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鱼米之乡的精烹细制

作者:刘敏

江汉平原:鱼米之乡的精烹细制0粉蒸五花肉

手上的功夫

每天早上,边志军都要用5斤高筋小麦粉和一个大面团,把面醒上20分钟后,他洗净两根1米长的擀面杖,一天最辛苦的工作就要开始了:边志军要在1小时之内,擀出1500张包面皮。

包面,就是湖北仙桃对馄饨的称呼,这是当地“过早”时常吃的小吃之一。边志军所在的乡村情酒店不卖早餐,否则按照当地的习惯,发这盆面的时间得是凌晨。也是因为酒店对面点的要求高,当街头早已普及了机器压制的面皮时,这里还保留着最传统的手工艺。

醒好的面被抻成了一条一尺多长的长面团,横向一点一点被擀开,像画轴一样卷在两根擀面杖上。开始从左到右,一截一截地被擀压、拉抻、卷起。每拉伸到新的一段,边志军就拿着装满淀粉的粉袋在面饼上扑粉,以防面饼粘连。擀5斤面要用掉1斤淀粉,小小的屋子里,随着面皮越擀越长,渐渐在案板上、空气中都漂浮着淀粉的颗粒,一会儿我的笔记本上落了薄薄一层,再看边志军露出来的眉毛、头发上都变得花白了,整个人看起来也像是快速长了年纪。

边志军是从1993年开始做包面面皮的,这是从老师傅手里学来的手艺。乡村情酒店只有两个师傅会擀,另一位主要给边志军做替补。擀面皮是个力气活儿,手上一刻不停的功夫就不说了,墙边甚至还有块青砖,需要使劲儿时,边志军要踮出一只脚踩着青砖,整个人有个支撑,在青砖的“咯噔咯噔”声中,好使出全部的力气去挤压面饼。

江汉平原:鱼米之乡的精烹细制1沔阳三蒸中的粉蒸青鱼甩水

也看不出每一次的区别在哪儿,站在旁边,不知不觉就发现面饼变得越来越宽,从头到尾擀了十几次后,整张面饼已经变得像一张铜版纸一样薄。到底擀到什么时候为止?边志军用手托起面皮:能看到手指就是啦!

边志军把面皮一层一层地叠起来,擀好的面皮因为轻薄,最后能像纸一样规规矩矩地被折成1米长、手掌宽的长条。他飞快地用刀丈量好距离,照着刀印,切出来13摞,每一摞看起来不高,用手仔细捻开,都有100多张面皮。

江汉平原:鱼米之乡的精烹细制2太极蒸双蔬

这些面皮将在一天内做出70多碗猪肉馅包面,最好在当天用完,否则第二天就会懈掉。因为面皮薄可透亮,做好的包面漂浮在汤中,看起来简直是飘逸。光这一份包面未必吃得饱,最好还是再来两个油墩子。

油墩子看起来跟武汉的小吃面窝差不多,但面窝像一个薄薄的甜甜圈,油墩子是厚实的一个墩状,中间有一个大圆孔,更像是个中间有洞的杯子蛋糕。油墩子的原料是用面粉和明矾、碱、盐、老面肥和的面,跟北方的油条差不多,可是对着这盆黏糊糊鼓着大泡的面,油墩子的造型却很难想象是怎么做出来的。

等到边志军那两根筷子出来时,这完全变成了一个几何题目——求两根直线如何扯出一个圆环?最终的展示让人眼花缭乱:边志军一手持一根筷子,筷头对起来,飞快地绕起一坨稀面,一边搅动一边抻开挑到油锅里,一沾油,就快速地围出一个圆环。圆环在油中慢慢膨胀,最后脱胎换骨,竟变成了一个暄软的面墩。

刚炸出来的油墩子金黄焦脆,边志军催我们赶快趁热吃,我烫得不断轮换着手指终于撕开了油皮,里面又是雪白绵软的,口感真是让人惊喜。待到稍微凉一点,撕碎了泡在包面的汤里,就是仙桃过早最常见的配置了。

