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梅州的锅气
作者:徐菁菁盐焗鸡
相较于广州和潮汕地区,梅州的餐饮业并不发达。许多客家菜肴有着鲜明的家常菜印记,其烹调水平很难寻找到严格的评判标尺。陈钢文告诉我,客家菜讲究锅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气质——肉类食材讲究不同部位有不同用法、结合不同的烹调方式;二是指气味,出锅时菜肴的香气要还原食材的本质,鸡肉有鸡肉味、猪肉有猪肉味;三是气势,讲究热气腾腾,不吃凉食。如下一份美食地图,既源于我们的探访经历,也得益于梅州本地达人的推荐。入选的菜肴除却口味,要尽可能展示客家的烹饪技艺。传统也好,创新也好,客家菜的魂魄要在其中。
盐焗鸡
传统盐焗鸡的做法在前文中已经有详细描述。客庄焗品(蕉岭县北街35号)的古法盐焗鸡确实与我吃过的其他盐焗食品大异其趣。但是该店只设真空包装的外卖品,不是堂食的馆子。
围龙食府的茶田盐焗鸡得过奖,由头是对传统盐焗工艺做了“创新”。主厨熊志达告诉我,他们的变通做法是将鸡只抹上盐和沙姜粉腌制24小时。烹饪时将鸡烫熟,再用纸包上在盐中焗一小时上桌。说起来也是在保留“盐焗”根本的基础上适应现代餐饮业的快节奏。他们的鸡也香,但味厚,并不是古法的那种路数。梅州餐厅普遍不太重视环境和陈设摆布。食物以外,围龙食府的好处是它处在雁南飞度假村里,外面即是满山茶田,绿意盎然,空气清新。
另根据美食达人的推荐,市内客家饭餐馆(江北公园路)和客官天下(梅江区三角镇客天下旅游区内)的盐焗鸡也不错。后者还有一道菌王鸡是特色。
娘酒鸡
娘酒鸡
对于梅州人来说,娘酒鸡虽可登大雅之堂,但归根结底是灶头家常菜,无甚花头。两样事物决定了菜的品质:鸡的质量和酒的质量。现在娘酒的酿造已经工业标准化了。围龙食府依仗度假村的地界,自己养鸡。
梅州老牌餐馆叶伯姆饭馆(梅州市江南金燕大道118号),也有养鸡场,鸡肉无腥味,皮爽,肉质嫩滑。
梅城也有饭店尝试对娘酒鸡进行创新。瑞园(江南梅江三路新中段新江路)的大厨罗秋航改了娘酒鸡的汤羹面目。他以一斤半娘酒加二两糖焖鸡,仅以少许盐“调和酒味”。“我们用的是大埔娘酒。梅县娘酒在炙酒时常放黑豆,取温补的意思,颜色发黑。大埔娘酒清淡,颜色是漂亮的红色。”所以,罗秋航的砂锅里,汤汁是亮红的砖色。鸡肉焖好后,他将鸡块从砂锅里挑出来,细细在玻璃盘里拼出形状。最后舀出一勺汤汁入炒锅,大火收汁勾芡,浇在摆好盘的鸡肉上,又细细淋上一层亮油。做出来的鸡肉十分香甜味厚。这样的造型和味道都不囿于传统了。
姜油鸡
梅州人烹鸡一定要放姜,取温补之效。传统“姜油鸡”的做法是大量姜粒下油锅爆炒鸡块。关键是要逼出姜香。我在万秋楼(梅县新城办事处扶外村98号)吃的姜油鸡颇为有趣。一只浸熟的咸鸡平铺在盘里,上面覆盖着满满厚厚一层姜蓉。姜蓉是姜切细丝过油慢炸而成的。由于姜丝够细,姜蓉形态和口感都如肉松一般。对刀功和油温的控制是不小的挑战。在梅州,我试过的其他姜蓉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准。酥酥的姜蓉香气极盛,配着下面嫩滑鸡肉口感很妙。只可惜鸡与姜都有盐调味,对我来说有些咸了。
