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记忆为业

作者:李翊

以记忆为业0( 吴天胜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现场表演记忆指纹 )

吴天胜:“记忆”的技能

2006年底中央电视台“状元360之记忆密码”是吴天胜参与的第一档记忆节目。当时他在广东茂名学院读“大二”,自我进行了一段记忆法的训练,希望通过一场比赛来得到实际检验。他要和场上另外两名高中生和三名大学生一起争夺比赛的冠军。点评嘉宾张海洋所在的海马记忆培训是那档节目的合作方,比赛题目就是由海马培训来设置的。“有些题目和记忆力关系不大,考的是和记忆力相关的专注力、反应力、判断力等等。”张海洋对我回忆说。吴天胜在两个环节上失误:一个是记忆一张完整的课程表,被主持人问到某天某节课是什么时,吴天胜回答错误;另外则是在一个叫“颠三倒四”的项目:前一个选手说一个三字短语,后一个人马上反着说出来。当说到“群英会”时,吴天胜脱口而出“英群会”。这两个意外失误的题目,即使对刚刚掌握记忆术的人来讲,也只能说是“小菜”。“他的心理素质不好,场上很紧张。”张海洋说。

吴天胜获得了那场比赛的冠军。那个穿着白色T恤衫、留着平头的男生,终于在被宣布是冠军时露出一丝轻松而腼腆的笑容。冠军奖杯被吴天胜带回学校。“宿舍里同学都很奇怪,我为什么要买一个那么大的奖杯回来。”因为对自己的成绩并不确定,他没有和别人说过到北京上节目的事情。甚至连这个奖杯,室友丁银成的印象也不深刻了:“直到后来吴天胜在世界记忆锦标赛上夺冠,来了几批记者,我才知道他在练习记忆术。”

去参加“状元360”之前,他进入这个领域不过3个月左右。“刚踏入大学校门,以为进入天堂了。可是辅导员第一次讲话,就告诉我们,现在大学扩招,将来毕业后满街都是大学生,二本院校找工作就更困难。当时就觉得是晴天霹雳。”吴天胜说。他的家乡在湛江市下面的一个小镇,家里父母务农,上面有个姐姐,下面还有妹妹,三人都在读书,家庭负担重。他是靠助学贷款才进入大学读书的,将来还要还钱。“听到这番话我真的很着急。于是我就想着考研究生,目标是中山大学的金融系或者管理系,觉得名校出来肯定能找到工作。可自己的基础太差了,虽然心里着急,但使不上力,‘大一’结束后,还是挂了好几门,需要补考。”这个时候,吴天胜在图书馆看报纸时发现一则消息,说世界上有一种运动叫“脑力运动”。可以训练记忆——记忆力提高了,就能牢记书本中的要点,这样考研究生就有可能了。

这一年,记忆术培训市场正在蓬勃兴起,广州则是推广记忆法一个热闹的中心。吴天胜没有参加任何培训机构,“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只能靠自学”。刚刚接触记忆法,吴天胜说每天都有一种很充实的感觉。“可以感到自己一天天在记忆时间和内容上的进步。看上去面前堆满了枯燥无味的数字、人名、头像,其实脑海里是在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好像局外人会觉得两个酷爱下棋的人好像天天都在重复那几个步骤,实则一招一式千变万化,只有下棋的人能够体会这种乐趣。”而这种成就感与乐趣也体现在日常的学习和交际上。当时吴天胜的专业是市场营销,需要考察一家糕饼店的商品价格。“我们担心进去抄抄写写会招致店主的反感,在知道吴天胜的记忆能力后,就派他进去考察。出来之后,36个类别的产品、价格全部记得清清楚楚。”丁银成这样告诉我,“而追女孩子时候就更管用了。经常我们一群男生去女生那里起哄要电话,女孩子报一遍电话我们转头就忘了,只有吴天胜一直记得。”

以记忆为业1( 郑才千现在的职业是一名记忆培训师 )

“状元360”归来,吴天胜给自己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就是去巴林参加世界记忆锦标赛。他很快如愿,在巴林的比赛中获得了“一小时数字”这个项目的冠军,1小时之内记住了1800个随机出现的数字。“那是我第一次出国。”吴天胜说。此外,他还轻松获得了“记忆大师”的称号,标准是要在“一小时扑克牌”成绩达到10副牌以上,“一小时记数”成绩达到1000个数字以上 ,“一副扑克牌”记忆时间在2分钟以内。

