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走了,狗来了,猪少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北京 李成义
我是年三十中午到家的,吃第一顿大肉是正月初一早上,母亲和弟媳炒了8盘菜,其中4盘是猪肉——两盘是丸子和烧肉,另两盘是与青菜放一起炒的。一年没吃农村老家的肉了,我是用心品尝:山里的土猪肉是满嘴生香,城里饲料催肥的猪肉是牙缝里的香,或索然无味。我陶醉于土猪肉的美味,父亲却道出一个实情:肉是五爷家送的,咱家去年没养猪。
我惊呆了:从1990年起我家是年年养猪杀猪,25年的习惯竟戛然而止。再一问,我们硬湾村(自然村)60户人家有20户杀猪,而我们李家20户仅有3户杀猪——十几年前家家过年杀猪,七八年前一半人杀猪,现在是三分之一人家杀猪,养猪杀猪的人家年年递减。正月初一早饭后,我在村里转着拜年,格外留意各家的禽畜:没看到一只鸡,没看到一头猪,倒是有不少的狗在转悠——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就剩老人小孩,需有狗助胆。30年前,村里没一只狗,家家养猪养鸡;20年前,村里零星出现狗;10年前,狗的数量增多;4年前差不多每家一只狗。而猪和鸡年年递减,现在几乎家家不养鸡,少数人家养猪。因此,许多山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买着吃,去乡上或县城买鸡蛋、猪肉。
土猪肉香,可山民为何不愿养猪?一个原因是太麻烦。猪也有个一日三餐,你一天光喂一头猪就得一两个小时,春夏秋还要到山里给猪拔草和捡野菜,也费时费力,而现在山里的人工很值钱。猪稍微大点粪便多,隔两三天就要往地里挑,平时家里都是老人小孩,他们如何沿着陡峭山路将沉重的猪粪一担一担地挑到地里?不少人家的地离家有半小时的路。另一原因是太亏本。山里人是老老实实地养猪,一年养一头猪,这就得把一家收的小麦磨出来的麦麸和黑面让猪吃,你一年种的玉米全得磨成面让猪吃,如果你急需钱将一头200斤的生猪卖掉也就2000元,而你不养猪的话,一年的麦麸、黑面和玉米全卖掉也值2000多元。二三十年前村民说“养猪就图个粪”,那时许多人买不起化肥,就靠养猪囤粪,一年四季山路上都是农夫来回穿梭着挑猪粪的背影。
春节前,我到北京朝内菜市场发现有土猪肉,一斤35至40元,而我住的胡同一斤普通猪肉才12元,相差3倍。我就想,如果老家山区的土猪肉也是这个价,养猪就不赔本了,还能吸引大量人家诚实养猪发家致富。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乡亲,他们都摇头:秦安县城的普通猪肉也是12元,山里的土猪肉15元,仍是大赔本。堂弟还说,秦安县城有些养猪场雇几个山里人,用架子车、三轮车拉着普通猪肉满大街兜售,说是自家养的土猪肉,恰恰是“假土猪肉”泛滥,导致真的土猪肉升不了价。
正月初四下午,我要离开老家往北京返时,姐夫来看我。席间,他和父亲谈起养猪,并劝父亲以后不要养猪,说是太麻烦。我听了不是滋味:我们孝敬老人是不是要不怕麻烦,让他们吃些正宗的土猪肉安享晚年?换言之,自己家养猪就相当于花三四十元的高价买好肉吃,为了家人的健康在养猪上赔本也是值得的。事实上,一些还坚持养猪的人就是这么想的,这成了他们养猪的唯一动力。
鸡走了,猪少了,在吃上,山村和城市慢慢同质化了,而这种“同质”恰恰是抛弃了乡村自然、健康的生活。让鸡回来吧,让猪多起来吧,我期盼传统的田园村舍生活。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