亏损的中比基金在众多中小板上市的公司中都有斩获,而凯雷投资太平洋保险3年净赚600亿元的数字更加触目惊心。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吸引下,大笔海外私人股本基金或迂回或合法地进入国内,他们显然不满足于仅仅持有货币,享受那些没有想象力的增值空间,而是以他们成熟的资本运作本领,最大化享有人民币资产增值。而对于国内的普通投资者,缺乏投资工具,缺乏相应法规,却不得不在公开市场上为人家的VC和PE抬轿。 金风科技vc投资经济金融投资股权盛宴上市风投pe投资VC股东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