在记忆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吴天胜改变了当初读研究生的想法。像一些获得“记忆大师”的选手一样,吴天胜选择了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将课程产品对准了中小学生。“从一名消费者转变为供货商,我对自己有信心。”2008年大学毕业不久,他的“复胜教育”在茂名开始招生。“当地对记忆法认知度不够。我们就上街发传单,再号召亲戚、朋友们把孩子送过来培训,这样他们再逐渐把我们的效果传播出去。”吴天胜说,“等到第二年的暑假,我们的口碑积攒出来了,成为我们一个转折点。”那时暑假的经典课程是每天8个小时、连续8天的训练,吴天胜和他的同事教孩子们如何快速记数字、记英语单词、快速阅读。

以记忆为业2( “坚持到底,不放弃。”这是众人眼里的胡小玲 )

他向我解释记忆法的基本原理:首先就是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比如数字和字母可以通过编码的方式转化成图像,像“11”可以变成一双筷子,大写的“A”变成金字塔,对于词组像“经济”这个词可以通过谐音转化成“金鸡”,也可以用替代法转化成一沓人民币。然后再将这些物品通过编故事的方式来串联,为了记得更加牢靠,则再引入地点桩、数字桩等帮助记忆固定每个需要记的元素。“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一样,所以需要转化成自己最熟悉的意象,像有人看见11号脑海里是身穿11号球衣的姚明,那么就寻找到合适的图像,反复练习,缩短反应的时间。”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我,记忆力培训机构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他们都很重视宣传。尽管记忆法在广州这边推广多年,但全国范围内公众对记忆术还不了解。到一个新地方来做讲座,经常有观众要上台,要检查展示老师的眼镜、耳朵、口袋之类,仍然觉得记忆力是天生的,不相信是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去记忆海量信息。第二,它们的规模都不算很大。培训中小学生和培训选手去参赛不一样,它需要和功课、考试结合起来,家长必须要看到孩子的成绩提高才能认可。”在他看来,现在的中小学生培训市场没有最初几年那么好做了,“一是现在广告成本高了,二是家长有了负面的反馈,觉得记忆高手所展示的记忆技是表演性质的,无益于孩子的学习,因此一场招生展示会下来,招的人不多”。

以记忆为业3( 胡小玲和家人一起准备晚饭 )

吴天胜在世界记忆锦标赛后没有再参加过类似赛事,但电视节目参加得很多。“我现在达到的成绩可以这样概括:2天倒背如流四级词汇,4天倒背如流《孙子兵法》,15分钟记忆160个人名头像,一天快速阅读并且理解掌握5本到10本新书,23秒钟记忆一副扑克,一小时记忆2800个数字。”吴天胜说。

郑才千:我想更聪明

当覆盖在魔方墙上的幕布掀开,两栋庞然大物矗立在郑才千面前的时候,他心里还是不免小小震动了一下。他告诉本刊记者,在此之前,他并没有见过这道具。舞台上的灯光有些刺眼,郑才千说他自己是一个“轻易不表露内心波动的人”,他很快就恢复了平静,进入了自己的“竞技模式”。

第一次听说魔方墙是在2013年夏天,江苏卫视的工作人员联系到他,先是了解情况,又找他做测试,一套北师大的卷子,测试智力维度。郑才千对这类测试并不陌生,他自己做过各类测试智商的题,一般都能达到很高的分数,果然,“测试结果是各方面能力比较均衡”。郑才千告诉节目组,他可以记条形码、二维码,记万年历、色块,但节目组都没同意,他们决定让他尝试些新鲜的。

对于郑才千来说,现场的任何干扰都是他需要屏蔽的,不论是嘉宾的玩笑,还是和主持人的互动,他所需要的是绝对的全神贯注。郑才千告诉本刊记者,找到魔方墙上的点需要进入深度视觉的状态,通过眼睛的融合能力把两幅图合二为一。每一次眨眼都会对挑战造成一次干扰,眨眼都会造成视觉的抖动,两边的魔方墙融合在一起之后,郑才千并不能立即发现,需要慢慢看,一抖动图像就散掉了。深度视觉会让眼睛非常疲惫,郑才千的姐姐郑媛媛看完节目之后一直担心他参加这类项目用眼过度。

