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科技的门槛之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吴戈

2006:科技的门槛之年0( 2008年美国将对哈勃望远镜进行最后一次维修,届时距第一次维修已经过去15年 )

发现闪烁的2006

2006年的科学走在大发现的门槛上。基于数学对人类智慧的强劲挑战,证明庞加莱猜想当仁不让地被美国《科学》杂志列为2006年度十大科学进展之首。与做出重要贡献的俄罗斯数学奇人格里高利·佩雷尔曼的隐士作风相呼应,数学研究早已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普通公众无法理解的境界。随着数学证明日益变得高度抽象和复杂,随着计算机在数学证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学共同体中多数人也未必都能详细体察这个过程。数学作为一个精英治理的王国,精英们之间如果有问题,脑力有限的凡人也奈何不得。

普通人更容易理解的发现是火星上存在液态水的证据。这是NASA在12月为2006年收关的精彩一笔。他们在2005年9月拍摄的一张照片上发现了两处水流冲刷的痕迹,而1999年和2001年同样地点的照片上却没有。据说可能有约7.5万~15万加仑的水曾经从这里涌出。加上这一年几个环绕火星探测器和两台火星“漫游者”机器人的收获,火星的面目正变得逐步清晰起来。同时,曾被作为月球开发希望所在的月球极地冰的寻找却传来失望的消息。

也正是借助探测手段的提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2006年改变了对行星的看法。不过定义问题只是形式,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对太阳系还知之甚少。其实更激动人心的概念是地外行星,因为火星上的人脸、运河和生命想象正被一一消解,人类对外星生命的想象依然活跃而不安。

2006年,暗物质证据的发现预示着宇宙起源更深一层的机密正在展开。“星尘号”飞船将从彗星上采集的尘埃成功送回地球,它所包含的两类全新有机物,为地球生命形成的原材料来自彗星这一假说提供了有利证据。

2006:科技的门槛之年1

受到鼓舞的天文学为2007年留下了更多的期待。2006年12月27日升空的欧洲COROT探测器将专职搜索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包括围绕其他恒星的“热木星”,以及体积仅比地球大几倍的岩石行星。NASA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将拍摄火星表面迄今最清晰的图像,并用雷达搜寻火星地表下千米深处的岩层。远征冥王星的“新地平线号”探测器将首先发回途经的木星图像。欧洲则将“金星快车”探测器送往地球—太阳之间被忽略的空间。

2006年的古生物学也同样闪现着幸运的火花。包括人在内的所有陆生脊椎动物显然是从鱼而来,证据呢?在加拿大北极地区找到了约4亿年前最早离开水的鱼化石,成为近十年最重要的古生物成果之一。它既有鱼的鳍和鳞,又有现代四足脊椎动物的特征。6月8日,科学家还在澳大利亚西部发现了一个形状怪异的土堆,它由古老微生物在34亿年前构建,很可能是地球最古老生命的化石。作为早期生命的证据,它不仅证明生物多样性的出现时间比想象的要早得多,也为如何寻找地外生命提供了新的思路。

2006:科技的门槛之年2( 2006年12月18日,汉城国立大学教授李秉准(中)宣布成功克隆出3条阿富汗猎犬 )

当然,更多发现不能依靠幸运,利用DNA解码和分析技术,科学家从尼安德特人化石和猛犸化石中获取了宝贵的遗传信息。如果能完成完整的DNA测序,远古的生物和人类会复活吗?至少目前看来,这不是目标。

2006年还酝酿了人类完成另一份家谱的契机。在格鲁吉亚、中国、肯尼亚的多处考古地点发掘的最早期人类的化石将揭开180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的故事。同时,440万年前地猿始祖种骨骼的发现,为了解早期人类如何向直立行走进化提供了线索。

2006:科技的门槛之年3( 2006年12月28日,首 颗专用于寻找太阳系外 行星的卫星在拜科努尔 发射场升空 )

5月18日,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1号染色体中的3141个基因全部完成测序,标志着历时16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告完成。这些基因的缺陷涉及癌症、帕金森氏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350多种疾病。下一步,生物进化的基因研究将向灵长类家族树的其他分支推进。目前,大猩猩、恒河猴、长臂猿等物种的“低清晰”版本基因组图已经完成,婴猴、树、鼠狐猴的基因组草图已经着手,这些将有助于最终解释人类与黑猩猩的基因仅有的那4%不同意味着什么,回答人之所以为人的生物基础。也是在2006年5月,HIV-1病毒被证实起源于喀麦隆的野生黑猩猩,人类首次追溯到了艾滋病的“根”。

2006年,基因科学还发现了人类记忆的基础,能关闭基因表达的一类新的小RNA分子,以及促成新物种进化的遗传变化。通过健康人基因组与病人基因组的不同,寻找疾病的基因病理已成为热点。这种方法已经用于黄斑变性、记忆减退、肠道发炎等疾病的研究,下一步将尝试精神分裂症、牛皮癣、糖尿病等更多人类顽疾。

2006:科技的门槛之年4( 鱼化石 )

问题堆积的2006

2006年,国际社会不再争论全球是否正在变暖的问题,而开始一致关注变暖的速度。这绝不仅仅是因为5月12日《科学》杂志发表的美国气候变化研究组的报告,而是因为全球各地观测得到的数据都越来越令人不安。

2006:科技的门槛之年5( 全球变暖使北极熊种群数正在迅速减少 )

据统计,20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就比过去400年任何时期都高,20世纪气温平均上升了0.6摄氏度。最近两年中格陵兰岛冰盖每年融化量达到约240立方公里,所生成的水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了0.56毫米。南极的冰盖和其他各洲和冰川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滴答作响,结果是西伯利亚冬暖花开,青藏高原冰雪消融,短期内草肥水美,但海平面预计到2070年将上升50多厘米。

