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卓别灵
戴安娜王妃在1997年死于车祸后,很多人并不甘心这只是一起普通的意外,持“阴谋论”的人始终怀疑这是由英国王室制造的一起谋杀案。2003年,美国探索频道不惜重金请来有名的法医、保安专家和汽车试驾员,模拟再现了当年交通事故的现场,制作了一部名叫《阴谋理论》的纪录片。影片充分调动视听手段,造足气氛,做足悬念,无非就是想证明,戴安娜之死的确有幕后黑手操纵。
但是,绝大多数人更愿意相信另一部影片的真实性,尽管这是一部故事片。这部影片就是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6年度十大佳片第五名的英国电影《女王》(The Queen)。
《女王》的故事发生在戴安娜去世后的一周内,核心人物是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布莱尔。影片开始于他们的第一次会见,当时布莱尔刚刚当选,带着夫人郑重其事去拜见女王,女王面对一个工党领袖,同时也是自己在位50年来的第十几任首相,表现得相当心不在焉,没说上几句话就起身散步去了。
这个略带嘲讽意味的开头为影片定下了基调:虽然故事的背景是英国近十年来最悲伤的一周,但这部电影却是一出喜剧。
戴安娜王妃出事后,女王没有如英国民众期待的那样做出任何表态,反而带着皇室家族去苏格兰打猎度假,这一举措进一步激起了民众对王室的不满。而布莱尔从媒体的言论中准确解读出公众的情绪,他多次劝说女王,让女王准许按皇室规格悼念和安葬戴安娜,并在葬礼上向戴安娜默哀。
布莱尔成功的危机公关不但挽回了女王尊严,也为自己赢得声望。影片结尾,女王第二次接见他,这一次,她允许布莱尔陪他在后花园散步,遛狗。
几乎所有关于《女王》的评论都认为女主角海伦·米伦把伊丽莎白二世演活了,演绝了。这部影片已经为她赢得了多个表演奖,同时也让她成为金球奖和奥斯卡奖影后的大热门。海伦·米伦认为,伊丽莎白二世是她表演生涯中遇到的最难演的角色,因为她从影40多年,演过90多个角色,这个角色是唯一原型在世的。她凭着经验、技巧以及对角色的理解,将真实感和适度的幽默夸张结合在一起,在演绎“活人”这方面达到了形神兼备,又符合影片整体风格的境界。
作为一部电影,《女王》之所以获得评论界的高度评价,首要原因是它选择了电影创作中最难完成的类型:刻画在世的受到争议的敏感人物,而且还完成得非常出色。影片的美术设计,配乐风格,以及人物群像的把握,都体现了英国电影业整体的高水平。由于题材的特殊性,片中主要人物不是王室成员就是政界要人,扮演布莱尔的麦克尔·西恩,虽然外型与布莱尔有差距,但语言风格和精神气质的神似,已经让他在近几年成为布莱尔的“特型演员”。另外几位配角,如菲利普亲王、王太后、首相夫人等,形象气质真实可信,在表演上则突出了喜剧色彩。
《女王》的编剧彼得·摩根擅长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虚构情节,在本片之前,已有多部以在世人物为原型的成功作品推出。影片中几段发生在女王和首相卧室的对话,就达到了以假乱真的“仿真”效果。导演斯蒂芬福·雷尔斯是一位在英国和好莱坞两种创作体系中都有所建树的导演,他的强项是塑造女性角色,代表作有《危险的关系》、《骗子》和《失恋排行榜》。
有意思的是,《女王》在英国国内获得的评价远不及在其他国家,BBC认为它就是一部用胶片拍的情景喜剧,趣味跟小报差不多。英国媒体这次的做法跟他们当初对待《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类似,他们认为这部让全世界见识了英式幽默的浪漫喜剧,水平也就是中等偏上,不说恶俗已是客气。
不管评价如何,对于导演斯蒂芬福·雷尔斯来说,整部影片最大的遗憾是他没能还原女王向戴安娜低头致哀的情景,原因是他没有获得这一场面的影像资料。当时转播葬礼的两家电视台中,BBC因怕得罪王室而拒绝向他提供资料,ITV提供的资料中,由于摄像机架在不恰当的位置,一束鲜花挡住了女王,整场葬礼,独缺这个镜头。
其实,《女王》这部电影就是英国人对王室态度的写照。一开始,影片拿女王取乐寻开心,但最后还是对女王表达了喜欢和尊敬。片中,首相夫人对丈夫抱怨说:“真不明白为什么你们这些工党的首相一上台就向女王屈服。”但是这些工党的首相心里是明白的。 伊丽莎白二世影视女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