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蒜广播:“私电台”的十年光景
作者:黑麦( 早期“糖蒜脱口秀”成员:(左至右)赵夏、薛东辉、李羽、苏盼、陈沂、秦冰、何淼
)
播客,是主持人们在苹果数字广播(iPod+broadcasting)上给自己起的中文昵称,他们中的大多数发起者因不满足于日常收音机里播放的口水歌曲、聊天话题及众多的广告,而纷纷组建起自己的电台节目,糖蒜广播便是其一。作为iTunes播客上最火的节目之一,它的十余档节目几乎足够支撑起“一个全天候播出的电台”。2013年9月,创始人之一何淼带着电台最初的一档音乐节目来到瑞士苏黎世,参加了国际广播节(IRF),“让那些著名的欧美电台主持人第一次听到了来自中国年轻人的声音”。何淼说。
2004年,京文唱片公司的企宣陈沂找到他最“亲密的工作搭档”,打算做一档网络音乐节目,那时,陈沂一直在听张有待的“新音乐杂志”,“很想做一名电台主持人”,于是,善于“技术尝鲜”的何淼与他一拍即合。第一次录音是在何淼家里,两人躺在床上,倚着电脑,陈沂把所有的稿件打印出来由何淼“朗读”,最后再把音乐文件贴进软件中生成。“对于这样一档随性的音乐节目而言,躺着或许是最合理的姿势。”陈沂回忆道,“因为在唱片行业工作,除了介绍和推荐好听的音乐,节目里有时还会说说业内的趣闻轶事。”
起初,何淼和陈沂对节目没有太多规划,只是把工作上的音乐伙伴逐一请到“录制现场”聊一通。“和现实中的广播不同,我们不喜欢一问一答的主持工作,节目听起来应该像是朋友之间的聊天。”陈沂说,“我们的嘉宾有音乐制作人、乐手、涂鸦青年、摄影师等等,在当年,这些职业都算是年轻人喜欢的。”不久,糖蒜广播拥有了自己的网站和论坛,而节目也已经扩大成三档:推荐和介绍音乐的“糖蒜123”、主攻音乐圈内的人物访谈的“糖蒜微波炉”以及点评、比较原唱音乐作品的“糖蒜无所谓”。
在何淼看来,糖蒜广播的出现时间与中国互联网兴起恰好重叠,“音乐和网络是当年很多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何淼和陈沂的“安静经营”下,糖蒜以每周两期的规律发布着新的节目,零星的点击量是对两个人唯一的反馈。“最初我们没有考虑过听众数量,也没有考虑过宣传这些节目,两个人就是彼此的听众。”陈沂说,“可能就像糖蒜最初的命名原因那样,一味酸甜可口的小吃,给发腻的生活来点儿调剂。”
2008年,何淼对于节目的制作已经驾轻就熟,那时他已经能做出几期“令自己满意的节目”,此时,糖蒜广播在音乐圈内也小有名气,也吸引来一批常来“做客”的朋友,这些“圈子里的嘉宾”最终也被何淼吸纳为新的节目主持人,随着人数的增加,何淼和陈沂索性开设了一档“可供众人聊天和吐槽的脱口秀节目”。那一年,英国人理查德·柯蒂斯导演的电影《海盗电台》刚刚上映,这部电影让何淼找到了某种灵感,他觉得“糖蒜广播和那艘在公海上漂流,发射着无线电信号的摇滚之船有些相似”,于是,他在频道介绍中自述道:“今天的互联网也像一片海洋,糖蒜广播就像现实中的‘音乐海盗’也同样在风雨中传播着对音乐的爱。”
( 曾轶可(左二)作为嘉宾与主持人刘娟(左)、张楠(左三)、王筱迪共同制作“糖蒜女子脱口秀”节目 )
2009年,何淼适时地将糖蒜广播上传至苹果播客平台(iTunes Podcast)上,不久,一个朋友突然打电话给何淼,说糖蒜广播被置于Podcast首页,排名超过了“锵锵三人行”这样的知名华语播客,由于播客的排名是根据点击量和用户评分决定的,这意味着糖蒜广播在这两项标准中拥有了优势。很快,糖蒜广播的邮箱里也收到了大量的听众来信。“我一直以为糖蒜广播的收听人群就是我的生活半径。”何淼说,“2010年底我召集主持人开了个会,会议确定了糖蒜广播的发展方向,核心主持人阵容,‘糖蒜123’更名为‘糖蒜脱口秀’,内容也从音乐节目转变成以话题为主的语言类节目,糖蒜广播正式变成了一个由脱口秀、访谈、音乐和生活方式的综合性网络广播。”
2011年11月,糖蒜广播曾尝试过一次“听众开放式的现场直播”。他们将录音设备搬到光华路的一家咖啡厅内,在100多名听众中间录制了两期脱口秀和一期音乐类节目。DJ台旁边的大屏幕上滚动着现场观众的回应,这是当时尚未实现网络直播的糖蒜广播首次亲眼看到观众的即时反馈。虽然现场反响非常热烈,但之后成功举办过很多落地活动的糖蒜广播却再未尝试过节目的现场直播。何淼觉得,这算是一次有趣的尝试,与听众互动很真实,但这种形式做节目主播显然放不开。
瑞书是何淼的太太,她认为自己是“生活中缺乏自信的那种人”,在和主持人薛东辉的几次聊天中,她偶然发现了聊天中的默契,于是,她与薛东辉策划起“糖蒜夜话”节目。“当时开创夜话的初衷是想做一档听众互动性强的节目,于是我们选择了情感、心理类的主题,让听众来信诉说自己的情感故事和问题。慢慢地我们觉得,读听众来信的形式有些单一,于是我们也开始做一些心理、杂谈类的主题。比如去年,我们邀请了心理学家柏燕谊做了四期心理话题,包括‘抑郁症、拖延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节目播出后反响不错,或许这都是现代人常见的心理状态吧!”
