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名人书法:价格高了,还是低了?
作者:曾焱( 孙中山1913年书法立轴,131×44cm,2006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以43.2万元成交 )
市场还有潜力
12月27日北京荣宝秋季书画拍卖会上,陈毅手卷《行书诗稿》以70万元成交(含佣金),高出估价20倍。拍前有位藏家曾和记者聊起他想竞拍这件手卷,30万元绝不迟疑,不高于50万元也算合理价格,当时还觉得他准备的心理价位过高,没想到现场竞价居然比他预计得还要激烈。
“不高啊,70万元这个价位我觉得并不高,陈毅的书法远比某些当代画家的画有收藏价值。”匡时国际的总经理董国强说。这两年名人墨迹在拍卖市场上价格看好,有人批评这是买家一味重名气轻造诣,价格和价值不符,以书法而入收藏拍卖界的董国强不这样看:“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名人书法手稿市场还远没有被重视,潜力很大。”在美国,前总统林肯一张寥寥几笔草就的演讲大纲,纸面被水渍模糊了,成交仍可高达十几万美元。国内书画市场把书法拍品大致划为两类:书法名人和名人书法,两者概念完全不同。“文化名人里,鲁迅、郭沫若、茅盾,陈独秀、郁达夫、梁实秋,书法上的造诣其实都比当代书法家高,这是文化功力深浅决定的。书法于他们是一种生活方式,内容往往又是自己创作的诗词,这更接近古人用书法来寄托情感的本质,光在这点上,现在某些卖字为生的所谓书法家就没法比。比如郭沫若,他完全可以排进20世纪书法大家的前10位。”在老一辈革命家里,有书法作品在拍卖市场流通的包括朱德、董必武、方毅,董国强说两三年前他一个朋友曾用20万元买过一张8平方尺的朱德手书,“陈毅的倒是比较少见”。在行内人看来,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书法并不是“玩票”水平,“朱德和方毅学颜(真卿),陈毅法二王,都颇见功力”。国民党的政治名人里,孙中山、于右任的书法在市场上较常见,孙中山的作品大多从日本回流过来,“一幅孙中山的字,拍卖成交价大约在10万~30万元之间,香港苏富比成交过一件40多万元的,已经算高价了”。以孙中山的国父身份,这样的价格显然还不到它应有的位置。并非单纯重名气,重的是历史价值。
价格标准和交易纪录
因为存世量少,名人书法这块市场其实更接近收藏的本质。买家多为收藏,不太以投资为目的,有些拍品一旦成交,短期内就不会再在市场上露面了。比较之下,郭沫若书法的市场状况稍微杂乱一些,量大,赝品也多。如果去查看网上的历史成交纪录,会发现价格落差极大:高者数百万元,低则几百元。董国强认为这些成交纪录不能作为市场判断根据,“全国数百家拍卖公司,可信度高的也就20来家,其余公司的拍卖价格根本不足以信,很多都是无底价赝品”。目前市场上比较客观的价格大致是:郭沫若的书法每平方尺1.5万~2万元,茅盾的每平方尺1万元左右,董必武的也在1万元上下。据雅昌艺术网数据库,董必武书法从1996年到2006年成交仅10件,但价格走势平稳:2004年中贸圣佳12.1万元拍卖过一件1962年写的《行书玉阶游香山诗》立轴,这是董必武书法的最高拍卖纪录。匡时国际2006年秋拍刚刚成交的《1964年作行书立轴》3.3万元,基本代表董必武书法在书画市场上的平均价位。茅盾的作品进入拍卖市场稍晚,从2002年到现在,有据可查的成交为26件,成交率68%,最高纪录是2005年秋季拍卖中以9.35万元成交的一件书法立轴。鲁迅书法基本被各博物馆收藏,留在私人藏家手中的极少,据称从未拍卖过,“如果谁说有拍卖纪录,那就一定是赝品”。
收藏的趣味
名人书法也有部分是创作手稿,或者朋友之间的信函往来,书法未必精美,但见情见性。2005年11月上海嘉泰拍卖过一件《茅盾致施蛰存信札》,为一通二页连封,估价不过四五千元,最后成交6.6万元。书信的价值是在手书墨迹之外,内容也有趣味,一封书信仔细看下来,能读出许多正经史料容易略去的细节。比如这封茅盾信札,得自施蛰存本人的“北山楼珍藏”,后人在他去世后将大部分古籍善本交付拍卖,这才和沈从文等人书信一起面世。茅盾的信写于1979年元月春节前夕,从语气来看,应该是施蛰存有信在先向老友索求墨宝,随信还寄去了自己刻印的《金石百咏》。施蛰存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名的文人,在上海时期和茅盾相交很深,茅盾于他一度亦师亦友。1957年成右派之后,施蛰存不能再写小说,埋头古碑帖和金石研究,成就颇高,1976年他自己刻印著作《金石百咏》分赠同好,后又油印100册,也送茅盾一套,所以后者才会在信中说,“二十年蛰居有此收获,亦可谓因祸得福也”。茅盾是1981年3月去世的,写信这时候身体已经很坏,他告知老友:“现在写字手抖,又目力衰弱(右目0.3视力,左目失明),写字如腾云,殊克笑也。”尤其宝贵的是,茅盾还在这封信中对自己的书法笔意评说了几句:“我的字不成什么体。瘦金看过,未学。少年时曾临董美人碑,后来乱写。近来嘱写书名、刊物名者甚多,推脱不掉,大胆书写,都不名一格。”“董美人碑”,即隋代楷书中被公认为笔意含蓄醇雅的《董美人墓志》,这些文字对于收藏茅盾笔墨的人自然大有裨益。此信落款也有微妙处:不是他解放后常题写的“茅盾”,而是本名“沈雁冰”。再看另外一封致纪云龙书以及为李乃仁题诗,落的也都是“雁冰”。这两人都算文化界人,一位编报,一位写诗。从茅盾落款的分别,大体也看出为官和作文两种人格在他一生当中的交叉。
( 郁达夫1937年书法立轴,103.5×28cm,2006年北京华辰春拍,成交12.1万元 )
( 董必武致章士钊信札,成交价3.74万元 4. 茅盾致施蛰存信札,成交6.6万元 )
( 茅盾(上)1980年书,67.5×31.5cm,2005年 秋拍成交价9.35万元
)
( 郭沫若(上)行书七言诗立轴,130.5×64.5cm, 成交价60.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