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关系正在开创新的时代”

作者:丘濂

“中法关系正在开创新的时代”0中法关系

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两国分别举行了很多重大纪念活动。作为欧洲司司长,你对中法关系的现状有何评价?

刘海星:谈到现在的中法关系,我首先想提一下两国元首的互访。奥朗德总统2012年上台之初就希望能够尽早访华。中共十八大和2013年“两会”后,奥朗德两次给习近平主席发贺电,表达要访华的意愿。2013年4月,奥朗德正式访华,成为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接待的首位西方大国领导人。这也是奥朗德首次访华,他之前从来没有来过。这次访问具有标志性意义,双方表明了加强两国关系的意愿,实现了中法关系的平稳过渡。

去年3月,习主席对法国的国事访问堪称中法交往史上的一个丰碑和典范。法方对这次访问非常重视,奥朗德总统和习主席一共相处了近10个小时,礼宾接待和安全保卫都是最高规格的,还有一些安排是之前从来没有给过外国元首的。比如,146匹骏马护送习主席车队从荣军院前往爱丽舍宫,香榭丽舍大街沿街插满中国国旗,特别是奥朗德总统在凡尔赛宫打开了1993年之后就关闭的大特里亚农宫。这个宫以往的法国君王用过,戴高乐用过,后来就作为文物封起来了。这次奥朗德专门将那里重新装饰,并在那里宴请习主席夫妇,准备了繁多的法国经典名菜,极尽地主之谊,给中方留下深刻印象。这些做法表面上是“礼宾”,但从根本上表明了一个外国元首对客人的尊重、对中国的尊重,以及对中法关系和两国友谊的重视。直到今天,两国各界还在津津乐道此次访问。

总的看,当前的中法关系正以建交50周年和习主席访问法国为历史契机,进入全面升级提速的新阶段。两国高层交往十分频繁,领导人保持经常性会晤和沟通,政治互信达到新高度。两国务实合作全面推进,东风入股标致雪铁龙、法国企业中标北京新机场航站楼和国家美术馆新馆等项目成为新亮点。2014年前11个月,中法贸易量同比增长10.3%。截至去年10月底,中国实际对法投资金额达43.32亿美元,法国实际对华投资金额达134.9亿美元。两国人文交流更加活跃和丰富多彩,建交50周年纪念活动从原定的300多场增加到800多场,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法国机械龙马巡演和正在巴黎举办的“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等活动反响热烈。两国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协调,在应对埃博拉疫情和气候变化等关系人类共同命运的问题上探讨新的合作。

三联生活周刊:中法建交50年以来,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分别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目前和未来还有哪些尚待挖掘的合作潜力?

刘海星:中法建交50年来,两国在政治、经贸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硕果累累。

政治方面,两国互信不断加深。中法关系创造了多个“第一”,法国是第一个与我国正式建交、第一个与我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与我国建立高级别战略对话机制的西方大国,在大国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两国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中法关系,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方领导人均曾访法,戴高乐总统之后的全部六位法国总统也都到访过中国,其中希拉克总统和萨科齐总统还多次来访。中法目前已建立了战略对话、高级别经济财金和高级别人文交流三大对话机制,构成了中法关系的三大支柱。

经贸方面,中法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两国贸易量迅速增加,年度贸易额已经从1964年的1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500多亿美元。当前,中国是法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法国是我国在欧盟内第四大贸易伙伴。核能和航空合作是中法经贸合作的两个重要领域。自1982年签署第一个核能合作协定以来,双方合作建设了大亚湾、岭澳、台山等核电站,在核燃料开发、核电机组运营、核废料管理和核安全等领域开展了全面合作。天津空客A320总装线是空客公司在欧洲以外建立的第一条总装线,第200架飞机上个月刚刚下线。C919大型飞机、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等也是两国航空合作的平台。

人文交流是中法关系中又一个亮点。50年来,中法人文交流高潮迭起,形式多样,不仅增进了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为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刚建交的时候两国人员往来每年不足1万人,目前已达到约200万人,每周直航航班达到67个。2003至2005年,中法创造性地互办文化年,巴黎红妆铁塔和北京三色正阳门等活动引发轰动效应。2011到2012年,两国还互办了语言年。

着眼未来,中法两国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决定了两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仍将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前景广阔。在核电和航空航天领域,双方在联合研发、联合投资、联合生产、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等方面有很大潜力。投资方面,近年来中法双向投资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国企业对法投资存量已超过40亿美元。中法可持续发展、农业食品加工、医疗卫生、信息化、新能源等新兴合作方兴未艾,涌现了许多新的项目。同时,中法正在就进一步便利人员往来商讨新举措,相信不久后中国公民赴法旅游、经商将更加便捷。

三联生活周刊:中法两国关系定位经历了“全面伙伴关系”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现在又成为“开创紧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些定位的具体内涵?

