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被漏掉的年度人物
作者:于萍(困困)( “帕利兹·希尔 顿”结交的名流 巴黎·希尔顿 )
《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是“You”:“那些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说今天晚上我不看《迷失》了,我要打开电脑,给我的宠物蜥蜴拍个小电影;把50分乐队的歌和皇后合唱团的伴奏混在一起录个音频;在博客上谈谈人生,说说时事,给街边小饭馆的牛排打打分。谁有这样的时间、精力和热情?You。”“You”指互联网用户,之所以当选,是因为不仅参与而且创造了网络新媒体,从少数人那里夺得权力,互相无偿帮助,为新的数字民主社会奠定了框架,改变了世界……诸如此类一堆大词。为了避免“试着描述一类人,结果什么也没描摹出来”,《时代》周刊还讲了15个“You”的小故事,有美国的孤独女孩,巴基斯坦的摄影狂人,中国的著名博客等等。看来看去,我觉得他们好像漏掉一个——帕利兹·希尔顿。
不是金发女继承人,而是美国一著名博客:perezhilton.com。博客主人本名马里奥·莱温迪亚(Mario Lavandeira),男,28岁,古巴裔,同性恋,八卦爱好者。2004年小伙子纽约大学毕业后,当过演员,为娱乐杂志撰过稿,干过公关,始终郁郁不得志。有天他的室友看他又拿本《娱乐周刊》点评明星,说你为何不开个博客?“You”的故事开始时都是这么平淡无奇。他的博客最初命名为“第六版”,跟八卦专栏鼻祖《纽约邮报》“第六版”重名,内容是张贴明星照片,公布小道消息,招牌是在明星嘴角PS上貌似涎水的涂鸦。感谢无处不在的狗仔队和好管闲事的线人,马里奥总能挖出独家新闻,他又十分勤奋,从早晨6点到下午18点,始终坐在电脑前,每小时数次更新,整个一全职博客。2004年11月《纽约邮报》“第六版”连招呼都没打就把他给告了,勒令改名。他选择了“帕利兹·希尔顿”,要的就是与女继承人谐音:“当时洛杉矶的所有夜店都打着巴黎·希尔顿的旗号招揽生意:说不定今夜她就大驾光临。人们等呀等,巴黎·希尔顿始终没出现,可帕利兹·希尔顿来啦!”除了沾点星气,好像是一种暗示:再没谁比女继承人更会经营“自己”这个品牌了,一想到她就是些乱七八糟的流言,最后才是那家酒店,以帕利兹·希尔顿自居的博客新星也打算经营自己的品牌。2006年,就在《时代》周刊盘点全年之前,马里奥结束了一整天的博客工作,最后一次作为普通人躺下,一觉醒来,打开网页,发现自己突然也成了明星:博客平均每天的点击量130万,2006年雅虎博客搜索排名第一,美联社、《卫报》、《GQ》登出长篇访谈,《洛杉矶时报》把他誉为本年度最有影响力的50个人之一;《纽约邮报》称他为娱乐界的“TOP 25”,他出席了多伦多电影节,即将主持MTV的新年庆典……他的榜样巴黎·希尔顿也跟他成了真的朋友,顺带着还认识了克里斯蒂娜·安奎拉,林赛·罗韩,杰西卡·辛普森。
帕利兹·希尔顿站点的明星都被取了绰号,比如西耶娜·米勒是“淫荡米勒”,布兰妮前夫凯文·费德林是“K-Fag”。绰号赋予了这些明星性格特征,他像经营肥皂剧一样摆弄手下这些“演员”。即使女神一般的基德曼也能画上涂鸦,还不流行冷嘲热讽的时候已经开始贬损汤姆·克鲁斯、朱丽娅·罗伯茨这等形象正面的明星。他一边结交名流,一边曝光他们的糗事。曾经有张林赛·罗韩和她妈妈一同参加性爱派对的“证据”照片,他也照登不误:“我什么也没说,我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只是张发到我信箱里的照片,林赛是好朋友没错儿,但这张照片正是人们想看到的。