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老人托管所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四川南充 欧歌)

老李,40来岁,是全国劳动模范。在外务工期间,做过许多好事。后来,老李不幸遭遇车祸,不能再做收入较高的挖掘机手,只能另求生路。想来想去,老李决定回村办一个老人托管所。他考虑:这个2000人的村庄,7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就有400多人;村里的小学校舍闲置着,虽然破烂但可以利用起来;乡里敬老院床位紧张且只收孤寡老人,而村里没有敬老院;自己劳动能力虽然减弱,但做一些照料老人的事还是力所能及。

考虑到老李的行为具有公益性,村里同意10年不收房租。于是老李倾其所有,投入几十万元,整修校舍、硬化道路、添置设备,一个30张床位的乡村老人托管所建起来了。此后,老李挨家挨户走访,宣传集体养老的观念和好处。结果,普遍的回馈是,孤寡老人才进敬老院。老人说我们有子女,到敬老院怕别人说自己孤寡,子女说送老人到敬老院怕别人说自己不孝。有的还说,老李,你是全国劳模,办老人托管所,做好事嘛,还要收钱?不收钱就来。有的则私下说,我们家老人虽然七八十岁,还能自食其力,花钱到敬老院,钱多是不是?

老李没有动摇,他请来村里一位退休干部一起再动员,3个月的苦口婆心终于收到一些效果,陆续有13位留守老人进来。这些老人情况都特殊,平均80岁,卧床不起的3人,脑血栓后遗症、行动不便的3人,其余7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料理的事情比想象的多得多、难得多,有的老人大小便失禁,一天换洗几次,老李自然忙不过来,把60多岁的母亲找来帮忙,也难以应付,只得花钱请护工。

老李办老人托管所,也不全是出于劳模情怀,也想有一些收入,负起家庭责任。然而半年不到,托管所就出现经济危机。按照协商,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自理能力,每人每月收取600~1000元费用,大病住院另外算。老李半年收费不足5万元,开支却超过了5万元,还不算母亲、自己的劳动和在附近租地种菜的价值。办了一年,问题更大了。有位老人来托管所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老人的儿子原是从务工地方回来在家照顾,老李劝其入托管所后,儿子再度外出打工。老人去世后,儿子匆匆回来料理完后事又匆匆返回,所欠几个月的护理费提都没提,老李电话问过几次,无果。有位老人,送来时,子女交了半年护理费,以后是三番五次催促才交一点,老人3个儿子天南地北打工,在为托管费扯筋呢。两年过去,13位老人先后去世6位,因各种原因回家2位,目前在托管所只有5位老人,托管费远远达不到收支平衡。母亲不愿再免费帮忙,没有经济收入的全国劳模每年有1.2万元的困难补贴和津贴也贴进去了,老婆怨气往外冒,老李苦水往肚里咽。

办农村老人托管所为什么这么难?老李陷入困惑苦闷中。农村到处都有不是孤寡却过着孤寡生活的老人,不是不需要敬老院、托管所,但传统观念下,老人不愿意被看作孤寡,子女也不愿意花费。另外,没有合法的批文,也是老李的托管所缺乏吸引力的原因。老李一直想在民政部门办一个合法登记手续,但是跑了若干趟,民政部门说,你的硬件设施、医生、护理人员达不到要求和标准,办不了。没有合法手续,就没有政府补贴,老李可以预知自己的托管所慢慢地就没了。他疑惑的是,亲情养老、乡情养老又可依托哪里呢? 托管老人乡村

上一篇: 好东西(775)
下一篇: 重点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