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滑黑马张虹

作者:李翊

速滑黑马张虹0( 2月13日,中国选手张虹以1分14秒02的成绩夺得第22届索契冬奥会女子1000米速滑金牌 )

没有人不可战胜,只是早晚的问题

谁也不曾想到,在于静因伤缺席,王北星状态平平的情况下,此前名气不如于静、王北星的张虹爆发了。张虹今年25岁,世锦赛1000米连续3年获得第七,并不能算最顶级的选手,与叶乔波、王曼丽在冬奥会前被看作夺冠热门不同,张虹并不被特别看好。尽管在今年短距离世锦赛她获得银牌,已经传递了强势崛起的信号。

索契冬奥会,张虹第一个项目是500米,在这个副项里她获得了第四,差一点拿到奖牌,比名将王北星成绩还要好。张虹是一个乐观自信的姑娘,在谈到打破500米冬奥会纪录的韩国名将李相花时直言:“她的力量和蹬冰技术特别出色,但没有人不可战胜,只是早晚的问题!”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张虹大言不惭。因为李相花是500米女皇,连续两届冬奥会摘金,本赛季8战8冠100%胜率,一周的时间3次打破世界纪录。而张虹此前从来没有在国际重大赛事拿过冠军。冬奥会开幕前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预测说,速滑冲金点是王北星和于静,当时都没有提张虹的名字。

相比短道速滑李坚柔夺金后,李琰的喜极而泣,速滑赛道这边张虹的主管教练冯庆波要淡定得多,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坦言夺金后的感觉与其说是兴高采烈,不如说是如释重负,或是一种水到渠成。“相比500米,1000米的对手更多,竞争也更激烈。我认为张虹今天的表现非常非常出色。”冯庆波告诉本刊记者,“在我们速度滑冰几十年都没拿到冬奥会金牌的历史背景下,完成了金牌零的突破,感觉挺荣幸的。”

速滑黑马张虹1( 韩国女子速滑名将李相花 )

冯庆波向本刊透露,其实在赛前一天的晚上,就感觉张虹有夺得金牌的把握,这种乐观来自弟子近来出色的状态。“前天比完500米,根据她现在启动速度等数据的分析,再去安排今天1000米的分段速度,就是奔着第一滑的。”冯庆波表示,“滑完之后的成绩是1分14秒02,比我预计的1分14秒50还要快一些,所以第一还是比较稳的。”

张虹7岁开始滑冰,12岁进入哈尔滨市队,但她最初练的是短道,曾拿过短道全国锦标赛冠军,但一直没能进入国家队。2008年,张虹做出运动生涯中一个最重要的决定,那就是改练速度滑冰,也就是俗话说的大道。与短道讲究战术配合不同,大道没有任何身体对抗,更强调绝对实力。

在做出这一决定前,张虹的伯父张成辉咨询和请教了很多滑冰专家和教练。张成辉曾是黑龙江省排球队教练,他研究张虹未来的“去向”,到底更适合哪一种项目。张成辉说,可能是家里的遗传因素,张虹身材比较高大,这对当时还在练习短道速滑的她来说其实是一种干扰,滑行中不容易过人,所以成绩也不怎么理想。“不过,后来转滑大道后,从前练习短道的经验也给了她很多帮助,比如短道对弯道的技术要求很高,这就为张虹打了很好的基础。”

今年32岁的王丽娜是哈尔滨市冬季运动项目训练中心的速滑教练,也是张虹所在的冯庆波教练组的助教。她也曾是一名速滑运动员,因此在运动员时期就与张虹结识了。“那时张虹还在练短道,而我是大道的,但我们都住在哈市冬运中心的运动员公寓,每天都能见面,训练之余还会到彼此的宿舍串串门,聊聊天。我记得她当时挺胖的,个子又高,这样的体形似乎也不太适合练短道。”王丽娜告诉本刊记者。2008年4月王丽娜正式成为冯庆波的助教,不久,张虹从短道队转到了速滑队成为冯庆波麾下的一员。

与张虹变成师徒后,王丽娜对张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张虹是那种平时很温顺但在训练时很有杀气的队员,尤其她在训练中的眼神——‘狠狠的’,令我印象深刻。”王丽娜说。不过,张虹刚转项后,也曾一度在训练中表现得不自信,但她非常有韧性和毅力,对教练布置的训练任务坚决完成,即使已超越了她的极限也一定会坚持下来。“记得是2011年的夏训,有一天我们进行耐力训练,当时冯教练开着依维柯,我坐在车里,队员们骑自行车跟着,车速大概50迈吧,但张虹跟不上。后来冯教练就单练张虹,让她紧贴车尾跟骑,车速从20迈到30迈、40迈、50迈,逐渐加速,但并没告诉张虹,我坐在车里看着张虹顶着车尾闷头蹬车的一幕,心中都有些不忍。最后,车速几乎达到了近60迈,张虹依然紧紧跟骑,没被甩开,这种程度连男队员都很难做到。”

