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苌苌
( 《追风筝的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故事从60年代的阿富汗开始,讲述两个少年的友谊。阿米尔和哈桑,富家子与他的小仆人总是形影不离,当阿米尔为感情和道德不知何去何从,摇摆不定的时候,哈桑始终是他最忠诚的伙伴。
在阿富汗的冬日,有举办放风筝比赛的传统。男孩子用粘有玻璃碴的风筝线割断其他风筝的线,最后留在天上的那一个就是赢家。而断了线的风筝,有一群孩子去追逐,他们就是“追风筝的人”。阿米尔是斗风筝的好手,而哈桑是追风筝的好手,他从来不追着风筝跑,而是踢起一脚沙子,判断风向,然后追着风跑。
和追风筝时的诡谲不同,哈桑就是阿富汗的“傻根儿”,对主人阿米尔,忠诚得像一只踢不跑的狗。然而,他们的友谊止于阿米尔12岁那年。阿米尔目睹哈桑遭严重的侵犯,却没有伸以援手。
还来不及反省,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失去优渥的身份,和父亲藏在黑闷的油罐车里逃离祖国,来到美国,过着下层的生活,尝遍人生苦辣酸甜,在圣琼斯阿富汗人的跳蚤市场里,寻找一点点人间温暖。少年时那种莫以名状的不安,随着他长大成人,沉淀为越来越沉的内疚情绪。然后他有了一个救赎的机会,指引他的人说,“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这是阿富汗出生的美籍作者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胡塞尼在加州当医生,和阿米尔有相近的生活经历,所以带给读者超乎想象力所能创造的感受,讲述的是一个未经稀释的故事,自我反省和救赎的精神始终徘徊其间,引发共鸣则是亲情和友情。中译本翻译李继宏说作者英文有明显的弱点,比如使用的词汇很浅,有时有语病。但这并不妨碍他边翻译边哭。
( 卡勒德·胡塞尼 )
小说的一部分魅力,在于他描述的一个已经消失的世界——国王查希尔统治下的阿富汗,胡塞尼记忆中的喀布尔。学习波斯诗歌,在电影院看约翰·韦恩电影,在蓝天下放风筝的童年。有宽宽车道的豪宅,父亲和朋友在吸烟室谈论国家大事,从露台可以俯瞰夕阳下的玫瑰和石榴树。所有这一切,随着战争消失不见。
作者对阿富汗人的刻画,帮助全世界感性地了解他们,一个作家笔头的作用,超过了所有电视台新闻:“阿富汗人是独立的民族。阿富汗人尊重风俗,但讨厌规则,斗风筝也是这样。我们是忧郁的民族,总是陷在悲伤和自恋中,在失败、灾难面前屈服。”“阿富汗人的幽默从不改变。战争发动了,互联网发明了,而在阿富汗,我们仍说着纳斯鲁丁毛拉的笑话。”这个纳斯鲁丁毛拉,到了新疆被叫做阿凡提。华纳兄弟买下了电影的改编权,目前正在新疆拍摄。
虽然是邻国,却是一个和我们反着发展的国家。胡塞尼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是60年代生人。他在书中写道:“那些耳朵里面除了枪响再没有其他声音的阿富汗孩子当时还没有出世。”可怜的阿富汗的“70后”和“80后”,到了90年代更别提了,“1995年,你在地球上再也找不到比这儿更像地狱的地方了”。作者对塔利班深恶痛绝。
《追风筝的人》到了后面,狂放地像好莱坞大片,却失去了真诚的品质,是为遗憾。对美国充满赞誉之词,恐怕亲美的人也看着汗颜。小说2003年在美国出版后,慢慢受到关注,到现在卖了600万本,作者在2006年圣诞特别版的前言里提到,小说的出版为阿富汗人正了名,也为阿富汗战争孤儿引来国际关注。但2001年前后,美国人对阿富汗人的歧视怎么说呢?生活在那段时期的主人公,好像生活在一个位于美国的叫阿富汗的孤岛上,举目望去,周围只有他的阿富汗朋友。 风筝善行罪行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