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仓放粮

作者:邢海洋

​开仓放粮0

国储拍卖小麦,一连拍了6次,到2006年12月21日第6次拍卖的时候,期货市场已经摆脱了对拍卖的忌惮心理,大幅度反弹了。拍卖小麦的同时,“发改委”还下发紧急通知,支持木薯、甜高粱以及纤维资源等非粮原料提炼生物燃料,停止审批各地一哄而上的玉米加工乙醇项目。表面看一场“粮荒”带来了政策的紧急反应,其实,中储手中4000多万吨的小麦正到了开仓放粮的时候,正是拍卖的大好时机。

本次农产品牛市的起源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亚严重干旱而导致小麦大幅减产,全球小麦供不应求和库存降至30年来的新低,随后带动国际和国内小麦期货大幅上涨。而玉米则由于燃料乙醇等工业消费的快速增长,市场热炒其生物能源概念,推动国际和国内玉米大涨。但相对于国际农产品期货的涨幅,国内农产品期货涨幅偏小,主要是由于我国今年小麦、玉米都是丰产年,国内供需基本平衡。因此在粮价上涨并不显著的情况下拍卖粮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粮食丰收之后,为保护农民利益,政府采用了最低收购价托市的手段,国家按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冀、鲁、豫、苏、鄂、皖6个小麦主产省收购小麦814亿斤,合4000多万吨,占6省总产量的40%,商品粮产量的80%。托市收购使小麦价格稳定在最低收购价以上,保护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保护了农民的种植利益,却忽视了市场本身的供求规律,由于收购量过大,市场小麦等原粮的有效供给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前期的粮油价格。而近期出台的粮食调控,也是对前期有关政策的修正。但大规模地拍卖,消耗了库存,或许正是考虑到库存日拍日少,投机者才敢于入场抬高粮食价格。投机者和粮源控制者之间的博弈在市场上引起波动。

每周开仓放粮百万吨不是个小数量,我国平均小麦年产不过1.2亿吨,每次1%的产量足见平抑物价的力度。但当政府站在城市低收入困难群体的角度稳定粮油市场的时候,是否注意到数量更加庞大、但发言机会甚少的农民的利益就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托市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余粮,粮食主要集中在国家粮库,农民虽按习惯家中会储备一两年的口粮,但真正能拿到市场上出售的粮食很少,如此看,此时平抑粮价并未伤害农民利益。但在玉米主产地的东北,却是藏粮于民的另一番图景。两年来,石油大涨,玉米提炼乙醇项目相继上马,玉米上市以来每天价格都有变化,农民普遍惜售,吉林玉米收购进度只有20%,200多万吨,而2005年同期收购量超过了450万吨。黑龙江也是如此,收购数量还不到200万吨,而上年同期收购量已经接近300万吨,这两个玉米生产大省,市场上农民售粮的数量同比减少了将近400万吨。

400万吨玉米,按现在期货市场上每吨1600元的价格,等于60余亿的现金存在农民手中,其价值变动和城镇人口基本生活费动辄上百亿的上涨比当然显得微不足道。但凡事需长远地看,查小麦的市场价格,从2000年到今天,价格一直在每吨1500~2000元波动,鲜有超越,房价和地价飞涨的今天,农民并没有因为拥有土地而得到财富的增值。2006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小麦收购价格多在1520~1560元/吨,这基本上也是三夏时节郑州期货市场小麦的交割价格。季节性的供应因为决定了这一时段往往是粮价最低的时候,即青黄不接的3、4月间,而因为国储掌握着大量的库存,习惯于在春节前和春播前售卖粮食的农民很可能拿不到一年都期待着的“红利”。

国储一下子收购了如此多的粮食,其作用一直在争论中,4000多万吨的库存如同老虎被关进了笼子,如何出库就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首先,这几年国家实行的农业“三补”政策降低了小麦的生产成本;农民由原来的集中销售转变为常年销售,小麦的存粮于民降低了小麦的仓储成本;但中储的介入使粮食的流向发生了变化,粮食的库存、运输成本都增加,加上中储的“顺价销售”要求,粮价似乎只能涨不能落。其次,中储粮可能要尽快把临时库存释放出来。因为根据测算,2006年底之前,往年的结存可用库存和市场上的4300万吨新粮将基本消耗完毕,第二年小麦市场急等着中储的“米”下锅,如果抛售不及时,有可能导致小麦价格再度暴涨。于是乎,历来农民与用粮企业的博弈变成了中储的独角戏,4000万吨的粮食由“笼中虎”,变成了国宝级的“大熊猫”,全国人民的福利都系于此。 小麦玉米粮食种植业三农农民期货农业

下一篇: 喝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