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时代的消费潮
作者:魏一平京东配送部常务副总经理王辉
大数据与定制化
王永良在京东的工作,是从陪客户喝酒开始的。那是2008年,他从一家生产型企业跳槽加入京东,先从采购员做起。当时的京东商城规模还很小,刚刚开始销售电视、冰箱等大家电产品,当然,卖得最好的还是手机和数码相机。王永良当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中关村的各个商城转悠,寻找货源。“当时还很难直接接触厂家,主要就是从销售商那里进货。”王永良向本刊记者回忆,“那时候销售商对网购也将信将疑,能拿到货源,尤其是紧俏货品,成为电商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当时的底线是,只要是正品行货就要。”
当时,京东商城还在苏州街办公,只在南五环附近租了一个仓库,由于采购量小,供货商不愿意把商品送到库房去,就直接拉到办公室。前台旁边的一个小空地,每天堆满了天南海北发来的货品。王永良身兼数职,除了采购,还要负责收货、点货,然后打码,碰到贵重一点的产品,就得拿保鲜膜缠起来。每天上午和下午,库房会派车来拉一次。王永良坦言,那会儿他自己也没想到京东会有今天——现在,京东商城每天卖出近10万部手机,在全国建有100多万平方米的仓储,2万多配送员可以保证在绝大部分地区下单之后第二天就能收到货。
现在,再讨论网络购物是否安全、是否方便这样的问题,大概会招来一阵哄笑,打开电脑或者手机,用几秒钟就能从海量商品里找到自己的所需,下单、付款,甚至不要一分钟,就可以坐在家里坐等收货了。购物不再是一个麻烦的体力活儿,它变得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而不可或缺。
除了采购,让王永良印象深刻的另一件工作是为商品定价。当时,采购员要为自己采购的商品定价,而定价的参考标准就是同行业其他电商竞争对手的价格。“网购刚兴起的时候,价格是最敏感的指标。”王永良回忆,他当时除了进货,就是坐在电脑面前刷同行的页面,比价格。由此带来的价格竞争也常常是硝烟四起,王永良记得,当时有一款数码相机的内存卡,从最开始的100多块钱,几家电商开始打价格战,一直降到只有几块钱,最后厂家都看不过去了,只好出面协调。
2014年11月7日,成都京东商城仓库的工作人员正在提货区取货
价格优惠,是中国人选择网购的第一出发点,但是,随着网络购物在其他方面的进步,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正在逐步降低。不同于淘宝那样集市型的网购平台,对京东来说,因为是从家电、手机、数码产品这些相对贵重的商品做起,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信任问题。为此,京东坚定地选择了自营模式。
根据京东公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京东的自营业务交易额为405亿元,大约占到全部交易额的60%,同时,其第三方开放平台上也聚集了5万商家,在第三季度贡献了268亿元的交易额。自营商品主要针对价格较高的3C产品,开放平台则主要针对母婴、百货等小件商品,由此有效地解决了消费者的信任度问题。现在,人们无论买电视还是冰箱,上京东下单已经不再会有安全方面的疑虑。
京东“JDPHONE计划”负责人王永良
王永良现在不用再对采购问题发愁了,当然,他也不需要小心翼翼陪着经销商喝酒了,形势逆转,不只经销商,连厂家都主动找上门来,纷纷把京东这样的电商平台作为产品上市销售的主渠道。2013年,京东卖出了1400万部手机,当年全国手机线上总销量是4280万部,相当于从网上每卖出三部手机,就有一部是通过京东。
越来越普及的网络购物,并非是在传统商场之外简单地开辟了另外一条消费路径,它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在最近两年开始显现价值。大数据技术的纵深发展,除了能够让消费者快速准确地从数百万件商品中找到自己的心仪之物,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在分析消费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用户的消费需求。工业革命时代那种传统的设计—生产—销售的单向模式,正在被互联网时代的双向模式所改变,大数据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搭建起一条精准的通道,定制化消费变为现实。
按摩师瞿君成为第一批加入“功夫熊”的推拿师傅