张虹转项后,经历了前两年成绩停滞不前的煎熬期,后3年的逐步提高期,6年里,状态起起落落,她和教练冯庆波建立了深厚的师徒情。张虹从来没有羡慕过其他选手请来高水平外教,她始终坚信冯庆波是最适合自己的教练。“我非常相信我的教练,这6年我们几乎形影不离。我非常信任他,所以才有今天的成绩。”她说。

在张虹之前,冯庆波带出来的于静是女子1000米速滑的顶尖高手,后者如果不是因伤退赛,可能也拥有登上领奖台的实力。在评价张虹的身体天赋时,冯庆波表示:“张虹的天赋有,但不是特别突出。速度耐力比较好,但在爆发力、全面性上有欠缺,所以培养她是一件挺难的事情。”

4月出生的张虹是个白羊座女孩,但却一点没有白羊座好胜心强的特质。无论状态好坏,张虹始终乐哈哈,曾一度让教练冯庆波哭笑不得。

“原来她没有一点进取心,特别安于现状。每天照镜子都能把自己看笑了,对自己特别容易满足。”冯庆波说,“如果当个宾馆服务员,张虹肯定特受欢迎,遇上啥事儿她都能笑脸相迎。”

张虹本人也说,自己在前几年属于付出很少,也不求回报的那种人。但经过这两年的锤炼和提高,笑容虽然仍时刻挂在脸上,张虹的眼里也多了很多自信,知道了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当听到教练对自己“缺乏霸气”的评价时,古灵精怪的张虹开玩笑回应道:“你看我现在都拿金牌了,还缺霸气吗?”不过她接着说,“其实我觉得开朗爱笑没什么不好的,笑一笑就什么压力都没有了,很多时候都不知道紧张。”

张虹很快完成了角色转变。2011、2012、2013年世锦赛都是获得女子1000米第七,2012年世界杯总决赛女子1000米季军,同年短距离世锦赛摘铜。而在2014年短距离世锦赛更是惜败给了队友于静,获得了一块银牌。

张虹心大。或许这也决定了,按照以往成绩看没有绝对夺冠实力的她能够在冬奥会决赛中最后爆发。

到了索契的运动员驻地,其他队员都傻了——除了床、椅子和马桶,连一样能出声的东西都没有。可张虹却一如既往地疯,拿着“爱疯”(iPhone)玩各种自拍。用冯庆波的话说,张虹只要有手机和床就够了,因为她就自拍和睡觉两个爱好。

冯庆波告诉我们,到索契的头三天,各种状况频出。2月5日晚上,张虹和冯庆波抵达索契,可他们的行李却没到,其中就包括张虹的冰刀。两天后,张虹的冰刀才抵达索契,她也因此失去了两天适应冰场的机会。在第三天准备上冰时,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代表团,张虹当天又没上冰。

赛前,除了冯庆波的团队和少数领导,没人会想到张虹在1000米决赛滑得这么疯,甚至超过了冯庆波制定的1分14秒50的目标。可之前连1分15秒大关都未打破的张虹,为何会在比赛中创造了最好成绩1分14秒02呢?

冯庆波告诉本刊:“首先,冬奥会之前,我拒绝了所有对张虹的采访要求。这给张虹在心理上以极大的解放,让她发挥出了训练的最高水平。其次,分组的利好。此前的比赛,张虹经常出现被同组对手带乱节奏的情况。前天,与她同组的加拿大选手奈斯比特滑跑风格与张虹类似,有一定的水平又不会给张虹太多压迫感,张虹完全滑出了自己的节奏。最后,状态的调控。”为了保证把最好的状态留在冬奥会上,冯庆波在之前的比赛一直压制着张虹的状态,用针对性训练计划和选择性的参加赛事,不让其过早达到最佳状态。

在拿下冬奥会金牌后,冯庆波对于张虹依然有着期待,例如起跑加速还能更好等等。“还有提高的空间,希望她能走得更好,毕竟现在只是刚刚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

教练冯庆波

被誉为“速滑奇才”的冯庆波在中国速滑圈的名气和地位堪比花样滑冰圈的姚滨。

为了速滑,冯庆波舍弃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荣誉。在其他小孩都在享受童年时光时,冯庆波就已经踏上了冰场。“自我踏上冰场的第一天起,父亲就告诉我要想好,这不是简单的游戏。练滑冰就是为了以后拿冠军。”