在姐姐郑媛媛的记忆里,去苏州的亲戚家玩一直是童年很快乐的事,但是有一年弟弟暑假去苏州,回来的时候并不开心,问他原因,他说苏州和他年龄相仿的亲戚知道的东西特别多,他觉得自己像个傻瓜一样,只能站在一旁听着。这让郑媛媛觉得非常奇怪,她不知道农村的孩子哪儿来那么多上进心。很快,郑才千成为村里唯一一个自己订《小主人报》的孩子,让郑媛媛感慨的是,那个年代大家都没有多少课外的学习资料,弟弟很小就想方设法地找课本之外的东西,学习成绩也一直是班上最好的。

在郑才千的眼里,母亲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她只读到小学二年级,但是记忆力非常好,算账也非常清楚。“我教她读《圣经》,她只认识其中的几个字,她一边听我念一边对着字形,一遍下来她就可以照着字把句子念一遍。”郑才千说。郑媛媛记得小时候母亲会让他们多吃动物的脑子,说这样可以更聪明,但是她只喜欢吃鱼肉,弟弟却很喜欢吃鱼头,而且这个习惯一直坚持着。“他到现在也是一个非常会保养大脑的人,除了猪脑,鸡鸭鱼的脑子他都非常喜欢。”

郑才千非常注意保护自己的大脑,注重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他每天通常要保持八九个小时的睡眠。到北京之后,有一段时间睡得不好,他专程去东直门中医院向医生求助,医生开了一盒西药,他看到药物的原理是通过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来起作用就没敢吃。他不抽烟不喝酒,在肯德基采访时,本刊记者给郑才千递上一杯咖啡,他摆手拒绝了。

在女朋友艾鸳眼中,郑才千对自己饮食非常苛刻,他一顿吃过5个鸡蛋,说是可以补脑,会买补锌的口服液喝,还会专门挑选哪一个牌子更靠谱。“他很少因为一种食物多么好吃而吃,都是先从营养的角度考虑,我喜欢吃麻辣香锅,但是他从来不吃,一般只是坐在我对面吃一碗木桶饭,他说如果只是为了口腹之欲就随便吃是不理性的。”大学同学董春蓉说,郑才千有一段时间会每天定一个闹钟,10点准时响,提醒他吃一个苹果,理由是这样会让人变聪明,还号召大家一起执行。

“我一直都希望自己更聪明。”从小学到大学,郑才千几乎没有被什么考试所难倒过,但是他一直不满足,为了变得更聪明,他在上大学之前就开始努力寻找各种方法,直到接触到快速阅读和记忆法,他觉得自己打开了一扇门。

2007年底,郑才千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读“大一”,临近考试周,他去图书馆复习,闲暇时间在心理学分架上找到几本关于记忆法的书,书中提到的世界脑力锦标赛、世界记忆大师、高智商等一系列词语吸引了他。郑才千一直对于自己的智力和记忆力有自豪感,《赤壁赋》读两遍即能背诵、3分18秒完成政治33道单选题和多选题并且一分不失,看了这些书他才知道什么叫记忆的极限:1小时记忆1560位数字、15分钟记忆200多个杂乱无章的抽象图形。

能不能去参加比赛证明下自己的实力?这个想法让他觉得兴奋。他很快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数字编码表,比如,47是司机(谐音),49是毛泽东(毛泽东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还可以把数字转换成图像,减轻记忆的负担。在郑才千看来,“脑力锦标赛存在一个问题,关于数字的项目太多了,所以它选拔出来的人也不见得都是天生的高手,有一部分选手只是愿意投入时间练习的人。相对来说,外国的选手更随性,他们就是为了好玩,并不愿意为了比赛而刻意训练”。

郑才千没有想到的是比赛机会来得这么快。2008年10月,郑才千和队友飞赴巴林,历时3天的比赛结束之后,他拿到“世界记忆大师”的称号,成为最年轻的获奖者。回到学校,记忆大师的名号很快传开,有女孩子要到他的电话号码主动认识他,想看看记忆大师是什么样子。法学院的董春蓉就是这么认识他的,他也没有让慕名而来的同学失望。董春蓉回忆起来和郑才千的第一次见面:“在一个小饭馆里,他轻轻松松地展示了21秒记忆一副扑克牌、12秒记住一张药品说明书,连化学式都一点不差。”

