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海钩沉——呼吸机的故事
作者:袁越1951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办了第二届“世界小儿麻痹症大会”,参加会议的医生护士们都很乐观,因为乔纳斯·索克博士刚刚发明了小儿麻痹症疫苗,大家相信这种致命传染病很快就会成为历史。
可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大会差点给哥本哈根带来灭顶之灾。
原来,这么多医生护士里面肯定有个把小儿麻痹症病毒的隐性携带者,他们把一些毒性超强的病毒带进了丹麦。第二年夏天,哥本哈根爆发了严重的瘟疫,仅在丹麦最大的布莱格丹姆医院每天就有50个重病人被送进来,其数量大大超过了医院的承受能力。
必须先停下来说说小儿麻痹症。这种病是由Polio病毒引起的,Polio破坏了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之无法控制肌肉,其结果就是肢体残疾(麻痹)。这还是幸运的情况,如果运气不好的话,病毒破坏了神经系统对呼吸肌群的控制,患者就无法自主呼吸了。于是,经常可以看到病人突然用尽全身力量拼命喘气,甚至来不及吞咽自己的口水,几天之后病人用尽了力气,呼吸停止。
1927年,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呼吸辅助装置,绰号叫做“铁肺”。这种机器外表十分庞大,病人从脖子以下都被密封在一个金属罩子里,罩子内的气压由阀门控制。当气压降低时,肺部被强行扩张,空气顺势被吸进肺里。可是,1952年瘟疫大爆发的时候布莱格丹姆医院只有1台大的和6台小的“铁肺”,因为该院平均每年大约只有10名小儿麻痹症患者的病情严重到需要使用“铁肺”,而且使用下来发现效果也不怎么好,死亡率一直在80%以上。
瘟疫发生后,医院急需找到一个比“铁肺”更有效的辅助呼吸的办法。一位老医生向院长拉森(H.C.A Lassen)推荐了医院里的一个麻醉师,此人名叫比约·易卜生(Bjorn Ibsen),脑瓜非常聪明。要知道,那个时候西方医院里的麻醉师不算正式医生,而是属于“技师”一类,他们的工作就是在医生需要做手术之前把病人麻醉。拉森根本不相信易卜生,但他也想不出好办法,勉强同意让易卜生进看护病房参观。
易卜生走进病房,发现床上躺着一个名叫维基的14岁女孩,她的四肢都已失去了知觉,脸色发紫,呼吸急促。易卜生摸了摸病人的皮肤,又量了量血压和体温,然后对院长说:“维基体内缺氧,需要赶紧输氧气。”
“不对吧,我认为她体内的Polio病毒已经侵犯到脑组织,没救了。”拉森回答。
“病人血压升高,发高烧,皮肤湿冷,这是缺氧的典型征兆。”易卜生坚持自己的意见。
“那好吧,反正她也快死了,你就试试看。”
易卜生连忙找来一名医生,命令他割开维基的喉咙,在气管上开了个口子,然后找来一个氧气袋,一端连接一根管子,通向维基的气管。然后,易卜生用手挤压氧气袋,试图往维基的肺里灌氧气。可是维基的气管发生了痉挛,被堵住了,氧气输不进去。易卜生急得满头大汗,围观的医生们看了一会儿,便悄悄离开了病房,他们认为自己不必再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眼看维基就要被憋死,易卜生急中生智,给她灌了一片麻醉药巴比妥,维基很快进入麻醉状态,气管痉挛消失了。易卜生见状立即开始挤压氧气袋,为她输氧。几个小时之后,医生们回来看好戏,却惊讶地发现维基的脸上现出了红晕,体温和血压也都恢复了正常。为了证明这确实是易卜生的功劳,医生们给维基穿上“铁肺”,结果病情立即急转直下。很显然,“铁肺”的效率不够高。
“赶紧把所有医学院的学生们都召集起来,给病人手动输氧!”拉森院长下了命令。很快,1500名医学院学生被招进医院,负责挤压氧气袋。这可是一个苦活,一刻也不能停。于是,学生们分成了4班,每6小时换一班,不停地挤啊挤。几天之后,不少学生就受不了了,纷纷要求回家,但仍然有一些人坚持了下来,直到瘟疫结束。
据统计,这些学生一共挤了16.5万小时,病人的死亡率从90%下降到25%,易卜生成了英雄。
其实这事说起来并没有那么神秘。当时医院里最常用的一种麻醉法就是用箭毒麻痹病人的呼吸肌群,让病人停止自主呼吸,然后再用人工方法维持病人的呼吸,这样做可以大大减少麻醉剂的使用量。作为一个麻醉师,易卜生当然对病人缺氧时的症状十分熟悉,而氧气袋输氧法也是他非常擅长的一项日常操作,仅此而已。
进一步研究发现,缺氧是急症病人最大的危险,于是人工输氧就成了急诊室的一项常规操作,当然呼吸机很快就变成了电动的,不用雇学生来挤氧气袋了。
呼吸机的发明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因为氧气为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假如当初没有“外行”易卜生的参与,这个方法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会被发现。 医疗哥本哈根健康养生呼吸机铁肺小儿麻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