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给偶像乔布斯写传记?
作者:苗炜( 《缔造苹果神话——乔布斯传》 (2007年1月中信出版社第一版) )
詹姆斯·鲍斯威尔与约翰逊相识20多年,经常拿着笔记本记录约翰逊博士的言谈,然后写了一本《约翰逊博士传》。费米夫人16岁那年认识费米先生,然后结婚,一起生活了好几十年,然后写了一本《费米传》。派依斯能和爱因斯坦讨论物理问题,一起共事,他当然有资格写一本爱因斯坦的传记。现在有许多商业偶像,也有许多商业书、许多商业记者,但给商业偶像写出的传记大多无聊肤浅。《缔造苹果神话——乔布斯传》(2007年1月中信出版社第一版)就是这种肤浅之作的代表。该书英文版名叫《iCon》,这个名字将“偶像”一词变成了“苹果”公司产品的样式,这大概是这本书唯一引人入胜的地方。
作者杰弗里·扬是《苹果世界》杂志的编辑,曾经写过一本书讲述乔布斯在Next公司的经历,威廉·西蒙是一个畅销书作家,他们用几个月时间写了这本书。采访了一些人,也运用了许多其他传记的资料。几个月就能写成一本传记,这说明传主本人有市场号召力,也说明写作者迅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商业偶像总能唤起读者的热情。
后记中提到了已有的几本乔布斯传记,特别提到了要感谢《乔布斯复出记》。但《乔布斯复出记》的作者艾伦·多伊奇曼(Alan Deutschman)却对《iCon》不以为然,他写了一篇书评说,因为乔布斯本人不接受采访,所以记者们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做深入调查,二是剽窃他人所做的深入采访的结果。多伊奇曼说,《iCon》的版税应该有我一部分。
好多人都宣称“我从来不接受记者采访”,也不看看您自己是谁。乔布斯之所以不接受采访,而且不愿意他的下属去谈论他,有这样一个八卦故事。1982年,《时代》周刊的记者莫里茨曾经采访乔布斯,那一年《时代》想拿他当“年度人物”,莫里茨采访中得知,乔布斯有个女儿,可他不认这个私生女,他在公司中也专横跋扈,按照咱们熟悉的说法,就是乔布斯不会“做人”,干的事情比较“操蛋”,所以《时代》没把他当“年度人物”,而是将个人电脑评选为“年度机器”。莫里茨后来写了本书叫《小王国》,这大概也是《iCon》一书的作者要“借鉴”的资料来源之一。
“苹果”的iPhone出来后,许多媒体都在做报道。可惜没什么幕后故事。乔纳森·伊夫(Jonathan Ive),这个英国人,原来是设计白色马桶的,后来在“苹果”公司担当设计副总裁,他也“从来不接受记者采访”。商业记者于是变着花样地赞美乔布斯,《纽约时报》说他像灰姑娘里的魔女,手指一挥就把老鼠变成白马。《连线》说:他不是在卖手机,他是在卖未来。以后再有记者写乔布斯的传记,估计还会把现在的报道当“历史的初稿”看,看的时候会觉得腻吗?
( 史蒂夫·乔布斯 )
《时代》的报道提供了一个故事——乔布斯纳闷,为什么那么多公司把那么多钱投入到Tablet PC上?于是找了一堆工程师研究这没鼠标没键盘的玩意儿。他看完之后,异常兴奋,兴奋得忘了Tablet PC,而是把触摸屏的功能弄到手机上。
“苹果”是很少在产品问世前不做产品调查的公司。乔布斯对产品的要求高于大多数人,他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别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去创造那些他们需要但表达不出来的。《缔造苹果神话》一书有这样一个细节,曾经有人批评乔布斯这个妄自尊大的家伙:“他做的市场调查就是每天早上起来看一看镜子中的自己。”现在来看,人们对“苹果”的期待,就是对偶像乔布斯的期待,看他灵光闪现,又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新鲜东西。不过,说实话,很多人对“苹果”的期待,乔布斯未能满足,比如起码的“数字自由”,人们从iTunes上买来的东西应该能在多台电脑、多个iPod中使用,人们应该能用iPhone无线下载音乐。
我看到最肉麻的一篇文章也是来自《连线》,文章题目可以用一首老歌的歌名来替代——我怎么哭了。作者分析自己怎样被“苹果”的iPhone深深打动以至于潸然泪下,他提到了60年代精神。其实,乔布斯的故事大家大致了解,但对这样一个偶像的传记,我们还是会有更高的要求,比如他在印度苦修的时候想的是什么,他被赶出“苹果”公司之后在意大利骑着自行车旅行的时候想的是什么,他为什么会说“科技其实并没有改变世界”,“苹果”的产品为什么会让一个消费者激动得落泪?
《缔造苹果神话》一书显然没有能力回答这些问题,它提供了一大堆公司内部斗争的故事,现在有许多商业书籍就是这么假装“深入”的,但办公室政治、公司策略这个层面的鸡零狗碎永远描述不清楚一个伟大公司或者一个伟大的商业偶像。 乔布斯偶像苹果公司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