一提到定制,传统印象里就代表着高价、小批量与个性化,但现在的定制化消费已经有了新的内涵。在京东做了5年手机采购的王永良,从2013年就开始意识到,既然京东手机的销售量这么大,那么就一定能从数据里发现一些消费趋势,这些分析对手机厂商是有价值的。据王永良观察,现在的网购平台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销售渠道,而是扮演了一半销售一半媒体的角色。之前人们买手机,直接去实体店看,去中关村逛,现在只需登录电商网站,一款手机的技术参数、销量、评价就会一目了然,消费者会据此做出判断,产品销售越来越依靠口碑传播。为此,很多手机厂家开始主动找到京东投放广告,90%的手机品牌会把首发上市放在京东上。
所谓渠道为王,除了实际销售之外,渠道的信息生产能力据此开始显现。王永良向本刊记者介绍,之前手机厂商与京东合作,通常的做法是在手机快上市的时候告诉京东,什么时间把产品直接挂到网上。但这种单向度的合作,效果一般,挂出来的产品也许并非消费者所爱。从2013年初开始,对数据分析一直比较敏感的王永良开始主动接触厂商,分享京东的销售数据,在TCL手机idol X和联想手机K860上市的时候,共同策划,制定营销策略。
美甲师蔡宇苏
这两次尝试让王永良更坚定了信心要深度参与生产端,2013年底,京东与中兴合作推出手机“努比亚”,王永良带着团队专门去深圳与“努比亚”的核心团队讨论什么样的手机才是消费者最喜欢的,比如摄像头与屏幕分辨率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重视,比如年轻人更喜欢内存大的手机,因为他们要用来看视频。“最难的还不是技术参数调整,而是整个机子的风格和感觉。”王永良介绍说,如何从相对扎实的技术标准中挑选一两个差异化的竞争点,王永良希望能够从京东的销售数据中找到一点蛛丝马迹。后来,“努比亚”团队听从了王永良团队的很多建议,在节省成本降低配置的同时,提高摄像头质量,手机上市之后果然深受年轻人追捧。
就此,京东正式推出了“JDPhone”计划,由王永良牵头,或者选择已上线的热销产品,与之进行后续合作,或者干脆像“努比亚”那样,根据京东消费者的喜好,定制规模化的产品。王永良感慨:“有时候,消费者也说不清自己想要什么,但他会通过一系列的上网行为,将自己的喜好与偏爱用数据的方式展现出来,京东希望通过挖掘这些数据,为厂商创造价值,释放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一位美甲师上门为顾客美甲
2013年岁末上映的贺岁片《私人订制》描绘的场景,开始在2014年逐步变为现实。早在2011年,海尔就专门推出了互联网定制化品牌“统帅”,你只需要在网站上点击几下,就可以任由自己选择一台空调的配置。不唯京东,定制化消费已经成为各大电商平台在2014年着力推动的新领域,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商城甚至专门承包下美的、九阳、苏泊尔等10家知名小家电品牌的12条生产线进行“C2B(消费者对企业)定制化生产”。可以预见,未来销售端对生产端的渗透,会随着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而变得越来越深入,消费者不再被动地等待心仪的产品,而是会更主动地去参与创造自己喜欢的产品。
决战线下
5年前,看一场电影是件挺麻烦的事儿,不知道电影院的放映场次是什么时间,也不知道有没有余票,只能事先打电话问,有时候赶到影院的时候,票又卖完了,白跑一趟。3年前,团购网站和影讯网站的出现,让看电影稍微简单了一点儿,我们可以提前从影讯网站上看到电影的排映表,然后去团购网站上买票,通常要比影院便宜一半。但麻烦仍然不少,团购电影票一般需要提前一天,第二天还要凭借团购密码,提前去影院排队换票,遇到周末,排队时间常常超过一个小时,等排到的时候,热门场次的余票已经换完了。
现在,看电影再不用这么麻烦了,你只需要下载一个猫眼电影的APP,点进去,里面会跳出离你最近的影院,排映场次和时间都一目了然,想看哪一场直接点击,放映厅里的座次表就跳出来了,你可以随心选择你喜欢的场次和座位,付费,价位通常只有现场买票的一半以下。只需电影开场前5分钟赶到,凭借发到手机上的二维码,去影院的猫眼机器上刷一下,票就自动打印出来了。省钱、省时、省力,即便是临下班前10分钟突发奇想去看电影,也可以轻松如愿。
猫眼电影是美团旗下推出的一款专门针对电影票的团购APP,2013年正式上线。据美团公关总监刘艳峰向本刊记者介绍,现在已经覆盖了全国3000多家影院。在过去的一年中,每卖出3张电影票,就有一张是通过猫眼完成的。刚刚创造了2014年票房纪录的电影《心花路放》,11.7亿元的票房中,猫眼电影贡献了其中的一半。