姜油鸡
推荐万秋楼的另一个原因是这家餐馆本身值得一看。梅州是著名的侨乡。新加坡李光耀、泰国他信和英拉一家的祖籍都是梅州。梅州老城保留了不少南洋风格的老建筑。万秋楼也是客家出海历史的见证之一。1920年,梅州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夏万秋建了这栋宅邸。他是马来西亚东英公司大股东之一。当时建万秋楼,他特别聘请国外建筑师精心设计,融中西建筑于一体。这座大宅院,既有西式尖屋顶、大钟楼、浮雕,又有客家围龙屋半圆形制。现今留存的建筑占地面积也有4000平方米,包括百余房间。据说,夏万秋只在这宅子住了一个晚上,便因听说土匪来袭离开了。
如今饭店的经理龙宝文是台湾客家人。2003年,其父亲回乡买下万秋楼,斥资进行重修,保留了当初的建筑样式。我在万秋楼采访时,看到不少游客专程来参观。现在整栋楼里陈列了不少客家旧时的农具和家居用品,颇值得一看。
全猪汤
自然首推银江县源兴餐厅(县政府对面)。论环境只是普通的县城小店,但味道自有妙处。该店还有金针菜(黄花菜)炒猪肉也值得尝尝。金针菜是银江的另一特产。大概也是因为水土,传说这里的金针菜久煮不烂,也不发酸。我尝过的菜里用的是菜干,吃起来有鲜气,没有干菜常有的陈年味。
如果不想跑银江那么远。市里的“实在小食饭店”(梅州市江南金燕大道,江南加油站往大埔方向300米)可以一试。店里选用的也是银江土猪肉,用山泉水、土陶煲器煲。江南新中路市政府对面还有一家“全猪汤”以五及第著名。这两家都是排档店,实在小食饭店只做晚餐和夜宵。
各种五花肉
客家人喜食带肥猪肉。五花肉,也就是猪腩肉入馔的方法特别多,我难以依菜品细分一个类别。在梅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五花肉烹调首推瑞园的招牌菜“脆香肉”。我在厨房里见识了制作的全过程。选料要求至少要肥瘦相间3层的猪腩肉。肉质一定要紧密,不能脱层。生肉切大概七八毫米厚。用盐、味精、生粉腌制20分钟。脆香肉的做法就是炸,火候的控制完全是个经验活。大火下锅、中火炸,掌勺师傅不停地用锅铲翻肉,间或在锅中挤压肉片。“这是为了逼出肥肉里的油来。”
脆香肉
大约50秒后,肉片变得金光灿灿,肉香开始在厨房里弥漫开去,就该出锅了。掌勺师傅用笊篱把肉片捞出来放到托盘里。稍顷,主厨罗秋航看了看,示意徒弟把肉又翻回油锅。我以为这是做师父的觉得火候不到,其实不然。“这叫抢火,做这道菜,最重要就是这步。肉片捞出来凉片刻,再回热油锅里快速地过一下,能进一步逼出肉里的油。”刚出锅的脆香肉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倒还不在外酥里嫩,而是肉质整体都有韧性,既有动物油脂的浓香,又不觉得腻。后来放凉再吃,香还是香,油腻感就上来了。
雁鸣湖餐厅(雁鸣湖景区内)以做柚子宴闻名。其所在的雁洋镇盛产梅州特产金柚。餐厅将柚子皮外层的黄色部分去掉,用柚子皮煮红烧肉。红烧肉冷后尝也香而不腻,只是柚子味不如想象浓郁。值得一提的是,梅州客家做红烧肉,是用红曲同煮上色。梅州蕉岭是闻名的长寿之乡。陈钢文去考察时发现那里的高寿老人饮食颇为荤腥。老人家们给他的答案是以红曲烹肉,有助消化。