无蒸不成席

过完早,就要看仙桃当地的正餐,来仙桃的重点就是要吃声名在外的“沔阳三蒸”。

仙桃在1986年之前一直叫沔阳,“沔”为水名,发源于陕西,是汉水的上流,古代亦指整个汉水。汉江在仙桃穿城而过,这里自古就是水乡泽国:“一年雨水鱼当粮,螺虾蚌蛤填肚肠。”对于平民百姓而言,鱼虾和青菜是最寻常的吃食,大米反倒更为珍稀。人们把有限的大米磨成粉,裹上鱼虾野菜蒸食,这种习惯延续下来,便衍生出了以粉蒸肉、粉蒸鱼、粉蒸蔬菜“三味一甑”的沔阳三蒸。

仙桃市烹饪协会会长李和鸣,是沔阳三蒸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做了大半辈子厨师,现在天怡大酒店做餐饮总监。李和鸣身材清癯,举手投足都带着一种稳重的范儿。他告诉我们沔阳三蒸,无所不蒸,在沔阳,无蒸不成席。“肉类能蒸五花肉、排骨、蹄花、牛、羊、鸡、鸭,水产里鲶鱼最好,青鱼、黄鮕鱼、鳗鱼、鮰鱼、鳜鱼、鲈鱼、甲鱼,都可以蒸,蔬菜里莲藕、茄子、萝卜……”在李会长变成报菜名之前,我赶紧打住了他,蒸制法也不是万能的,难道就没有不合适的食材吗?李和鸣想了想,告诉我唯一不合适的是水分太大的蔬菜,“其他的只要做得好,都好吃!”

这也是临水而居的自信。蒸菜这种办法本身就对食材要求极高,特别是鱼、虾这种水产一旦不新鲜,蒸出来只能腥气难闻。“千湖之省”,几乎所有当地人都跟我提到过这个词。墨子《公输》中一句“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更是脍炙人口。荆楚地区有靠近江湖的便利,和江汉平原自古以来稻米的盛产、三蒸的风俗,就只能用“得天独厚”来总结了。

李和鸣和副会长伍峰为我们准备了四道蒸菜。第一份是粉蒸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裹上熟五香米粉,这种米粉是合着花椒、八角等,用小火焙炒至色泽微黄,再研磨成粉状,抓起来闻闻,有种扑鼻的香料味道。熟米粉颗粒要大一些,更能吸油脂,最后“米粉蒸肉,粉比肉香”。因为有五香味,五花肉蒸出来也不油腻。

相反的是,做粉蒸鲶鱼、粉蒸茼蒿、粉蒸南瓜时,伍峰用的是生米粉。像茼蒿这种含水量大的蔬菜,一般在蒸制时会流失大量水分,细磨的米粉能防止发干,也可以维持住糍糯的口感。

米粉也是沔阳人什么都敢蒸的主要法宝,米粉的米也有讲究,糯米太黏稠,小米粉、玉米粉口感不好,唯独籼米疏松可口。江汉平原一年两熟,其中早稻米更好,因为生长周期短,米质更糙。一般的蒸法会让汤汁增多,减淡原料的鲜味。但是拌上米粉后,米粉吸收了大部分汤汁,反而让整个口感更醇厚了。

江汉平原:鱼米之乡的精烹细制3仙桃烹饪协会副会长张毅用“簸”的办法给南瓜裹米粉

用“拌、簸、蘸、滚”四种方法,不同的食材都裹上了米粉,放到蒸屉里十几分钟,再出来的几道菜都有着稀、滚、烂、淡、鲜的特点。粉蒸肉吃起来毫不起腻,李和鸣说,现在岁数大了不敢了,年轻当徒弟时,一人能把一碗肉都吃完。相比之下,蒸鲶鱼更让人放心,“蒸鲶蒸鲶煮鲫,鲶鱼油味重,蒸出来更香”。一到嘴里,被中和的肥美立刻把人香到了,有了米粉的铺垫,也比单纯的鱼肉更有咬头。李和鸣还自创了一道粉蒸青鱼甩水,用的是青鱼的尾巴,主要吃这份活肉。现在沔阳,一条鱼从头到尾都是宝贝,肚裆脂肪多,蒸出来有肥香,头尾适合给爱啃骨头的人吃。最后上桌的是茼蒿和南瓜,它们各自蒸好后,又拼在一起,重新抹油、上屉,最后变成一份太极蒸双蔬,深绿和橙黄色围绕在一起,在酒席上一眼就引人注目了。