“糖蒜的主持人基本都是朋友,除了张萌是我们通过观众互动发掘到的。”何淼说,“他是一位忠实听众,我后来发现他几乎是一本现代音乐的百科全书。”张萌在糖蒜广播的称呼是“祖萌无双”,在他看来,糖蒜广播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迹。“2012年夏天,我像每晚一样准时守在糖蒜广播的语音直播上,突然收到了何淼给我留的电话号码,我不清楚他为什么要留电话给我,直到我们见面后,才知道是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和了解得到了何淼的关注,在几次聊天之后,‘萌乐堂’和‘天糖电影苑’这两个节目就诞生了。”张萌这样描述着糖蒜对他的影响,“我本来从事着普通的工作,朝九晚五地按时上班,不会有人注意到我喜欢什么,而糖蒜广播恰让我的爱好变成了一种现实,找到了某种归属感。”
陈沂认为,糖蒜是一种语境,最初它制造了一个给年轻人交流音乐的平台,在10年之中,这个平台在“一点点扩大”,它开始变成讲述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场所”。“音乐、游戏、动漫、话题、消费等,都可以成为糖蒜广播谈论的话题,听众在这里可以参与到与自己生活有关的讨论中。”
2013年7月,基努·里维斯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太极侠》在中国进入预热期。之前,他来到中国的六个城市推广电影,在接触了太多“针对大明星的采访”之后,基努·里维斯开始询问道:“是否能找到一家媒体,受众都是最酷的年轻人,热爱电影、音乐、功夫和游戏?”经纪公司和片方最终敲定了糖蒜广播,并打电话给何淼。3天后,基努·里维斯和他的搭档陈虎来到糖蒜广播在北京东城方家胡同的录音棚,坐定之前,他嘟囔了一句:“我到家了。”在一个小时的录制中,基努·里维斯坐在堆满了麦克风、毛豆和啤酒的桌子前,饶有兴致地回答着来自主持人的问题,最终满意地完成了采访。
糖蒜广播在2010年迁入北京方家胡同的文化街区,在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工作间内,堆满了唱片和录音设备,而楼梯口的一面墙上,镌刻着一些人的名字。何淼说:“这些人在众酬网上参与了我们的新版客户端集资,我们象征性地做些回报。”2013年,糖蒜广播的客户端升级遇到了资金短缺的尴尬,他们决定在乐童音乐众酬网站上来筹集这10万元。“在3个月的时间内,糖蒜广播最终筹集到了超过10万元资金,超过了预期的目标,这是当时乐童音乐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乐童网副总裁郭小寒说。
几年前,何淼已经开始面对投资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糖蒜广播事实上也在面临着一种选择,我们是否还能坚持当初的理想?”在陈沂看来,中国的“私电台”似乎在形成一个产业,当收听环境变好、市场开始成熟时,电台的管理者也似乎“多了些创意内容之外的工作”。陈沂说:“从2012年,糖蒜广播已经开始尝试着一些商业上的合作,目前糖蒜广播倚靠这些收入解决了工作室的房租问题,主持人仍旧没有酬劳。”他又补充道,“不靠投资就要靠自己,反正日子不会有什么变化,就像一直以来坚持的那样。”(文 / 记者 黑麦) 基努·里维斯广播电台糖蒜广播陈沂糖蒜糖蒜女子脱口秀光景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