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的菲利普》
作者:孙若茜(文 / 记者 孙若茜)
( 克里斯托旺·泰扎 )
克里斯托旺·泰扎是巴西当代文坛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52年出生在巴西南部的拉热斯。因为渴望不同一般的人生,他从中学就开始文学创作,并通过不同的工作来谋生,例如在剧场里打杂、在商船上工作、修理钟表,甚至到欧洲做非法劳工。青年时代的动荡生活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直到25岁开始读大学,此后顺理成章地成为大学教授,泰扎才开始稳定地专注于文学创作,成为职业作家。
在泰扎迄今出版的十几部作品中,《永远的菲利普》是极为特殊的一本。并不是因为它几乎囊获了巴西所有的重要文学奖项,成为他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而是除此之外,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存在自传的性质,而这本书所讲述的父亲与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儿子之间的故事,正是他的亲身经历。
儿子患有唐氏综合征,这个复杂棘手的病症出现在家庭生活中,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重压。泰扎在20年左右的写作生涯中都不愿触及这个主题,从未提到过这段经历。从个人的角度讲,他认为私人生活和文学不能混为一谈,没有必要把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暴露给世人,他也坦言自己有点胆怯,没勇气提起。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说,他认为写这样一本父子关系的书是有很大挑战性的,容易写得做作,一味地崇尚父爱、大爱,或者和其他相同题材的作品写得雷同。
时间让儿子菲利普慢慢成长,也让作为父亲的他一起成长。泰扎说,成长的过程让自己变得成熟,逐渐可以客观地看待父与子的关系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审视全局,而少了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胆怯慢慢褪去,他认为自己的心力已经足够坚强,可以跨越心中的栏杆去豁达地展示这件对他生命造成很大影响的经历。他说:“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温暖的事情。”
《永远的菲利普》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线是父子关系,另一条线涉及巴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经历的变化。泰扎说,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心中都有一种类似乌托邦的东西,希望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充满和谐,他也如此。“我心中有这样一种想法,哪怕是像我儿子这样的人,也不应该成为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人。我希望通过我的小说能够反映我的想法。”
( 他的著作《永远的菲利普》 )
他在书中选用了第三人称写作,把自己当成了一个陈述者,他认为这样可以让自己既在角色中,同时也游离在外,可以更加客观地陈述,有更高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有几页书中,我甚至感觉自己完全不在里面,不被锁定在父亲的角色中,可以自由地变化,这个更大的思维空间和距离感,让我不必被限定在条条框框中写作。”
泰扎告诉本刊:“我写书是为了发现一件事情,而不是说知道一件事情然后把它写下来。文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打破陈规,创造一些新东西。拿用烂的句子、单词来表明这些爱的东西,就相当于什么都没表达。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我心目中父子之间的爱,可能这些会给读者的阅读增加一些困难。在我看来,文学不是要给一件事情确立答案,而是要做到分享,有一种普世的力量让不同文化的人感同身受。”
借助父与子的故事,《永远的菲利普》首先讨论了爱究竟是先天还是后天?与这个问题同等重要的是书中涉及的“时间”。“儿子的唐氏综合征使他几乎对时间没有概念,每天对他来讲都是一样的。我的孩子现在已经34岁,可是他依然无法分清周一还是周四,对于这样一个丢失了时间观念的人来说,或许一切都是永恒的。”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意义非常重大,它让我的语言,我的世界观,让我文学内部的很多思考方式都变得成熟起来。我不认为一个作家只是在书写过程中使用语言,反过来,这个过程中语言会改变一个作家。”泰扎说。
三联生活周刊:巴西文学和我们常提到的拉美文学这个概念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差别?
泰扎:首先,很多拉美国家使用西班牙语,与巴西的葡萄牙语之间的差别,会带来文学作品中语言特色的不同。另外,巴西的历史和拉美西语国家的历史非常不同,这也是导致文学上出现分歧的原因。提到拉美文学,大家都知道是魔幻现实主义占主导,而魔幻现实主义在巴西的影响非常小。
就巴西文学来讲,比较倾向于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写作的视角更侧重于社会视角,题材上更聚焦于像贫困这类社会的焦点,以及一些社会运动。巴西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认知与其他西语国家大不一样,从19世纪就开始特意强调巴西性,自然的、人种的独特历史进程中包含的非巴西不可替代的、纯巴西的东西。
三联生活周刊:从你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巴西文学受欧洲文学的影响更大。
泰扎:从地缘来讲,巴西的确更加倾向于欧洲,它被葡萄牙殖民过,所以它的文化跟葡萄牙有更大的渊源,后来又受到法国文化的影响,所以巴西跟拉美西语国家在文化上并不是特别亲近。
三联生活周刊:巴西本土的文学中又呈现着哪些不同的构成、派别?
泰扎:我觉得巴西文学由两股构成,也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比较趋势。一种是比较自然性的巴西文学,主要体现和捍卫巴西本身的文化元素和特征以及文学价值;另一种是以马查多·德·阿西斯为代表的来自城市,来自现代社会的作家,他们寻求更加普世的观念,更加希望融入世界,更偏向于中产阶级,大都市的文化、思潮,比如说将纽约、伦敦这些世界大都市的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的思想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中。巴西的这两种不同的文学比较趋势之间一直存在着一些分歧,这个分歧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巴西文学发展,现在依然存在。
三联生活周刊:你提到很多巴西文学聚焦社会运动和变革,你是当中的经历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并没有倾向于这样的题材?
泰扎:巴西整个历史有很多波动,对应到文学,也有很多运动和思潮影响文学的风格。我只是旁观者,只是看到它的衍变,而没有渗透到其中去。
最开始的时候我受到乌托邦思潮的影响,后来随着自身经历的丰富,受到了英美文学的影响,因此更多倾向大都市中产阶级的生活,人文价值观反映等等这些主题。当然,或多或少还有一些作品会涉及社会问题,但都没有直接去抨击,只是用比较轻盈的笔触去轻轻地触动。
三联生活周刊:现今的巴西文学呈现怎样的面貌?
泰扎:我曾经做过一次文学评判,一共有40位巴西的青年作家,提供有500部作品。他们都是新一代年轻作家,从他们的作品中我看到的是非常纷繁的主题,而不是局限在某一方面。作品所呈现出的多元化,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东西。巴西已经融入世界中去了。在过去某一个历史阶段,巴西文学作品都是集中体现巴西的本土特色,没有关注外面的世界,现在的文学作品里有更多的全球理念。上世纪90年代,巴西的货币统一改革使经济稳定增长,带出了一大批中产阶级,由此产生了描述中产阶级生活的文学作品。同时,互联网带来的活力,打破了以前靠电视机、收音机获取信息的局限性,让巴西作家对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互动,对创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感谢巴西驻华大使馆副馆长助理葛晓晨对本文的帮助) 文学作家巴西历史菲利普艺术巴西经济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