在我看来,沔阳菜的特色就是米粉蒸一切。冷不丁吃这么多蒸菜,口味上未必习惯,在现在的流行餐饮中,大家都被麻辣味刺激习惯了,我已经不太适应这种素淡的吃法。李和鸣告诉我们,当地的酒席上蒸菜都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做法确实不刺激,追求的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跟很多高糖高油的传统菜肴相比,蒸菜反而是难得健康的经典做法,几乎不用油脂,所有的营养都被牢牢锁在了米粉以内。

面对这些蒸菜,最后可以就一个团子吃。这种当地的米团子里面是猪肉茸、腊肉丁、香干丁、大蒜苗、芹菜、米粉条做成的馅,荤素都有,光是馅料就摆了满满一桌子,依次下到锅里炒,最后倒出来是热腾腾极其丰盛的一大盘。团子的皮也是用米粉做的,先蒸到七成熟,加上盐,倒开水,厨师忍着烫用手搅拌成面团,再拿过来包馅。

包完的团子,仔细看还看得出表皮米粉的颗粒,这种蔬菜、肉类加米粉的食物,看起来像是沔阳三蒸的变形版,最终的做法,当然还是上屉蒸。

三块钱的牛肉饼

在离开仙桃之前,我们吃到了一种手做的牛肉饼,一大块一大块地漂浮在汤里面,我还以为是一种类似午餐肉的香肠。但是吃起来柔滑细腻,又绝对与市面上淀粉灌的香肠不一样。问起来,这种牛肉饼是当地的特产,而且居然是按块卖的,一整块要3块钱,当地人点菜都是按人头先报数。

无非是牛肉而已,怎么就变得这么金贵了呢?

我们是在鸭头沈吃到的这道菜,老板沈翔是李和鸣的徒弟,李会长此前专门嘱咐他给我们做一桌牛肉菜。一共四道,沿袭的是仙桃沔城回族镇的技法,一头牛身上的肉,根据肥瘦、口感的不同而分派上不同的烹饪方式。牛胸脯的瓦沟肉,被做成粉蒸牛肉和烧牛腩,这两道菜很常见,吃的是肥瘦相间的口感,有筋,肉在口里有嚼劲。

另一道是牛骨藕汤,用的是牛的胸子骨,也叫凤凰翅子。一头牛身上也只有七八十厘米长,每一节都有白生生的脆骨。沈翔提前去菜市场定了一条肥而油的骨头,按理说耕牛的最好,因为一直在运动,这一块是活肉,只是现在很难找到了。胸子骨按节斩开,用水洗洗,不放油,在锅里跟大块姜一起干炒。一直到把牛肉的香味炒出来再加水,煨上两个小时,待到牛肉酥烂时再往里放藕。藕一定要放沔城当地的——这在仙桃是家喻户晓的常识,其他地方的藕是脆的,沔城是湖北著名的产藕区,这里的莲藕“生吃如秋梨般清甜,熟食如板栗般粉扑”,淀粉重,易烂,是粉口的,放进去20分钟就彻底变成了软糯的口感。

最后上来的就是这份牛肉饼蛋皮汤,仔细问才知道,这是用牛的圆尾肉、里脊肉和青鱼鱼肉一起剁出来的肉茸,不掺一点淀粉,鱼肉会增加黏性,其余完全靠刀工来保证细腻的口感。沈翔自己家有个加工厂,每天给仙桃的餐馆提前定制牛肉饼,靠机器打出来肉茸,因为刀工太细,搅动时刀片都会发热,还要在肉里掺冰块降温。沈翔回忆,当学徒时肉茸都得自己上手剁:“做一次起码要剁3个小时,如果赶上30桌酒席,那惨了,得剁上一个通宵。我们仙桃看酒席好不好,就是看牛肉饼的质量。做出来的饼质太细腻了,一点懈怠都会被识破。”