全球变暖毁了波尔多葡萄,威胁高山滑雪世界杯,导致太空垃圾寿命延长都不要紧,比世界其他地区变暖速度快两倍的北极才是首当其冲。北极熊种群数正加速减少,目前仅剩19个,已经被建议列入濒危物种。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维持现有水平,北极融冰速度20年内将加快4倍,模拟显示:2040年北极的夏季将会完全无冰。升温还足以改变飓风的模式,有人甚至预计到2048年将无海鲜可食。

面对全球变暖,一些专家提出了用工程方法控制气候的疯狂设想,诸如向太空发射遮阳罩,培植海藻捕获二氧化碳,用风能或潮汐能为动力将海水变成细盐雾,催生巨大的云块反射阳光,将海水引至干旱的沙漠,为某些海域加盐,以保持关键洋流的流动。然而人类对自然的正面影响力却与负面影响力完全不成比例,这些措施多半幼稚而昂贵,更实际的期待还是2007年气候变化问题的深入研究,以及美国和其他国家在“环境政治”舞台上的博弈。

在国内,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刚刚获得“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绿色GDP课题组表示:“绿色GDP没有获得地方政府普遍支持,有不少省份要求退出核算试点。”首任国家环保局长曲格平透露: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里,环保计划中定下的指标从未完全完成过。英国一家机构宣布2006年10月9日人类就耗尽了当年地球所能补充的能源总量,开始透支未来。

2006年6月8日,美国批准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癌症疫苗——宫颈癌疫苗“加德西”在美国上市,但迄今全球范围内仍未找到在临床试验中显示能提供确切保护作用的艾滋病疫苗,已完成的两个艾滋病疫苗III期临床试验均告失败。7月19日,美国总统布什首次行使否决权,否决了《干细胞研究加强法案》,但7月24日欧盟25国就决定拨款510亿欧元,继续资助欧盟研究人员有限度地开展人类干细胞研究。同样,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器官发育、组织工程、动物克隆、生育缺陷、辅助生殖等也都引发了一系列敏感的伦理问题。

比克隆人更可怕的是人品问题。被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忽悠了的《科学》杂志毫不犹豫地将他的论文造假骗局列为“年度崩溃事件”。11月9日,中国科技部也发布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目前,从黄禹锡丑闻中走出来的韩国国立生物科技研究中心正计划从2007年开始,到2009年完成猴子的克隆,以绕开现有伦理壁垒。

技术前夜的2006

2006年的技术领域也是酝酿更大突破的一年。这一年,“哈勃”太空望远镜拿到了养老金,可以安然地工作到退休。刚刚恢复自信的航天飞机却要在紧张地飞完14次最后的任务后立即退役。国际空间站虽然让宇航员也为商业广告挥起了高尔夫球杆,仍然无法让自己的前途明朗起来。

这一切的原因之一在于美国总统的兴趣变了。替代航天飞机的“战神号”运载火箭和“猎户座号”飞船还在图纸上,12月底,布什政府就正式公布了2020年左右将在月球南极建立永久性基地的计划,届时4名宇航员将在月球做短暂停留。不过,人类踏出摇篮,到地球外立足的第一步将是一场携手共进,还是先占为王,依旧充满着玄机。美国一面表示希望与俄、中、欧、日、印等航天力量合作,对其他各方扮演的角色却多有保留。为此,俄罗斯航天局长最近表示,即使主要使用无人探测器,也将有自己独立的探月计划,最早的一个无人探测器将于2008年发射。

在10月12日发表的《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育种”卫星、空间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航天员太空行走和航天器交会对接、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以及类似“深度撞击”的小行星撞击器都被列入发展目标。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甚至表示:待技术更成熟、更可靠,中国可能也会开展太空旅游。

日本2007年将发射“月亮女神号”探测器,计划2030年建成可供两三名宇航员停留半年的月球基地。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将于2007年9月发射“月球初航”探测器,计划2014年将宇航员送入太空,2020年实现登月。中国在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基础上,也设想于2017年前实现载人登月。所有这些计划中,最大的共同点只有一个——经费尚需落实。2007年仍将是美国与其他国家、非政府组织及商业团体就太空战略“广泛对话”的一年。

技术最活跃的IT和消费电子领域在2006年也经历着过渡,一个无法预言的世界正在孕育之中。唱片业的版权诉讼仍在继续,HD-DVD和蓝光DVD标准之间的竞争仍然继续。在分出胜负之前,很多消费者将持观望态度,数字化家庭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更需要时间。多媒体手机正一口气吞进MP3、视频游戏、数码相机、摄像机、GPS、卫星广播和电子邮件等十几项功能,显示出“手机”一词比“手提电话”丰富得多的前瞻性内涵,但到2010年将有60%的手机用户能被跟踪到,个人隐私或许将成为在线应用的障碍。不管Windows Vista的前景如何,微软都可能不再以操作系统称雄。经过了MySpace、Flickr和Yelp等新一轮的并购狂潮后,搜索巨头Google已经没有再可以并购的对象。当200个勇敢者以20万美元的票价预订亚轨道太空旅行时,在线游戏《第二人生》的玩家、德籍华裔女子艾琳·格拉夫(Ailin Graef)(网名Anshe Chung)已经靠向虚拟世界的200万居民开发、管理和出售虚拟地产挣得几十万真金白银,同为在线游戏的《魔兽世界》则在2006年9月迎来了第700万个注册玩家。 科学门槛科技

下一篇: 潘基文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