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识别区”与美国航母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南海识别区”与美国航母0( 2010年7月26日,美国“华盛顿号”航母在韩国东部海域参加美韩联合军演 )

北京时间2月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谴责了日本右翼势力关于“中国要建南海航空识别区”的谣言和美国多位官员轻信“谣言”对中国的无端指责。同一天,《华尔街日报》在一篇文章中透露,美国国防部计划将目前常驻在日本的“华盛顿号”航母提前退役。如果把后者联系起来看,是很有助于理解日本右翼势力为什么要制造“南海识别区”的谣言。

我们先从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的起源说起。2010年7月,当时的国务卿希拉里在东盟会议上强调美国要维持“南海航行自由”,这正是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的起源。此后在2011年11月,奥巴马再次强调了21世纪仍是“美国世纪”。在此之后,才有了美国军方的“配套目标”——将60%的海军舰艇调至亚太。也就是说,国务卿提出了一个外交政策的目标,作为三军总司令的总统随后对此加以了肯定,最后由军方提出一个支持外交政策的军力配置方案。那么这个“军力配置”方案3年后是不是落实了呢?一个重要观察指标就是3月4日即将出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而恰恰在此时,媒体爆出了国防部准备接受“四大智库”的建议,将现在海军维持的11艘航母裁到8~9艘的消息。而航母正是军方为支持外交政策进行“军力配置”的一个风向标。

说到这次国防部可能裁减航母数量,就不能不提“钱”字。“华盛顿号”服役年限到2016年将过半,按规定将要进行更换核反应堆的大修,预计花费47亿美元。一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不算舰载机和护航舰艇,一年的运营费达3亿美元。这些钱是节省还是支出,在3月份之前就要确定。因此,支持削减航母的智库专家和军方人士认为,在中国反舰弹道导弹技术发展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像“华盛顿号”这种尼米兹级的核动力航母已经不符合对武器平台“费用—效能”的要求了。特别是在军人养老、医疗成本上升速度超过武器装备采购成本上升速度的情况下,应该减少尼米兹级航母的数量,进而将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类似福特级航母这样自动化水平高、节省操作人员的武器平台的研发和建造上。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裁减“费效比”已不合理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无疑是理性的,比如在2013财年5000多亿美元国防基础支出中,用于退伍军人养老的开支为515亿美元,现役军人和退伍军人的医疗开支为490亿美元,不仅占了整个国防支出的近20%,而且这两项“刚性开支”的增幅非常快,以至于有议员抱怨:军人的养老和医疗迟早要把国防开支全部吞噬掉。

事实上,对于目前美国国防开支和军力配置的窘境,善于精算的日本很清楚。换句话说,从投入和军力配置上看,奥巴马政府如果不依赖日本扼守第一岛链,其“重返亚太”的战略很可能只是个传说。当然,奥巴马政府也清楚,如果日本不做出把兵力向西南方向转移做出“死守”第一岛链的姿态,在今年进行的中期选举前,其“重返亚太”战略的“疏漏”,必遭共和党的诟病。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如果没有日本充当进入南海的“前沿跳板”,美国从西海岸向南海投送兵力只能走绕道新西兰、澳大利亚长达约2万公里的“南线”。于是,一场日美之间的“交易”就出现了:当日本媒体散出“中国要在南海建立航空识别区”的谣言后,不仅美国连续三位负责外交事务的高官马上出来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而且国防部官员也在2月7日马上表态支持日本重新解释集体自卫权。 航母海军武器装备中国海军美国南海南海美国日本南海识别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