谈到牛肉饼时,沈翔一副敬重的神色,我们实在好奇肉茸是种什么状态。沈老板也是个好说话的人,他让我们第二天一早再来,他给我们从头到尾做一份看看。

头一天,沈翔在我们面前选好的牛肉,大块的里脊肉切开,里面所有看得到的肉筋都得一丝一丝地全剔掉。第二天早上等我们到了,沈翔已经把牛肉和鱼肉放在一起剁得差不多了,两把刀嗒嗒地响起马蹄一样的节奏声,从左到右地来回走,剁茸时千万不能像剁饺子馅一样来回抄,等到肉茸慢慢开始黏刀了,就是剁好了。先用刀刮走最上层,再接着剁下面这层,越往后抄,肉筋越多,最下面的一层都是星星点点的白色肉筋,这种茸就不能用了,否则会影响口感,等到刮去肉糜时会发现,更多的肉筋都已经被剁入了砧板里,剁好的肉茸加上水、鸡蛋、姜末和鸡汤,像和面一样用手顺着一个方向搅,肉茸吃水,一碗水下去,变成了糊糊一样的质感。这时就要放盐了,“盐是骨头”。沈翔让我留意,撒了盐之后,整个肉馅就开始起变化了,肉馅的颜色正在慢慢加深,质感上也越来越黏稠:“是不是一下就开始有精神了?”沈翔继续搅动下去,这盆肉茸就真正变成了面团一样,他把手高高地拉起来,肉茸黏在手上,半天才掉下去,这就是他要的最终效果。

做好的肉茸,在手上捏出来饼状,一个个放在土鸡汤里用小火汆熟,鸡汤不能煮沸,否则会破坏肉饼的形状。等到浮到汤面上,牛肉饼的半成品就做好了,冷却后封装冷藏,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用掉。之前我们喝的汤是把牛肉饼跟粉条、蛋皮丝、番茄丁、黑木耳同煮,其中粉条是必须放的,没有特殊的原因,只是当地人喝汤的固定习惯。

相较于头一日机器压出来的肉饼,今天的这一块肉味更新鲜,而且刚刚出锅,没有经过反复冷藏、回温,再烹饪的折腾,口感上也更鲜嫩。沈翔已经很久不做这种手工的牛肉饼了,从剁肉到制成半成品,花了他一上午的时间,其中包含切、剁、搅、汆、烩等一系列技巧。“做菜都得认真花工夫,蒸菜之前把肉腌够时间,烹鱼时一定等到水干鱼熟再起锅,都是一样的道理。”沈翔觉得牛肉饼美味的原因很简单:“好吃的东西都耗时。”

无龙不成筵,无糕不成席

鄂菜的耗时,到了荆门就更明显了。与仙桃相距200多公里的荆门是我们寻访的第二站,湖北本身是跟周围省份融合的地方,比河南口味重,又没有湖南、重庆那么辣。放到荆门,这里地处鄂中,西北为荆山余脉,西南为两湖平原的南部。城市本身又有丘陵和山地,因此变成了东南西北、平原山地的大荟萃。

江汉平原:鱼米之乡的精烹细制4荆门人在婚礼上都要吃喜饼。这种红糖馅的酥饼现在演变成春节必吃的点心

荆门市烹饪协会副会长张毅是我们的向导,他曾经统计过,鄂菜中茸泥制品较多,《中国菜谱·湖北风味》中达43个,占1/8强。仙桃的牛肉饼其实就是其中一种,在荆门,鱼糕和蟠龙菜这两道菜的代表性更强。鱼糕顾名思义,是用鱼茸做成的蒸糕。蟠龙菜传说是明孝宗驾崩前,章太后密诏三位亲王奔丧,有言“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在湖北钟祥的兴献王之子朱厚熜离京最远,为赶时间,幕客严嵩献策:朱厚熜假扮钦犯上囚车,可日夜兼程赶至京城。可亲王之子哪受得了囚车这种苦,起码饮食上就不能有亏欠。府中的厨师接到命令,要做一种吃鱼肉却不见鱼肉的菜,最后呈出来的就是用猪肉、鱼肉、蛋做出的蒸糕,既美味又不张扬。朱厚熜顺利抵京登基后,即为嘉靖皇帝,这道菜也被命名为蟠龙菜,一般在重大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饭桌上的第一道菜就是蟠龙菜。

张毅带我们到了漳河水库边的九尊食上酒店体验这两道菜,跟牛肉饼一样,这又是两个极其耗费时间精力的菜品,整体的步骤跟牛肉饼也相差不多。一般情况下,剁茸、和馅都是用机器完成,为了展现最完整的步骤,副总经理尹东安排了两名厨师专门为我们演示。