刘海星:1997年中法建立“全面伙伴关系”,表明中法关系已经从个别领域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全面发展的时期。2004年中法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就是双方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已经超越某些具体的问题,上升到一些涉及全球的、长远的问题,眼光看得更远,也就是说双方互信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可以探讨未来,而不是拘泥于当前。

到了去年,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两国元首共同决定“开创紧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我认为“紧密”说明我们双方各层次、各领域的合作交流不是时紧时松,而是越来越牢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但在经济、人文上如此,政治上也是如此,双方在许多重大的国际事务上看法是相同或相似的。“持久”,是因为中法关系在过去50年中经历过一些波折,但双方都认为两国关系的稳定是第一位的,不能再折腾,也折腾不起。折腾就影响我们双方的交往、互信和人民之间的感情,想要恢复过来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双方都认为,中法关系未来一定要持久。当然“紧密持久”也是一个努力奋斗目标,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要开创新时代,既要继往,更要开来。

“中法关系正在开创新的时代”1中法与中欧

三联生活周刊:中法关系的发展在我们与欧洲国家的交往合作中处于怎样的地位?中法关系的晴雨对中欧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刘海星:我们一直希望中法关系能够在中欧关系当中发挥带头引领作用,总体来说它也一直扮演“领头羊”的角色。法国既是欧盟核心大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发挥好法国的作用,一定会带动中欧关系的发展,这是成正比的。而中法关系不好的时候,中欧关系,特别是早几年的时候,也会受到波及。

但这几年也有些变化。首先是因为中国的国力强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升了,中国正在靠近世界舞台中央,所以欧洲各国都想借助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最近几年,欧洲的“中国观”在悄然改变,对中国的重视和合作需求不断上升。

我们现在也有更多的机会,更加主动地去推动中欧关系全面发展。我们希望和欧洲三大国都能发展良好关系。德国在欧洲经济实力最强,在中国投资的企业也最多。英国对华政策开放性最强,坚持自由主义,反对贸易保护,金融领域非常开放。法国经济目前遇到一些困难,但它还是拥有强劲经济实力、先进科学技术、广泛文化影响和舆论话语优势的老牌发达国家,在开展对华高新技术合作方面态度积极,一直走在欧洲国家前列。中法在航空、航天、民用核能、医药卫生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开创性务实合作,其中许多项目都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也丰富、夯实了中法关系发展的土壤。另外,在欧洲国家中,法国对华民意可以算最友善之列,两国很多政治家、学者和民众互存好感,相互欣赏,甚至深受对方影响。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活动丰富多彩,也体现了两国民众对对方文化的喜爱和认同感。我们希望法方在推动中欧关系方面多发挥积极作用,带动欧盟对华关系在新时期取得突破性发展。

三联生活周刊:为了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两国首脑除了发表联合声明外还签署了《中法关系中长期规划》。这与中国与欧盟共同制定的《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是否有相似之处?

刘海星:《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是2013年制定的,是我们针对新时期中欧关系的状况制定的一个比较宏观的中长期规划。这也是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算一个大手笔。中欧层面的关系对于我们同欧洲各国关系会起一个引领作用,我们有同事做了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欧盟28国就像一颗颗珍珠,放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一颗珠子,你需要用绳子串成一根项链,这根绳就是欧盟机构。如果没有这根绳,单独的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在世界上成为一极。我们希望欧洲能够成为一极,支持它一体化的发展,如果能够把欧盟作为整体经营好了,它能发挥正能量。所以我们要制定一个规划,把它们框起来。但中法关系和中欧关系也有不同,所以我们后来又制定了《中法关系中长期规划》,其中很多内容取自《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一些比较普遍性的东西,同时包含一些体现中法关系特点的内容。