猫眼电影刚刚公布的年终数据显示,“80后”和“90后”的电影观众占到了全部观众的92%,有40%的电影观众会提前通过网络和手机来购票。层出不穷的电商网站和APP,让消费变得更便宜,更便捷,更顺畅,对年轻的“80后”、“90后”一代来说,消费不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是生活本身。
4年前,刘艳峰刚刚加入美团的时候,团购网站刚刚兴起,很快就赶上了“百团大战”、“千团大战”,这种“凑够一帮人买东西就打折”的消费模式,在火热一段时间后迅速沉寂了下来。当时,美团一年的交易额只有1亿元,员工几百人,不仅消费者,连商家都对这种模式半信半疑。但是,在过去的2014年,美团开始了急速扩张。从年初覆盖城市只有300多个,到年底的时候已经在1000个城市都开设了分站,配备了地推团队。
与传统的网购平台不同,团购网站基本上是“线上支付、线下消费”的模式,于是,O2O(线上与线下)成了2014年最火热的网络词语,前几年兴起的线上消费模式,经过一段时间对消费者生活习惯的培养,开始逐步转到线下,切实进入一个个传统的日常消费领域,一个个电影院、理发店、餐馆、足疗店,都加入了团购大军。刘艳峰介绍,凡是在人口超过20万以上的城市,美团会根据当地的商家数量、支付宝和淘宝用户占比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情况,来决定配置地面推广团队。在一些三、四线小城,美团的地推团队只有七八个人,但却承担着开拓市场、售后服务、收款等一系列任务。到2014年底,美团的地推团队壮大到六七千人,1000个设点的城市中,有800个城市的市场份额占据第一。经过一年的高速扩张,美团已经占据了全国团购市场70%的份额,2014年的交易额达到了460亿元。
在刘艳峰看来,2014年团购消费迅猛发展有一定的社会背景。随着反腐运动的深入,之前那种崇尚“高大上”的消费方式正在慢慢淡出,高端消费出现乏力,整个社会的消费氛围开始趋向于理性和实惠。“以前动辄上千元的餐饮套餐,现在降到了三四百元。”刘艳峰介绍说,“以前远离普通百姓的餐饮大品牌也开始放下身段,进驻美团网,推出更多物美价廉的新产品。”
传统商家对新媒体的拥抱,在三、四线城市表现更为突出。刘艳峰提醒说,聚集在美团上的1000个城市中,很多三线小城的消费热情甚至远高于大城市,尤其最近两年,像河北邯郸、山东枣庄这样大众印象里冷清偏远的小城,在美团上的单月交易额已经突破千万级别。
回头看,2014年就是以“决战线下”拉开的帷幕。早在2014年初,“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掀起补贴大战,两款打车软件之间的较量最后不是差在技术上,而是由地面推广能力来分高下。滴滴打车的创始人程维,曾经在阿里巴巴做过多年线下销售,每天的工作就是向那些不太懂互联网的外贸小老板解释互联网的作用,只不过现在变成了向司机师傅解释。当移动互联开始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线下的推广、运营与服务能力,就成了取胜的关键。
与此同时,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一种超越线上线下界限的新型消费模式在2014年开始流行起来——预约上门服务。
服务业变革
杨亚贞在北京做了10年按摩师,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22点,坐在店里等客人上门,通常上班时间有些冷清,到了下班时间或者节假日,店里反而忙活起来。不过,从2014年开始,她的日子开始有了变化,她不再坐在店里等客人了,而是主动出击,背着一次性鞋套和纸巾、按摩油、工服和毛巾,上门去为别人做理疗按摩。她加入了一个名为“功夫熊”的团队,专门利用微信和APP平台提供预约上门理疗按摩服务。
“功夫熊”的创始人王润原先在百度,信奉产品的技术驱动。在考察了一大圈上门服务的领域之后,他最终选择了理疗按摩,用他的话解释就是“大规模人群需求、需求频次高、服务简单便捷、技师可承受一天多单”。当然,选择这个领域,王润还有更长远的野心,他打算以理疗按摩为切入口,以解决城市人的亚健康为起点,未来将服务延伸到整个泛健康领域。
杨亚贞的视力只有0.1,是功夫熊里唯一一个盲人女技师,看东西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子。做快递员的老公担心她的安全,每次出门前都要事先给她查好详细路线,在哪个地方拐弯、哪个地方上台阶,都嘱咐好几遍。实在不放心的线路,老公就干脆骑着摩托车去接上她,再送到下一个地方。
