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的天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陆茗)

有段时间,我不能同时跟A和B联系。A是我的大学同学,B是我的研究生同学,两人没有任何关系,我也并未跟任何一个有感情瓜葛。A、B均为女性,与我是同性。她俩的共同点是来自同一个省份,口音相近,身形均为高瘦。其他就无任何共同之处了,性格没有半点相似。A纯真如小羊,自立能力较差,从小是宠着长大的,刚进大学一个月,这句话我已听过几十次:“这些事我完全不懂,全是我爸帮我的。”她十分真诚和正直,对人无心计,是值得交往的朋友。但与其相处久了,总让人感觉无法找到共感,白纸一样的心地有时甚至让人生气,仿佛可以远离社会芜杂,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天然的免于诱惑’的单纯不值得赞扬”,而不是我们为之拼争之后勉强维持的单纯。当她为“有的人怎么能有这么多心计”而找你一本正经地讨论时,你会忍不住在心里叹一口气,为一个已知许久的事实而争辩。但她的真诚仍让我愿意交这个朋友,尽管你永远无法拿出内心最深处的烦恼与之分享。

B则是与之相反的有着拼争而来的单纯,与之几句言谈下来便知她从小就知晓人情世故,说话做事比我妥帖许多,与之建立朋友关系后,交谈时经常会有那种忍不住挑个眉表示“啊哈,你懂的”的默契,但有时也有过分世故的嫌疑,尤其是你正与之正经讨论一件事情,她突然音调放软地拉住旁边经过的同学:“哎呀,好久不见你了呢。最近怎样?改天一起吃饭啊。”你抬起的手和说出的话被生生地截了回去。她又忽然折回朝向你:“哎,你刚才说的什么?咱俩刚才说到哪儿了呃?”让你的大脑再度噎住。但也有另一个她。突然因为某个极小的在我们看来顶多略烦躁的事儿,她会突然崩溃大哭,会因为感情过度依赖而患得患失泪眼蒙眬,问你一些与她相比略显幼稚的小事,对家人事无巨细的关心也让人感到温暖和自愧不如。

就是这样的A和B两个重合度如此低的人,如果两人一前一后打电话给我,我会大脑严重错乱,仿佛一个精神分裂的人突然以两种身份和形象出现在面前,A说一句话,你立刻反应“这种话不是你说的吧”,但立刻想猛拍自己,“这是A不是B啊”。后来仔细想想这事,应该是第一次见B的时候感叹了一句“好像有点A的感觉哦”,之后的几次见面愈发不自觉地把A和B重合在一起。也慢慢发现自己爱把两个只有某种神似的面孔套在一起的不自觉的习惯。

毕业后A和B都去了异地工作,我与她们都少了联系,前段时间两人像约好似的一前一后给我打电话,内容也相同,都是告知婚讯。A已然对婚姻生活完全适应,只是电话中仍然有句话重复的次数有些多:“那些事我都不懂,全是我老公帮我处理,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B则是:“结婚要办的事儿怎么这么多,我最近头疼得不行,每件事都得盯着。”这也许就是人生的AB两面吧。 天真天然

下一篇: 散文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