为了滑冰,冯庆波不得不把学业放在一边,为此,他的老师、教导主任至少10次来到冯庆波的家中,希望成绩优异的冯庆波放弃滑冰,踏踏实实做一名好学生,而倔强的冯庆波依然选择了滑冰。运动员时期,冯庆波曾是我国最优秀的速滑男子全能项目选手,在1989至1999年的10年间,几乎垄断了全国比赛该项目的金牌。

训练之余,冯庆波钟情于各种电子产品。早在1997年,当笔记本电脑还是奢侈品时,他就已经把它当成了“玩具”,拆装笔记本电脑成了他排解压力的一种方式。笔记本电脑上一共有42颗螺丝钉,他可以记住每颗螺丝钉的位置,并将电脑完整地还原。“我这可是自学成才,没人教过我。”冯庆波说,正是因为这个本领,他险些被“星探”发现,成为一名IT界精英。

1999年1月,冯庆波在长春举行的全国“九冬会”上完美谢幕,随即走上教练岗位。这些年来,在他所带的弟子中,赵欣曾在2003年亚冬会上获得奖牌,高雪峰在速滑男子全能项目上称霸全国近4个年头。

张虹这次夺冠前,最令冯庆波骄傲的弟子是于静,这位24岁的哈尔滨姑娘不仅跻身世界顶尖选手行列,还与王北星一起被视为中国速滑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冲击金牌的“希望之星”。

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对速滑项目是又爱又恨,他曾提出著名的“煮开水论”,批评说:“这速滑老说有希望拿金牌,老也看不到金牌。从我当主任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就像煮开水那样,它煮了十几年了,反正就是一直七八十度,就是不开壶。”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冰雪项目第一个达到世界一流的是速度滑冰。早在1963年世界男子速滑锦标赛上,罗致焕以2分09秒2的优异成绩创造了世界锦标赛1500米的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位世界速滑冠军。王秀丽在1990年世界女子速滑锦标赛上获得1500米速滑第一名,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子速滑世界冠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冬奥会开幕式旗手赵伟昌是速滑名将,中国冬奥会第一个奖牌获得者传奇人物叶乔波同样是速滑选手。而女子500米和1000米一直是中国速滑冬奥会冲击的重点项目。

王曼丽作为中国速滑征战冬奥会的第一个“四朝元老”,最终在33岁时夺得2006年都灵冬奥会500米银牌,依然与金牌擦肩而过。再一次让中国速滑燃起冲金希望的是速滑美女王北星。过去的两个奥运周期,中国速滑的头号主力王北星长期在国外接受外教的训练指导。国家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为支持王北星在国外训练,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但两个奥运周期下来,仅收获一枚冬奥铜牌,期待王北星实现中国速滑夺金的愿望完全落空。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结束后,中国速滑队曾在是否继续派王北星赴国外训练的抉择上犹豫不定,但最终还是延续了对王北星一贯的“走出去”培养方针。

谁也没想到,最终实现几代速滑人夙愿、注定要被写在中国速滑史册上的是本土教练冯庆波带出来的张虹。

教练之外,冯庆波的另一个角色是经营翡翠生意的老板。不过,经营生意的重担基本上都落在妻子赵贞贞(原名赵祯祯)肩上。

“我们俩都很喜欢翡翠,觉得这种玉器非常有灵气。‘庆祯阁’原来只是一家网店,后来生意做大了,买主都到家里去拿货,挺不方便的,就有了实体店。”对于自己一手操持起来的“庆祯阁”,赵贞贞有着很深的感情。只是因为生意越来越大,而丈夫却长期不在身边,赵贞贞有时也觉得有些疲惫。

赵贞贞曾是中国女子冰壶队的队长。结婚后为了给丈夫做好后方保障,她选择了退役照顾家和孩子。

30年如一日,冯庆波把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时光都放在了冰场上。“基本上每天都在重复一样的事情,真的感觉累了。”冯庆波坦言,随着年龄增长,现在他非常向往安静的生活。“大家的印象里可能觉得搞体育的人都是争强好胜的,但说实话,有些事情我觉得顺其自然更好,有时候想法少一些反而更轻松。”

冯庆波告诉本刊记者,他很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也很喜欢坐在“庆祯阁”里宁静致远的感觉。“我也不知道自己做教练能做到什么时候,但我的原则就是做一天就要做好,对自己负责,也对队员负责。”在“庆祯阁”的墙上挂着一幅写着“舍得”的字画,这或许是对冯庆波事业的最好总结。“命运对于人来说是公平的,舍得两个字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可能需要人用一生才能真正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冯庆波说。(文 / 李翊) 教练技术滑冰王丽娜中国金牌于静速滑张虹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