看上去要比之前在店里奔波了一些,但杨亚贞干得很起劲。元旦前一天,我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她说正在河南老家,过完新年才回北京。对时间的自由安排是服务业人员最大的奢望,节假日请假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简单多了,她只需要跟“功夫熊”的后台运营打个招呼,把预约平台上自己的时间关闭即可。
另一个让杨亚贞喜欢的地方是她终于可以真正地“做自己”。以前在店里打工的时候,她很不喜欢有些老板的势利眼,选择高价服务项目时就热情称呼客人“老板”,只做几十元的普通服务时就懒得搭理客人。但是,看不惯也无能为力,作为一个打工者,杨亚贞只能忍耐。新的消费模式,让杨亚贞自己当上了“老板”,不分贫富,只要是客人她都会全心对待,再也不用小心翼翼看老板的脸色了。另一方面,她开始觉得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变得“体面”起来,第一次开始有人真正关心按摩师的未来规划,第一次有人提醒她注意安全。
现在,下载一个“功夫熊”APP,就可以看到距离你最近的按摩技师,点击进去,既可以看到他的个人履历、接单情况、客人评价,还可以直接选择服务项目,预约他的按摩时间。很多加入“功夫熊”的按摩技师都有过创业的经历,但最后发现,开一家实体店或许已经不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尤其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专门跑到按摩店去做理疗成了一种麻烦事。
25岁的瞿君已经有了6年推拿按摩经验,2010年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他跟很多同学一样去做医药代表,但干了一个多月就发现自己还是更爱推拿。“用自己的双手给别人解决病痛,感觉很有成就感。”瞿君说。但是,这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却让瞿君失望。他先是找了一家小区店上班,每个月只有1200块钱,为此,女朋友都没留住。后来,瞿君又陆续换了几家店,都是吃住在店里,每天从早上9点干到晚上22点,工资慢慢挣到了接近万元。可是,这种传统的到店消费,仍然不能解决一个资源有效匹配的问题,比如白天上班时间,店里几乎没有客人,到了下班的点儿,客人又一窝蜂涌来。
瞿君最后工作的地方是同仁堂,每天下午17点就可以下班,他有大把的空余时间,就在58同城上发帖子,提供上门推拿。但结果却让瞿君哭笑不得,总是能碰到个别人想法怪怪,要么是男同性恋想找伴侣,要么是上了年纪的女人想找乐子。2014年6月,瞿君干脆辞职,自己创业,他也真的开了一家按摩店,不过,在听到“功夫熊”这个点子的时候,他还是果断放弃了自己的店铺,成为第一批加入的推拿师傅。
瞿君解释,传统的推拿店里流行一个说法,叫“医不叩门”,也就是说,作为医生要照顾客人的感受,不应主动推销。但是,现在,瞿君每天都在做着“叩门”的事情,他一般会提前10分钟到达客人的楼下,叩门的时候轻敲三下,套好鞋套,进门先洗手,戴好口罩再服务。所有这些,都有一套标准的服务流程,“功夫熊”安排了频繁的培训课程。刚刚加入的时候,瞿君还有些不耐烦,但后来经历的两件小事,很快让他改变了看法。
一般情况下,客人躺在床上,拖鞋就放在床边,技师围着床做推拿的时候常常不小心就踩到客人的拖鞋。瞿君比较注意,他会在客人躺下后,先把客人的拖鞋移到一边,再开始服务。有一次,一个老客人特意告诉他,之所以每次都选瞿君,就是被他这个细节打动了。这让瞿君很意外。“一些自己都不太注意的细节,可能会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服务业的精髓在于细节,之前在店里干的时候没感觉,现在不一样了。”瞿君回忆。还有一次,进门后客人让他把随身背的按摩包放在沙发上,他拒绝了,解释说因为坐地铁的时候嫌累,就把包放在了车厢地板上,这个客人也因此成了他的老主顾。
之前那种以店面和技师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现在变成了真正以顾客为中心,因为每一个技师都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牌。瞿君现在每天大概接6单,除了个人,还有一些公司,因为长期在电脑前工作,一些IT公司开始定期请推拿师为员工做肩颈理疗。他住在西四环,超过10公里以上的上门服务,可以加收50元打车费。虽然比做实体店的时候奔波了一点,但他的月收入也涨到了1.5万元,因为他做过的380多单中,还没有一个差评。
