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预算“泄密”的背后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国防预算“泄密”的背后0( 2013年4月18日,美国海军“自由号”战舰抵达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 )

2月20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记者拉波尔德(Gordon Lubold)在杂志网站上发了一篇即将出台的2015财年国防预算被不断泄密的报道。由于“泄密”内容中涉及可能部署在中国周边的濒海战斗舰和F-35战机的采购削减,引起了中国一些资深军事迷们的讨论。

讨论是从42年前尼克松访华前推出“现实遏制”军事战略开始的。简单说,“冷战”开始后,美国针对新崛起的苏联,分别于上世纪50、60年代推出了针对苏联的“大规模报复”和“灵活反应”的军事战略。陷入越战泥潭后,尼克松政府推出“尼克松主义”,配套的军事战略就是“现实遏制”。“现实遏制”的三大支柱是:伙伴关系、美国的实力和与对手谈判。有军事迷认为,40年后奥巴马的“重返亚太战略”的支柱,基本没有脱离“现实遏制”战略的思路,但从国防预算“泄密”一事看,其中最不确定的是“美国的实力”中的军力变量。

比如,一些受奥巴马青睐的智库曾建议未来军力的增强,应来自无人化、先进制造和网络的技术优势。对此,不仅已形成坚固利益集团的军火公司和与就业相关的州议员们似乎并不认可,而且很多专家也认为这一思路不可行。比如尼克松在1973年将军队人员规模从350万减到250万,用大量装备直升机提升了军队的机动性,并普遍采用了电子对抗技术提升了飞机、舰艇等作战平台的生存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技术进步。而无人化、先进制造技术和网络技术,更像是以减少人员为目的而想出来的,其成熟度、可靠性、效能甚至经济可行性并未在现实中得到验证。比如最近媒体对2015财年国防预算“泄密”中要减少订货的濒海战斗舰和F-35战机;再比如三个部署了“民兵Ⅲ”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州议员,在2月20日联名给国防部写了信,要求国防部对国会施压取消对导弹发射井的环保评估立法,同时空军还要求兰德公司做了发展替代“民兵Ⅲ”新型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可行性报告。同一天,空军再次提出了远程轰炸机和第六代战机F-X的需求。总之,在美国军力层面,奥巴马政府眼下面临着“现实缺钱、老装备昂贵但不能丢、新装备不成熟发展停滞不前”的纠结。

说到这儿,有的军事迷把话题转向了中苏对比。他们认为,中苏的军事发展战略都是在面临外部西方军事压力下,走上赶超和自主的发展之路的。因此,在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上,基本都是对策性的,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与本国政治和经济配套协调的体系。如苏联,在尼克松推出“现实遏制”战略时,其核武器和航空已接近追平美国,随后就马上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两个方向上进行了扩张。最终,让美国经过福特和卡特两届总统的“喘息”,在里根时代又推出了军备竞赛与科技竞赛相结合的“星球大战”新对策,苏联则再次陷入被动寻找对策中。因此,中国应该接受当年苏联的教训,在美国寻找到新的军力增长对策前,尽快形成与国内政治、经济相配套的军事理论体系。具体说,就是将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三条有关军队改革的措施,即“编制体制”、“政策制度”和“深度军民融合”与其他经济社会改革措施完成对接,争取摆脱对手出对策我方被迫反应的套路。用现在比较流行的几句话说就是:大国政、贵有恒,不能犯上世纪70~80年代苏联所犯过的“颠覆性错误”。 预算泄密国防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