毕业之后,郑才千成为一名记忆培训老师,在一些培训班带过课,后来因为频繁地参加电视节目又离开,他现在会接一些讲座和单独的辅导,给小学生做记忆力训练营,用QQ群给一些想提高记忆力的成年人讲课。郑才千一直希望自己更聪明,为此,他尽职地保护着自己的大脑,努力训练自己的记忆力,并最终以此为业。

胡小玲:“学渣”的逆袭

在加入武汉大学记忆协会之前,胡小玲是武大校园里一个普通的“大三”女生:家境一般——来自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区一个距恩施州有6个多小时车程的小山村,父母都是农民;相貌一般;学习成绩一般——虽然就读于武大城市设计学院,但属于自考生,大学3年里,成绩从来没有出类拔萃过,一直在中游队伍里徘徊。胡小玲坦言,成长的过程中她好像从来就缺乏自信的资本。“成绩不好、不漂亮,到哪里都觉得是跟班,容易被忽略”是胡小玲从小学到高中一贯的感受和自我认知,这一点在她进入武大之后感触尤其明显。“我身边很多人都是通过高考考进武大的本科生,成绩优秀,有思想有抱负有见识。我跟他们完全没法比。”

胡小玲的母亲虽然是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但是内心很要强。她曾经发誓一定要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能读多少书就读多少”,信奉“棍棒底下出人才”。因为母亲总爱拿学习成绩一贯优秀的堂姐和自己比较,胡小玲自幼不那么服管教,表现方式就是跟母亲顶嘴。这跟“说啥听啥”、表现乖巧的弟弟形成很大的反差。胡小玲一直认为:“父母重男轻女,村里人也都喜欢男孩。”

一方面是深植内心的自卑,但另一方面胡小玲又很要强,极其渴望得到外界的肯定。她的成绩在班里是中上,始终到不了前几名,但她从没放弃过努力,参加记忆协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有个方法能帮助提高学习能力。“我希望做好后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武汉大学记忆协会创办人袁文魁第一次注意到胡小玲是在2007年9月底,协会在生命科学学院宣告成立,袁文魁第一次公开表演扑克牌记忆表演。“她觉得特别神奇,看得目瞪口呆。”武大记忆协会刚刚成立时,因为知名度不高,迅速淹没在各种兴趣协会之中,入会的新会员非常少,能坚持听课和按袁文魁要求进行记忆法训练的更是微乎其微。但胡小玲学得非常认真,不落下一次课,每次的任务都按时完成。袁文魁印象最深的一次,“讲课时下面只有两个会员,其中一个就是胡小玲”。

虽然记忆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但是基本功的学习和训练过程非常枯燥。“如果没有前期的持之以恒的积累,没有后期的实践运用,学也是白学。”袁文魁说,经常会出现报名时有几十甚至上百人,能坚持到最后的往往只有几个人。胡小玲说,最初的坚持动力就源于袁文魁的鼓励和肯定。

2007年11月份,江汉大学举办了一次“武大VS江大数字记忆邀请赛”,胡小玲以4分钟正确记忆94个数字夺得了冠军。“高中的时候没有太多机会证明自己,偶尔还感觉被忽略。大学里才发现,很多时候要勇于站出来说话。”胡小玲说,江汉大学的这次比赛拿第一,虽然是一次很简单的经历,但那一次,是她世界脑力锦标赛梦的开始。“我一直都记得老师袁文魁给我的鼓励:两个大大的拇指。这让平时自卑而且害怕挑战的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还可以站在赛场上,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记忆法也让胡小玲第一次找到了“学霸”的感觉。“2008年暑假我从广州返校准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考试。离考试只有5天的时间,我还休息了一天。本来觉得考不过想放弃,后来觉得交了钱不考划不来。我就按照记忆法看书,画思维导图。最后,两门考试我全部通过。跟我同时参加考试、有更多复习时间的其他两个人反而没考过。”

2009年世界脑力锦标赛中国区选拔赛在10月1日举行,胡小玲搬出即将毕业的宿舍,在上班的公司请了假,和好朋友贾佳、章华一起专门准备中国区的选拔赛。胡小玲南下广州参加世界赛在中国区的选拔赛,获得“中国记忆大师”的称号,终于可以有机会参加世界赛。当主持人宣布她获得“中国记忆大师”这一称号的时候,她突然觉得自己真的很棒,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遗憾的是当年的世界赛在英国伦敦举办,需要大概两万块钱的参赛经费。得知2010年的世界赛将在中国广州举办,胡小玲经过再三考虑,最后决定,再等一年吧!