最先做的鱼糕。一般情况下,鱼糕使用的是3斤以上的大鱼,今天用的有7斤。硕大一条草鱼细细地剔出来净鱼肉,也是用剁的方式做出来鱼茸。此后同样要加入生姜、淀粉、猪油、蛋清调和,加上盐上劲,调成面糊状,搅出来一刀一刀地掼在铝盘里。尹东自也是烹饪名厨,他亲自上手,用刀蘸水把鱼茸抹平,反反复复横竖地来回刮,最后变成了豆腐一样平整富有弹性的质感。另一边的蟠龙菜,是用里脊肉切小块打成茸,五花肉的肥肉切成筷子头大小的丁,加上鱼茸,1:1:1的比例搅拌在一起,最后也要加上调料,使出最大的力气持续地沿着一个方向搅动,以达到面团一样的黏稠。用一块湿布像做紫菜包饭一样,一条一条捏出来紧致的肉条,跟鱼糕一起进了蒸屉。

待到鱼糕和蟠龙菜在蒸屉中简单成型后,还要拿出来反复抹三次鸡蛋黄,一层一层地蒸熟。冬季的荆门很冷,酒店在水库边上更是冻人,即使是室内也能看到自己哈出的白雾。我在厨房里冻得发抖,在操作台边走来走去保持体温,在反复的工序中苦等的过程,总算让我深刻地明白了脍不厌细背后的漫长与繁琐。

最终,两种肉糕上都裹上了一圈金黄的蛋皮。终于可以开始切片了,蒸好的鱼糕和蟠龙菜都要切片,这看起来容易,但一下刀,厨师就不自觉地切得宽窄不匀——肉茸做成的蒸糕太软了,我们来不及等待冷却,但热糕刀子一下去就容易歪。尹东看不过去了,自己把刀抢过来:“要竖着下刀,用推拉刀来回地切。”名厨的手艺果然见功夫,换了种刀法,几下就切出一摞窄窄的糕片,宽度一模一样。

张毅接手了后面的步骤,老会长教了半辈子厨师,蟠龙菜是最经典的菜式。厨房里的厨师们都凑过来围观,这两道菜很常见,但平时很少把这道菜做这么精细。张毅把切好的蟠龙糕片在手里码好,一层一层地贴在空碗中,现在还看不出名堂来,等到临上桌前最后扣过来,黄色的蛋皮勾勒出一层层的轮廓,最上面组成了一个蟠龙扣,整齐的美感,这就是手上精致耐心的功夫了。

江汉平原:鱼米之乡的精烹细制5荆门人在婚礼上都要吃喜饼。这种红糖馅的酥饼现在演变成春节必吃的点心

码放好的鱼糕、蟠龙菜,又回到笼屉内蒸了第五次,最后,鱼糕上浇上木耳、肉丝做成的浇汁,蟠龙菜倒扣出来,这两道菜才终于完成了。这一顿午饭上,还有那条大草鱼鱼头、鱼边做成的鱼汤,用锅仔炖着,几位搅面搅得手酸的厨师和我们一起舀出鱼汤,各自浇一碗鱼汤泡饭,热气腾腾地吃下肚去,一上午在后厨中辛劳的身体,这才终于舒坦过来了。

年味何来

这一次在江汉平原上的寻访,我看到最简单的菜品,也许就是腊味了。荆门渔码头餐馆老板赵文这两年开了一个香肠加工厂,当地冬季有吃腊味的传统,我在仙桃、荆门去过的所有餐馆,入冬时都刚刚经历了一场腌腊的战役,家家的餐厅背后、楼顶,都悬挂着大批的风干鸡、腊肠、腊猪口条……挂起来一排一排的甚为壮观,雄赳赳气昂昂地做好了年夜饭的战备。

赵文这不做香肠,他主打的是腊排骨,原因很简单:这是腊味里工序最多的。乍一看去,不知道做排骨香肠有什么难的,肠衣照旧是猪小肠,选用的是猪的直排骨,剁成2寸左右长,用花椒粉、蒜丁、辣椒面、葱花和好,顺着管子塞到肠衣里不就得了。结果最麻烦的其实在封口,每一节排骨都要单独挤出空气,系上棉绳。“系绳子这件事就烦死个人!”赵文在乡下的小院,每年都要突击从周围农村请来大批阿姨,坐在那一点一点地用短棉绳给排骨肠封口,到最后,“我们卖的就是手工”。