我得到了它,就得公布它。没人是安全的,这就是我的工作。”作为一名同性恋,他还以督促艺人出柜(公开性取向)为己任,几个三流明星被点名,有人大为恼火,有人不得不承认,还有人丢掉工作。在这出名流云集的肥皂剧中,有一个最大的主角,马里奥亲自扮演的“帕利兹·希尔顿”。他既像挖掘机一样疯狂搜集名流消息和照片,又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电脑前的是马里奥,穿着运动裤和拖鞋;拿着VIP请柬的是帕利兹·希尔顿,穿天鹅绒套装,和名流一起洋洋自得。
马里奥强调自己的站点是为了建立一个“美丽新世界”,可那个网页一点也不使人愉悦。像台没有开关的电视机,那些脱节的大众形象——被涂花了脸的艳星,偷偷约会的地下情侣,忘了化妆的三流演员,即使连最贪婪的小报都弃之不用的照片不断出现在显示屏上,像洪水一般泛滥。但马里奥擅长摆弄这个网络玩具,懂得推销艺术,他的博客快速,直接,偶尔独家,不留情面,没有底线,完全个人趣味却又吸引庸俗的大多数。“帕利兹·希尔顿”通过控制观众控制了“演员”,每天上百万的点击使好莱坞不得不把他放在眼里。《GQ》对这个站点影响力的描述就很有意思:“好莱坞上空永远飘荡着恐惧:恐惧不够年轻,不够美貌,不够富有,不够红。但这都是往事了,年轻一代有了新的恐惧——‘帕利兹·希尔顿’……他高声笑骂游荡在好莱坞的街道,过往的明星全都感到穿越脊背的寒意。”
今年多伦多电影节,马里奥穿着招牌天鹅绒继续扮演“帕利兹·希尔顿”,可狗仔队故意晾着他,没人把镜头对准他。11月30日,照片代理公司X17起诉马里奥未经授权使用51张代理图片,请求赔偿760万美元。除了使用这些图片获得每周9000~1.6万美元的博客广告收入,马里奥被认为是最傲慢自大和最顽固的侵权者,他在接到X17警告后在博客里漫骂这家公司是“娱乐界无耻贪婪的源头”。他自己又好到哪儿去呢?虽然有诸多媒体“侧写”,但说的可不都是好话,他偏执风格的博客的确给世界留下了印象,也让已经无聊嘈杂的娱乐界更加污秽。可能是这个原因吧,《时代》周刊不屑提他,又或者双方在价值观上互相鄙视(马里奥对大传媒集团向来警惕,自认为默多克已经把他列入黑名单)。虽然气质有问题,但形式感不缺,“帕利兹·希尔顿”是博客,无偿协作的网络社区成员,具有民主精神的个人数字杂志。2006年11月份,一个新搜索网站Searchles推出更具参与性、可精确设定搜索范围的搜索引擎,“帕利兹·希尔顿”被当成了测试的试验者、合作者和宣传员。《时代》周刊也没把话说绝:“Web2.0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武装了不理智的人群,传播了一些愚蠢的消息。”可不论好歹,“帕利兹·希尔顿”是年度人物,“You”中一员。
( 博客“帕利 兹·希尔顿”, 本名马里奥· 莱温迪亚
)
“You”当选年度人物也让中国的技术分子和伪技术分子亢奋了一把,不过很快又开始反思:“You”跟中国互联网使用者没有半点关系,音频和视频工具不够普及,需提防流氓软件和弹出窗口的骚扰,中国网民没有自主创新细胞。中国的确找不出一个像“帕利兹·希尔顿”这么会自我经营的个人博客,可幸好有“新浪”!曾经见过一个新浪博客编辑,谈论起一年来的“网络推手”工作颇有成就感,不论多么愚蠢的个人博客,经过他的妙手安排,没有新闻也能造出新闻,这才是互联网2.0的巨大社会试验呢。按《时代》周刊的路子在中国评年度人物,应该授予新浪博客全体编辑。“You”呢,在大洋彼岸,中国没“You”。
“帕利兹·希尔 顿”喜欢讽刺的 明星:西耶娜·米勒 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