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总理下台,乱局继续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 3月11日,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占领锡德尔石油港口 )

3月11日,利比亚国民议会对临时总理阿里·扎伊丹发起并通过了不信任投票,此事件的导火索是3天前停靠在利比亚东部锡德尔港的“晨曦号”油轮。该油轮悬挂朝鲜国旗,在装载了石油后驶离港口,利政府并未将其成功拦截。目前,锡德尔、卜雷加等利比亚重要港口已被东部反政府武装掌控。他们多次想向外籍油轮输油,但未得逞。此次“晨曦号”油轮靠港后,反政府武装发言人宣称:“我们开始出口石油,这是第一次交货。”而扎伊丹被赶下台的理由便是:政府在清理反政府武装及阻止非法出口石油方面无所建树。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金岩告诉本刊:“战后一年,利比亚石油业恢复良好,日产量约145万桶,与战前的160万桶几乎持平。但从2013年开始,情况急转直下,这几天更跌到了每天25万~30万桶。此局面的主要幕后推手是民兵组织,他们认为自己在推翻卡扎菲的战争中贡献颇多,所得权力却太少。出于不满,他们以石油为武器进行要挟。比如,他们封锁石油出口港,出口的阻塞导致日产量下降。另外,部落因素也在发挥作用。当地一些部落阻拦相关人员进入该地区开采石油,也影响了产量。”

对失去权力的扎伊丹,民众也表示对他本人并无意见,是政府整体太令人失望。2012年10月,国民议会投票选举扎伊丹为临时政府总理,在未来一年半内履行职责。他上任前,一位当选还不足一个月的总理刚因连续两次组阁失败而被驱逐下台。“当时扎伊丹能够组阁成功,是因为他的包容性很强。对内,他刚柔并济,广拢民心;对外则扭转了卡扎菲时期多方树敌的外交风格。”王金岩说,“但他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卡扎菲统治时期,其部落家族一手遮天,国内几乎没有政治可言。他倒台后,利比亚需要一个新的开始,但没有一个组织能取代卡扎菲。国内各派别在推翻他这件事上态度一致,但之后谁当政?他们就开始争了。”

“内战之后,仅凭借当地力量去创建新的社会秩序,一般是很困难的,需要外界力量的支持。对于利比亚的战后重建,西方社会其实是有意不大力介入。这一方面是因为卡扎菲的倒台迅速而彻底,使西方政府感到这一问题已经解决;另一方面,丰富的石油财富也使利比亚看起来不那么需要援助。”美国密尔斯女子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劳森(Fred H.Lawson)告诉本刊。

这种情况下,扎伊丹政府这一年多来所做的,不过是勉强维持国家运转。中央力量孱弱,始终无法与愈演愈烈的派系混战相抗衡。目前,在战争中得到武器的民兵武装组织的力量远超国家正规军,他们四方割据,“基地”组织也趁乱在渗透影响。该国130余个大小部落因利益诉求时常发生冲突,安全局势非常严峻。扎伊丹本人则成为所有社会顽疾的“替罪羊”。与过渡政府角力已久的“公平与建设党”不仅指责其领导无能,来自该党派的包括石油与天然气部长、经济部长在内的5名部长还曾在1月份集体辞职,以示抵制。

“扎伊丹下台证明了该国的派系之争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各方力量太过分散,国民议会的选举、制宪委员会的选举等都是一拖再拖,利比亚问题一直就是这些,但又太难解决。所以短期内,局面会继续混乱下去。” 王金岩分析说。

(文 / 记者      邹珊) 时政外交乱局继续利比亚下台石油利比亚战争卡扎菲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