2010年9月29日胡小玲再次出发去广州,并取得总成绩在成人组第六,顺利获得参加在中国广州举办的世界赛的资格。然而,随着比赛的一天天迫近,胡小玲开始焦虑了,偶尔的记忆混乱让她陷入了慌乱之中。刚开始为比赛准备的计划都被很多东西冲到了脑后。“有中国赛排在我后面比我少7分的人,不仅到处搜集我的信息,还不停地向我挑衅;有拿我当目标的人;有我前面的很多优秀的‘脑涨’们,他们有野心,有目标,敢说也敢做!所以我焦虑了、徘徊了。”胡小玲说,最终是袁文魁点醒了她——赛场上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年的11月,胡小玲和华中区的伙伴们去广州参加世界赛,目标:“世界记忆大师”和世界前十。“无数次想过自己达到目标的那一刻的情景:或许是喜极而泣;或许是与同伴欢呼;或许是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告诉他们我很幸福,然后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或许是一个人沉默,再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漫漫三年路,然后对自己说‘你真的好棒!’”胡小玲说,结局总是让人很意外,在“马拉松数字记忆”一项她以960个的成绩又一次与“大师梦”擦肩而过。

比赛结束她只给父亲打了个电话,告诉他拿不到“大师”了。“父亲并不知道‘大师’对我有多重要,也不知道那个时候的我有多难受和绝望。他只是一个劲安慰我。”知道成绩后,胡小玲有过放弃后面项目的想法。出了赛场走在回宾馆的路上,她不知所措。但也是在某一瞬间过后,她对自己说:站起来,坚强起来,相信自己!坚持把后面的项目比完。

袁文魁说,在记忆界,胡小玲的天赋很一般,心理素质尤其不稳定。“有一次在学校做表演宣传,准备的时候她很紧张,担心出错,言语间一直在退缩。”袁文魁还记得,胡小玲紧张时会习惯性地双手握拳、哆嗦。“一同参加协会的贾佳仅仅训练3个月便拿到‘世界记忆大师’称号。胡小玲直到2011年12月,第六次去广州参加世界脑力锦标赛才终于圆梦。”

胡小玲身上一直带着一把特殊的钥匙。那是2009年5月,她在广州一家教育培训机构打工时借住宿舍的钥匙。当时,她借了一把钥匙去配好后,欣喜地以为再也不用爬窗户进宿舍了,结果钥匙却只能插进去一半,于是重新去找老板修改,但是每次都以败告终。就这样她不停地去找老板修改,午饭的一半时间和下班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配钥匙,跑了七八趟钥匙店。“每一次钥匙插进门锁的时候我的希望都是百分百,但是结果却是一样的——白费力气,门还是打不开。就在我抱着放弃的心情找到老板,抱怨说:‘老板啊,这个钥匙还是打不开门,我都要放弃了。’结果老板回答说:‘我都没有放弃,你不能放弃。’”因为这句话,胡小玲热泪盈眶。“当拿着没有放弃的钥匙,再一次开那扇门,结果是——门还是打不开。”或许是抱着最后一丝绝望的希望,下班回到宿舍,胡小玲掏出那把不能打开门的钥匙,插进锁孔里。门却开了。

胡小玲不由自主地来回开了好多遍锁,都舍不得将钥匙拔出来!最后还不罢休,跑到钥匙店找到老板开心地说:“老板这次我不是来换钥匙的,是来告诉你我的钥匙能打开门了。”那一刻她和老板都乐开了花。“我告诉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坚持到最后带给自己的是意想不到的惊喜。”

胡小玲从毕业后就进入记忆学习的教育培训机构工作,因为行业局限性,工作变动很大。“她毕业后工作的公司内部分裂,再分裂然后倒闭,胡小玲也就跟着不断换公司,到现在,换了至少5个工作单位。收入也不稳定。”袁文魁说,胡小玲的父母希望她能回老家,当个老师,过安稳日子。但倔强的胡小玲并不甘心回恩施这个小地方过小富即安的生活,“她想取得点成功,有着强烈的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信念”。(文 / 李翊 丘濂 阿润) 吴天胜记忆大师袁文魁为业胡小玲郑媛媛郑才千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