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学霸”一道逆袭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大数据在证券市场的应用“无心插柳”,结出了一个意料外的果实:十余个老鼠仓在数据的挖掘中现形。老鼠仓暴露出个别基金经理的贪婪,但也给人以管窥基金经理这一神秘群体生存状态的机会,侧面解释了近年来基金业绩远超基准的原因。同时提示投资者如何选对基金,和基金经理一道逆袭。
春节后被监管方带走调查的是前冠军基金经理厉建超。厉可谓“凤凰男”逆袭的典范,据前同事撰文,厉来自小城,职业生涯的起点是记者,默默无闻但专注勤奋,后转行基金公司任分析师,一路向上终任基金经理。他所管理的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基金在2012年最终以超过80%的收益成为当年冠军基金。但他管理的另一家基金却业绩垫底,引来“同门抬轿”,自制冠军的嫌疑。无独有偶,年后开审的最大老鼠仓案当事人马乐,更是一个励志典型:来自河南农村,清华“学霸”,任职年薪百万的基金经理三年间,无房产、无豪车,也没有沾染贪官富商群体包二奶的恶习。租房居住,夜以继日研究股票,年纪轻轻累出慢性病。他被送上法庭的理由是:老鼠仓非法获利近1900万元,创下史上之最。
之所以不避出身歧视的嫌疑讲述这两位基金经理的个人信息,乃是因为他们的背景和工作状态在基金经理中具有普遍性。这是一个高度透明且充满竞争的行业,每天数十家第三方机构公布基金业绩和排名,基金的成绩决定了其认可度,业绩决定了基金规模也决定了基金经理的收入和去留。即便可从老鼠仓中获得远比薪资高得多的收入,基金经理首先得保住职位,他们都会视业绩如生命。基金这一凭本事吃饭的行业,内部生态和投行以及垄断国企截然不同。正因如此,基金业很少看到官二代或富二代的影子,这是一个“凤凰男”聚集、抱负和野心混合发酵的地方。统计2010和2011连续两年业绩居于前1/3和后1/3基金经理的人数,会发现后1/3的人数只为前1/3的一半,残酷的淘汰制度使得业绩不佳的基金经理迅速离职。统计业绩垫底的基金经理时,还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很多业绩不佳者是公司副总,意味着对于没有背景的年轻人,淘汰更为残酷。薪酬分配上,业绩排名在前10%的,年薪能达到700万~1000万元,而业绩垫底的,则只有几十万元。
自2001年开放式基金问世,12年间偏股基金有9年战胜了市场。2008~2012年的5年中,分别有97%和93%的主动型基金战胜上证综指和沪深300指数;主动型基金-33.7%的平均收益率也大大高于上证综指的-57%、沪深300的-53%,其波动性也更低。2013年,股票基金全年平均上涨10.39%,完胜上证综指的-6.75%。中国基金业彻底改变了华尔街的主动投资不能战胜市场的观念。华尔街的经验是,即使主动基金超越市场的可能性犹在,却是胜算不高、胜幅不大、胜者不多。中国基金业的成功,当然不能归功于它的人员能力或运营机制,因为海外经理同样野心勃勃。但相对于上市公司,这一凭借审批上市的“官、富二代”群体,主动型基金无疑更善于创造价值。换言之,并非基金有诀窍,而是基准拖了后腿。若把基准选择在同样充分竞争,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的差别不再明显。
老鼠仓事件给基民另一个提示是:12宗“老鼠仓”,7起发生在深圳基金公司,相对于京沪,深圳的“屌丝”密度更胜一筹。换言之,深受商业氛围浸染的深圳基金投资风格上更为激进。 基金学霸老鼠仓逆袭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