让一个个小手艺人自己当老板,是淘宝模式在服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最早起源于2014年春天上线的“河狸家”。其创始人是雕爷牛腩的老板孟醒,他搭建起一个线上美甲预约平台,聚集了1000多名美甲师,每个人都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他们在“河狸家”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手艺和经验,用孟醒的话说就是,“让每一个名字成为一个品牌”。
2014年4月,蔡宇苏关闭了在北京甘家口刚刚开的美甲店,加入了“河狸家”。作为这个行当里为数不多的男美甲师,他很快赢得了一帮忠实客户。为了快速打开知名度,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已经拿到B轮融资的“河狸家”不仅不收取美甲师的任何分成,还为每个美甲师免费提供5000元的产品费用。如果说淘宝、京东这样的购物网站,解决的是商品的供应链,那么像“河狸家”、“功夫熊”这样的APP,开始尝试着优化生活服务的供应链。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服务业的发展也会经历一个逐步聚焦和标准化的过程,而我国长期以来服务业的较低水平,正好为此次移动互联浪潮提供了机会,也为释放消费者的服务支出提供了机会。
将汽车售后服务标准化,是李涛创立“行车无忧”品牌的最终梦想。他之前在一家咨询公司,专门针对汽车和传统零售业做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咨询,但后来发现,自己所写的咨询报告,最后真正得到采纳和执行的不过20%。“汽车企业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想通过移动互联的方式拉动销售,多卖车才是王道。”李涛向本刊记者介绍,“但对于一部汽车来说,生产与销售只是一个环节,卖出一部车,也就意味着售后服务的环节开始了,某种程度上,售后的链条更长。”
当时,李涛自己刚刚买了车,他很快发现汽车保养服务并没有标准和品牌可言。通常的做法是,打电话预约一个离自己近点儿的4S店,把车开过去排队,然后入库保养。“一会儿保养完了,经常会碰到的情况是,师傅出来跟你说一堆毛病,动不动就需要换这个换那个,可为什么换?有没有必要换?换的东西到底值多少钱?对车主来说,信息极不对称。”上个月,李涛创办的“行车无忧”在微信平台上线,采用预约上门服务的方式,将汽车保养服务拉入了O2O的大军。只需要大概一半的价钱,就能在自己小区或者单位停车场里,享受一次标准化的汽车保养。为了将服务流程标准化,在培训的时候,李涛专门设计了一项考核,让两个师傅在相邻的两个车库里一起保养,他们相互看不见对方,但外边的人可以看见,最后发现两个人的动作、流程完全一样,才算过关。
物流的新角色
定制手机、猫眼电影、“功夫熊”、“河狸家”和“行车无忧”,虽然各自侧重点不同,但说到底,解决的都是消费体验的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找到更接近我们喜好的产品;通过五花八门的O2O平台,我们可以让之前繁琐、低效而且没有质量保障的消费和服务变得更高效、更优质,当然,也更便宜。增加和改进供给方式,是消费升级的必然要求。2014年“双十一”前夕,京东专门发布了一份倡议,提出未来的消费将逐步告别价格敏感的非理性消费,而步入体验敏感的理性消费时代。
从消费体验上看,这些年来网购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离不开物流的支持。京东是最早提出自建物流的一家电商,早在2007年就开始着手准备,到2009年时正式有了800人的配送队伍。为什么不像淘宝那样采用第三方物流,京东配送部常务副总王辉的解释是,这跟京东最初起家的历程有关。与集市化的淘宝做C2C业务不同,京东做的是B2C的业务,嫁接的是厂家与消费者,卖的商品也以电器为主。对于这样的大件商品来说,消费者的信任度更难建立,自建物流的初衷就是为了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家电送上门再付钱,让京东与消费者有面对面的机会。
2011年,王辉刚加入京东时,第三方物流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大,此后两年,京东的自营物流开始迅速上升,现在已经建立起一套庞大的仓储和配送体系。京东物流将全国分为七个大区,在七个核心城市建有全品类仓库,在40多个二线城市建有畅销品类仓库,50个分拣中心,即支持区域内运输,也支持跨区域的干线配送。为了解决物流的短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至2014年底,京东已经在全国建起2600多个配送网点,覆盖了1900多个区县,光配送员就有近3万人。