梅城内另一家有口碑的是一品香饭店(江南三板桥路),也是二三十年老品牌,其香酥肉,以上好五花肉切片炸制而成。
炒猪肠
咸菜炒猪肠说来也是客家家常菜,但要做好并不容易。梅城餐馆里的炒猪肠,有的确实做到了爽脆,但却不入味。
炒猪肠
瑞园经理丘瑞雅特别有自信:“在大埔谁都知道我们家的炒猪肠好吃。”30年前,丘瑞雅的母亲丘怀玲开了间日日鲜小食店,猪肠就是拿手菜。以此起步,在梅州做出了一家四星级酒店、一家三星级酒店和瑞园这家饭店。罗秋航厨师在瑞园工作10年。炒大肠是老板娘手把手教的。“选料要是7寸肠,是猪肠中最直、最厚、最多肉的一段。只有这一段,炒起来才会脆滑。要想猪肠不腥臊,其实也很简单:关键是猪肠翻过来,纯手工剥干净所有肥油。一斤肠,一个人,要剥一个钟头。接下来把猪肠翻回来,下粗盐、生粉揉搓,目的不是进味,而是用粗盐摩擦掉外面的黏膜组织。”“炒猪肠,一定要炒出锅香,动作要快。”罗秋航亲自上阵。锅里清水烧开,放咸菜梗煮半分钟,笊篱抄起猪肠,在开水了“走”一趟。蒜、姜丝、下油锅煸香,然后下鱼露。鱼露被热油一激,香味迸得一厨房都是。灶头火开最大,猪肠下锅,同时淋进白米醋去味,防腻。罗秋航的动作大开大合,行云流水。30秒,菜就出锅了。“这道菜就是凭手感,多翻一下子就会老了。我已经做了12年。”爽脆、入味,对于一盘猪肠,确实也没有更多要求了。
酿猪手
金苑(梅江区江北金苑小区)的手艺,据说是独一份。(详细介绍见《梅州:客家寻味》一文)
河鲜
银江县源兴餐厅的炒香螺,梅州市区里的星园(三角镇富奇路41号承德楼)以家传手艺炒螺起家,用的是另一种客家做法,放了酒糟和金不换,香气扑鼻、味道浓郁,但若单论螺肉,并不如银江小饭馆就地取材来得鲜美。
星园用餐的最大好处是别有情致。星园饭店用的是承德楼的老宅子。宅子的主人就是现在经营餐厅的梁氏一家。先人梁炯昌自幼随伯父漂洋过海到泰国曼谷学技经商,在唐人街拥有几十家店铺经营布匹、房地产等行业,成为侨领。他从暹罗寄回钱来,由家中原配夫人侯氏主持建造了大宅,取名承德楼是为了训导子孙后代承其勤劳诚信。承德楼1896年完工,是梅州市内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客家围屋民居,建筑设计有许多说头,比如有风水池,后有风水树,风水树前的“龙厅”,是家里地势最高之处,十二厅八井十八堂,皆“围龙”而建等等。今天,梁氏后代数十口人还一直居住在围龙屋里。
若要吃鱼鲜,前文提到的三河镇富祥农庄(三河镇汇东舟大堤下)当真值得一去。除确实能吃到新鲜货色外,老板曾富祥用两条水泥船做厨房,一条炒菜一条煲汤,我进去转悠了好几圈,四处都收拾得干净整齐,令人放心。
另外,出梅州城区沿省道223线往梅县区雁洋镇叶剑英纪念园约1公里的梅江河沿岸,有喜莹农家乐等十几家以河鲜特色菜出名的餐馆,酒店依山傍水,河鲜都是就近取材,从河里直接打捞上来,卖的就是生猛。
还有湖心酒家,恰好在梅县区大坪镇上官塘水库区的湖心,环境优美。酒店的特色是官塘水库野生雄鱼头,有清蒸、焗等多种做法。
(感谢陈钢文先生和郑纯兴先生对本文的帮助) 美食烹饪技巧猪肉梅州盐焗鸡姜蓉猪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