这份《中法关系中长期规划》是我国同西方大国首次共同发表类似文件,可以说是中法关系创造的又一个“第一”。这份规划包括15个章节、104条内容,涉及政治外交、防务安全、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各个方面,是指导今后5到10年中法关系发展的路线图。在文件起草过程中,我们广泛征求了各相关部门的意见,并同法方进行了耐心、细致、深入的谈判,最终达成了这份既立足现实、又着眼长远的文件。

从具体内容看,规划包括许多新的内容。比如,双方将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加强防务安全、网络安全、标准化、老年医疗服务、司法和法制国家建设等领域合作,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在传统合作领域,双方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设想和合作建议。比如,双方努力将天津打造成空客亚洲中心,鼓励以空客A330为基础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双通道飞机,共同开发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加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服务等。目前,两国有关部门正积极落实相关内容。

三联生活周刊:中法两国都是历史文化大国,我们在文化上的交流有什么特点?

刘海星:中法两国在文化上有共性,都很大气,很精彩。法国人喜欢中国文化,中国人也喜欢法国文化。像习主席在法国的讲话里提到的法国作家有四五十个,他们确实在中国如雷贯耳。跟法国人谈文化,就像跟中国人谈文化一样,可以无障碍地交流。我在法国时经常出席一些我们国内的艺术团组织的演出,包括黄梅戏之类的戏曲,法国人非常喜欢。当然有字幕的帮助,但他们确实看得如醉如痴,这有相通性在里面。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强大的力量源泉,把我们两国紧密地连在一起。我们也都是世界上主张文明多样性的国家。

这次纪念建交50周年在文化领域也有很多大手笔。比如法国吉美博物馆的汉代文物展、北京“鸟巢”的法国机械龙马巡演、国家博物馆的罗丹雕塑展……原来大家都考虑,2004年中法互办过文化年,那么10年过后是否还要举办一个大规模的活动?再搞个文化年大家都觉得没有必要。因为10年过后,很多活动已经变成两国社会各界自发自愿搞的东西。我们这一年搞了800多项活动,国内好多单位都跟我们说,希望把他们的活动纳入纪念建交活动框架中。今后,这种好的做法还要延续下去,不断有新的想法、新的思路。

文化交流上,还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事。比如,苏菲玛索登上2014年春晚,效果非常好。她和刘欢的合唱成为春晚的一个亮点。我们现在还在筹备中法歌会。电影方面,中法合拍的《夜莺》反响很好,曾代表中方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中法合拍的《狼图腾》也马上要上映了。法方非常希望我们能够增加进口法国电影的配额,尽管中国进口法国片的数量已经仅次于美国。应当说,法国电影还是有独到之处的,他们一直在坚持拍电影,小制作,大影响,比较接地气。

三联生活周刊:中法关系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需要沟通的问题?建立了怎样的对话解决机制?新世纪以来面对全球经济疲软、恐怖主义威胁,中法之间的合作、沟通有怎样新的时代意义?

刘海星: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包括方方面面,涵盖各个领域。由于两国国情不同,双方难免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两国关系成熟稳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双方在所有问题上都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够及时化解分歧。目前,中法战略对话、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高级别人文交流三大合作机制为双方沟通交流搭建了畅通有效的渠道和平台,也为两国关系提供了坚实的机制保障。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洗礼,中法两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独立自主的大国,可以进一步加强国际事务合作,为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多做实事。同时,两国又分别是重要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利益诉求不尽一致,有责任携手走出一条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大国关系新路,为新型国际关系树立典范。

经济方面,中法分别是世界第二大和第五大经济体,在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框架内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就宏观政策、国际经济治理改革等问题保持密切沟通。两国也支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改革,同意在发展问题上加强合作,支持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在应对恐怖主义方面,中法都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都主张采取有力措施打击恐怖势力。“天安门暴恐袭击案”和“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发生后,法方是最早明确谴责暴恐事件的国家之一。近日,法国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中方领导人也向法方表示深切慰问,并对恐怖行径予以强烈谴责。今后,双方肯定会继续加强反恐合作与交流。

三联生活周刊:你对未来5年或者10年的中法关系走向是怎样的看法?

刘海星:展望未来,我们对中法关系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今后5至10年,中国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第一个“一百年”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法国也将继续推进结构改革,提升国家竞争力,重塑“法国梦”。同时,国际局势也将继续经历新的发展变化,世界各国的利益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休戚与共。我相信,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中法两国求合作、促发展的意愿将更加强烈,将继续携手共筑“中法梦”,为两国各自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更好地服务于两国人民利益。 中法关系采访外交部欧洲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