据“京东招股书”数据显示,2009到2013年分别是人民币1.44亿元、4.77亿元、15.15亿元、30.61亿元、41亿元。在物流上的持续投入,换来的是消费者购物体验的跃升。京东推出的“211限时达”已经覆盖了50多个城市,可以做到上午11点前下单,当天下午送达;晚上23点前下单,第二天能够送达。另外还有次日达、隔日达,自营商品的94%都可以保证在3天内送达。此外,京东还针对一些比较着急的客人推出了个性化物流,比如在七大核心城市推出“极速达”——只需49块钱,就可以保证3小时内送达;“夜间送”,下午15点前下单,当天晚上就能送达。
王辉向本刊记者分析,对于电商来说,与其说去花大力气挖掘新客户,还不如通过改善消费体验留住老客户。“客户黏性体现着一家电商的竞争力,开发一个新客人要比留住一个老客人难得多。”王辉说,“但网络购物又是一个非常依赖体验的消费方式,一次糟糕的购物经历就会彻底失去一个客户。”
2014年,京东启动“渠道下沉”战略,在很多经济发达的乡镇和重点村,都开始出现京东自建的网点,很多村子的墙上也刷上了京东的广告——“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京东”。王辉介绍,2015年京东计划再增加200多个区县,争取覆盖全国75%的区县。另外要争取开拓数万个乡村服务中心,在人口密度大和网络购物活跃的村子广泛布局,建立京东的据点。在王辉看来,有庞大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做依托,电商的消费市场远远没有饱和,物流建设在未来的三五年内都还看不到边界。京东自建物流的步伐没有放缓的迹象,只要单个网点的人均日单量超过60单,就会考虑增配人手。
随着网络购物“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物流在整个消费模式中的作用也开始被重新认识。以往,我们总会觉得物流就是为了送货而生,物流的极致追求就是要快。但已经有十几年物流经验的王辉,却不再这么简单地去认识物流的角色。“对京东来说,配送下沉才意味着真正的渠道下沉。”王辉说,“每一个网点,不仅是一个配送站,还是一个京东的推广站、服务点和扫盲点。”在培育农村市场的网络购物习惯上,物流配送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当物流网建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只是承担送货的任务。按照京东的设想,将来依托遍布全国城乡的物流网,既可以发展商贸,将各地的特色产品会聚到京东平台上;还可以此为据点发展京东金融,启动农村地区的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
除了往下走之外,物流业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国际化。随着越来越多跨国物流公司的出现,中国消费者开始把购物瞄准国际市场,将抢购潮扩展到全球。2014年,亚马逊在进入中国10年后,看到了一波新的机遇,它与上海自贸区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承诺亚马逊中国将会在自贸区内投资建立亚马逊中国国际贸易总部,将上海打造成为全球跨境贸易的枢纽。“双十一”当天,亚马逊开通国际直邮业务,8000万种商品将通过海外的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六个亚马逊站点直接邮寄到中国,平均配送时间从之前的一个多月缩短到9~15天。
专注海外淘宝的“洋码头”等一批平台也开始发力,2014年11月28日“黑色星期五”当天,“洋码头”一共掀起了三轮抢购狂潮,“洋码头”的买手们在国外各个大卖场扫货,将卖场的热况拍照直接上传到客户端。“当时完全是看傻了,”创始人曾碧波回忆说,“海外卖家发一条货品信息上来,马上就抢光,再发又抢光,简直只要是东西就能卖掉。”当天,平均每位北京买家的消费额为4785元,上海、广州、成都和重庆的人均消费都超过了4000元。“洋码头”平均每14.3秒就会售出一个蔻驰(Coach)包。跨国物流的顺畅,大大扩展了中国消费者的购买疆域,使得“消费拯救世界”有了现实可能性。
(实习记者 / 刘谊珊) 功夫熊京东运营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京东快递京东开放平台城市选择京东财报物流城市配送刘艳峰京东按摩经历互联网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