荆门这几天开始降温了,小院有一半是鱼塘,狂风一吹,风直接从水面上涌过来,寒风冰得刺骨。但这样的环境给香肠风干再适合不过了,头一天阿姨们刚刚做出来几百斤腊排骨,才刚一推开后门,浓烈的腊味就涌了过来,麻辣的肉香熏得我胃口大开,一边在风吹来的冻雨中瑟瑟发抖,一边又忍不住在腊肠中间穿梭,使劲儿吸着这最朴质的肉味。

风大蚊虫少,也让这些腊味什么添加剂都不用放,腊排骨在外面放的时间越长,腊味越重。等到过年赵文还要组织人手再做一批,留着到开春割稻子的时候吃。这几天他也在做阳干鱼,是用漳河里的大白刁,这种做法简单,把鱼收拾好了开背,肉多的地方打上花刀,先只用盐腌制一天,接着在太阳下晒到六成干,再挂在屋檐下等着慢慢阴干就好了。

跟腊味一样,小工厂没有风干设备,阴干鱼只能在冬天做。“夏天如果靠晒干,鱼是从外往里干的,阳光把表皮封住了,里面的水出不来,时间长了就坏掉了。”赵文能做的阳干鱼其实很多,当地的财鱼、小麻鱼、鳑鲏、桂花鱼,无论大小其实都可以。他最喜欢的还是野生大白刁,跟大批量的家养大白刁不一样,漳河中的大白刁肉质细嫩,有一种特别的甜味。风干好的鱼平时可以放在冰箱里保存,因为是低盐腌制的河鱼,吃时不需要提前浸泡,也不需要再放盐,上锅蒸一下,或者直接油煎就行了。荆门人说话有种奇特的弹舌音,赵文一说到“油墩子”、“大白刁”时,都会带出一连串弹射的音节,说到开心处尤其多,从发音的次数上看,野生大白刁真是他最喜欢的产品:“如果晚上有足球赛,煎两条鱼,拿手撕着吃,别提多美了。”

在最后一天,连日的降温终于变成了一场大雪。因为问到香肠风干与熏干的区别,热心的张毅会长又带我们去寻找城北的香肠熏房。一路上风雪交加,满路泥泞,几天来,老会长穿的衣服一天比一天厚,这一天他干脆翻出了几年前他去哈尔滨时买的大雷锋帽。看着积雪覆盖的城郊,我真正见识到了湖北冬寒的威力。

荆门城区北部就是山区了,这里还留着山里熏香肠的习惯,在一个叫古榆新村的农家乐,我们看到了一个小熏房,我着急进门,一下子被呛得咳嗽,眼前什么都看不见,被工人指点才知道要蹲下去,才看出大块的猪五花肉、圆尾肉被吊在房梁上,下面的栗树枝火堆正冒着烟。山区里熏香肠,是在自家的火塘上面,只有城里的餐馆才需要一个专门做香肠的熏房,熏房不能大,以免温度不够,同时火又不能太大,免得把肉都烤焦了。

张毅在这家农家乐里给我们饯行。古榆新村的老板是一对夫妇,这个餐馆已经开了8年时间,所有的菜油、豆瓣酱、小麦酱都是自己家做的,蔬菜也是来自房后20多亩菜地,现在还可以看见被大雪盖了一半的菜薹和大白菜。每年冬天你的重头戏还是熏香肠,老板史方新告诉我,每年冬至前7天,他们都要忙着杀猪,杀好的猪要冷却两天,再用盐把肉揉软。张会长在旁边解释:“就是城里说的排酸。”揉好的猪放在缸里用精盐腌10天左右,再挂出来风干上两三天。最后到熏房里熏上一周,如果条件干燥,这样的熏肉一直能放到第二年6月。

熏肉可以炒蒜苗、炒湖北人最爱吃的菜薹,也可以蒸出来切片直接吃。这一天的午饭中,我们的餐桌正中是一个土炉子,木头烧得火旺,炉子上炖着猪血炖白菜,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温暖的房间把大雪隔绝在外,终于把连日来的寒气一扫而光。酥炸小河鱼、南瓜粑粑、冻鱼、鱼糕、蟠龙菜、腊肉炒菜薹、腐乳……一道道农家菜摆上餐桌,最后上来的是古榆新村自酿的米酒,“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张毅看我们吃得热火,笑言:“礼失求诸野,这就是你们要找的年味吧!” 美食烹饪技巧湖北鱼米之乡湖南米粉油墩子荆门蟠龙菜江汉平原牛肉饼沔阳三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