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瓣:一个人的趣味和30万个豆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很多人谈起“豆瓣”,往往充满感情,因为豆瓣能帮他们找到真正喜欢的东西,结识真正的知己,这在中国目前的网站里很难得。
在中国,大家都爱往大众趣味上走,很少人愿意经营“少数人的趣味”,一来因为小众趣味太过多样化,把握起来很难,需要更高的智力投入;二来,在浮躁的互联网商业环境下,面向“少数人”的网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坚持,而大多数中国网站都做不到这一点。不过,这两点豆瓣都做到了。
书、音乐和电影是现代人最基本的三种兴趣。从这个角度来看,豆瓣或许是最大众的网站,因为它面向所有人,并不刻意经营某种趣味,也从不将趣味分上三六九等。但凡是来到豆瓣的人,无论兴趣品位如何,豆瓣总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帮他找到与他趣味最相符的内容,找到一群与他兴趣非常类似的人,围绕他的兴趣建立起一个非常个性化的圈子,这个圈子会源源不断地给他带来新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说,豆瓣又是最小众的,小到只有一个人的趣味。在豆瓣的创始人杨勃看来,这就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本质的区别——无论受众多少,一个传统媒体都是向不同的人输送同样的内容。但新媒体可以做到向每个人输送完全不同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他的个人兴趣定制的。豆瓣有30万用户,每个用户看到的豆瓣都不一样,也就是有30万个不同的豆瓣。
在豆瓣的技术平台上,每个人的趣味都是可以计算的,并非通过关键词,而是通过个人的行为来统计。Web 2.0技术的许多特点和优势(标签tagging,发表posting,挖掘digging,嵌入embedding)都是以个体的行动为前提,你读过什么书,看过什么电影,听过什么音乐,上过什么博客,在豆瓣上留下的每一个行为痕迹都是可以计算趣味的变量。往往留下的痕迹越多,计算越精准。据说豆瓣的程序员智商都在160以上,技术上很有独到之处。
在豆瓣上,无论书、电影、音乐,每一类兴趣都可以有无边无际的选择,归结到最后,若是把每个人选择的东西放到一起,几乎没有两个人是完全重合的。这样就可以把人分得非常非常细。一旦你在豆瓣的重重链接中发现一个与你趣味非常契合的“同类”,那种乍逢知己的兴奋感很厉害的。不过,豆瓣并没有兴趣把自己做成一个社交网站。在杨勃看来,豆瓣最核心的价值始终都是“在你面临非常多选择的时候,豆瓣帮你去发现一些不知道的东西”。况且,他觉得成年人其实没那么强烈要交友的欲望,尤其读书是很私密的事情,本来就谈不上多么热烈的交流,只要知道你欣赏的一些人在读些什么,也就够了。
豆瓣一下子生出2万多个讨论小组(其中一半的小组只有一两个人,可忽略不计),多少有些出乎杨勃的预料。这些小组中,有些按纵向趣味联系在一起,比如我们爱说冷笑话、摇滚乐小组、非正常人类研究所、余华小组、岩井俊二小组、哲学小组;有些则是按横向的人口学特征联系在一起,比如“70年代”、“我们都是80后”,有一个叫“北京朝九晚五”的小组,是北京上班族的小组,下午17点以后就都没人了;另外一个叫“北京夜游神”的小组,白天没有人,晚上零点以后就都出动了。“我不知道豆瓣到底有多少个小众群体,这是一个连续的、模糊的边界,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平台,吸引各种各样的人群,给他各种各样的组织方式,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组织,组织出来的东西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按照《长尾》的理论,“小众文化的最终崛起会重塑社会的景象,人们正分散到成千上万的文化部落里,部落之间的主要纽带不再是地理位置的远近或者工作场所的闲谈,而是共同的兴趣爱好”。对此,豆瓣做了很生动的诠释。
新浪有过一个类似豆瓣的频道,猫扑也开了一个“猫眼看电影”,但基本上不温不火,或者很快就偃旗息鼓。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豆瓣的模式高度依赖于用户参与。对新浪这些传统门户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了单向传播的思维,他们能够激发的网民参与性很有限。即使像韩白之间那场名人博客论战,真正有效的争论只发生在名人之间,网民参与的只是口水和板砖,没有智力上的撞击。但是豆瓣的评论就不一样,大家的讨论非常激烈,有时候作者和翻译者也会加入讨论,很多人即使不评论,也会点击一下是否看过,总之他不会做纯粹的浏览者。
“中国网民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最大的人群在底部,为了追求注意力最大化,必然会往下走,因为那里在商业上看起来更有价值。豆瓣虽然没有刻意要经营某个人群,但一个网站在整体风格上是简洁还是繁杂,是要求用户参与互动多,还是单向灌输多,甚至于用什么颜色,都会构成一种姿态,这种姿态必然会吸引一批人,排斥另外一些人。豆瓣的气质决定了我们吸引的是中间向上的人群。这些人在整个人群结构里虽然不是最大的大众,但只要不是特别急躁的话,这个人群会越来越多,因为整个人群的教育程度在提高,这个变化会很快。时间在我们这边。”■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