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钢琴少年,另一种声音

作者:黑麦

另一种钢琴少年,另一种声音0( 阿布 )

走进阿布的琴房,墙壁上贴满了各个流派音乐家的照片,墙下是一排吉他和贝斯,一把低音提琴横卧一旁,靠窗一侧摆放着一架三角钢琴,下面堆着橙色的吉他音箱,旁边的琴架上是他演出时常用的一把罗兰电钢琴和电脑,创作音乐时,阿布总会坐在这里。和大多数钢琴少年一样,他每天至少在琴房度过4小时,并且“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阿布看来,这4小时并不漫长,因为他已经开始摸到练琴的诀窍,这种练习方法使他事半功倍。

阿布总是戴着耳机,耳机里最近放着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闲下来从兜里掏出手机也像是“某种习惯动作”,他似乎很在意发型,在姜文的新电影中客串了一把钢琴手后,他抱怨自己的头发被剪得太短了。除了乐器,阿布还喜欢收集乐高玩具,和同学们打“三国杀”,玩iPhone上的“部落战争”,阿布说:“我很少有时间玩游戏,之所以打‘部落战争’是因为我的同学和老师们都在游戏里。”几乎每隔半小时,他就会拿起手机看一下,面对游戏画面时,他的脸上仍是大男孩一般的稚气。

阿布并没有出生在音乐世家,但喜欢音乐的父母从未让阿布的生活缺少音乐的陪伴。阿布的爸爸是一位爵士乐爱好者,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会泡在CD cafe等演出现场,也由此结识了一些圈内好友。2003年,4岁的阿布开始了随鲍蕙荞、张式谷两位老师的学习之路。或许,最初的学习尚带有某种“家长的期许”,但是很快,父母更希望他“在音乐中获得乐趣”。两年下来,阿布长进不小,但是在阿布看来,“漫长的练习仍旧枯燥”。2007年,阿布的爸爸也开始有意识地带着他到爵士酒吧,在看了几次孔宏伟和刘元的现场后,阿布觉得“他们的弹奏和古典技法不太一样,音乐更是听不懂”。又过了两年,此时的阿布已是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学生,孔宏伟也觉得“是时候让阿布接触一下古典之外的音乐了”。

阿布至今还记得第一次上爵士钢琴课时的场景:父亲开了一个半小时的车才找到孔老师家,坐在琴房里,有点发呆,因为既看不懂节奏谱,也不知道爵士钢琴的弹法。孔宏伟是中国音乐学院的老师,也是国内较早一批爵士音乐家,他说:“一个古典琴童转到学爵士音乐不是容易的事。”为了“衔接教学方法”,被称作“小侏儒”的法国钢琴家米契尔·派卓西安尼(Michel Petrucciani)成了阿布的“第一本教材”。这是孔宏伟最初弹爵士钢琴时学习的音乐,他说:“80年代时我们能接触到的音乐太少了,能听到的爵士乐几乎都扒下来,小侏儒的音乐中有一点古典,相对好听。”

上了三个月课,孔宏伟给阿布布置了一项作业:“扒《你是一切》(All The Things You Are)。”这是阿布第一次接触一首完整的爵士曲子,两周后,阿布已经可以丝毫不差地在钢琴上弹奏这首曲子,这个速度让孔宏伟有点吃惊。一年后,孔宏伟开始鼓励阿布走出琴房,去“听、看、玩爵士”。有那么几次,《你是一切》成为阿布最喜欢即兴演奏的曲目,虽然现场的乐队并没有完全跟上他的弹奏,但他还是在现场中找到了乐趣。在CD cafe的一次即兴后,九门国际爵士音乐节创始人黄勇告诉阿布,你弹的是爵士,听起来仍像古典,应该试着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

另一种钢琴少年,另一种声音1( 阿布爵士三重奏成员:(左起)邵哈哈、阿布、马锴 )

阿布并没有因为学习爵士而放弃古典,他仍旧坚持随古典钢琴老师张志伟学习,阿布的爸爸也时常提醒他,“古典音乐是基础”。阿布钟情古典似乎并不只是为了提升技法,在孔宏伟让他开始弹奏米榭·卡米洛的《突尼斯之夜》后,他开始在古典与爵士音乐之间找到一种契合。此后,孔宏伟也开始让阿布动脑筋,在练习传统的爵士手法的同时,也加强拉丁爵士的训练。“拉丁是孩子比较喜欢的练习手法,因为律动很强,有意思。”孔宏伟说,“学习两年后,我就带着阿布开始双钢琴演奏,第一次弹下来传统爵士的曲子后,他表现出了兴趣,开始想把以前学的东西都加入进来,虽然那时还没有形成理性的乐句,但我已经小有成就感。”

马锴是现代音乐学院的爵士老师,他回忆道,在北京农展馆的老CD爵士酒吧演出时,总能看到一个没事就来“芥末”(Jam,即兴合作)的小孩。“从他最开始弹的传统布鲁斯看来,他一定经常在家练琴,却没有与其他乐手的合作经验。”而半年后,“阿布已经成为一名很职业的钢琴手了,因为学习古典音乐的小孩技术基本是无懈可击的”,于是两个人开始结识。2011年,孔宏伟开始为阿布物色乐手,他请来了马锴和自己乐队的鼓手邵哈哈,从而正式组建了阿布三重奏团。

每周四、周五,阿布三重奏出现在天音排练室的时候,在马锴和邵哈哈的脸上总能看到一种欢乐的状态。马锴把三重奏排练时间看成“每个星期最快乐的时光”,他说:“我和邵哈哈都很喜欢和阿布在一起排练。”这似乎不光是因为阿布有着过人的天分和演奏技巧,在马锴看来,演奏爵士的乐手必须有足够的想象力,“阿布总能为乐队带来一种新的尝试,使每个乐队成员都乐在其中”。

第一次得到认可,是在2012年的九门国际爵士音乐节上,阿布的三重奏团和20岁萨克斯手李高阳成为开场乐队,那一天,很多人看到了中国爵士的“新希望”,老一辈音乐人似乎也坚定了信心。那一天,森海塞尔的大中华区总裁马克·文森特(Marc Vincent)专程来到现场,两人在演出后成为朋友,马克希望自己的品牌能与这个年轻人有些合作。一年后,马克从德国请来了数届格莱美奖得主、曾与卡拉扬合作过的雅各布·亨德尔(Jakob Haendel),他准备为阿布的乐队录制一张唱片,并亲自出任现场监制。阿布列出以传统爵士为主的曲目单,并与乐队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在专辑中,阿布演奏了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的高难度作品《大脚印》(Giant Steps)。专辑录音完成后,马克把专辑母带送到德国老虎鱼(Stockfisch)唱片公司缩混,孔宏伟在听过唱片后说:“这是我在中国听到过的最好的钢琴声。”

2013年夏天,阿布参加了上海爵士节,在演出时,他结识了美国钢琴大师奇克·柯瑞亚(Chick Corea)。柯瑞亚1960年是迈尔斯·戴维斯乐队的一分子,也是过去30年间美国最重要的爵士乐音乐家。在柯瑞亚演出前,阿布与他一起用餐,其间,柯瑞亚只是简单询问了阿布几个问题,这种交流似乎并不能满足阿布,此时的他还幻想着“能与这位大师一同在舞台上表演双钢琴”。柯瑞亚的演出进行到下半场时,突然说他要请上一位本土的年轻钢琴家四手联弹,阿布吃了一惊,然后走上舞台。两人在“A小”和弦上开始了“另一种对话”,直至表演结束,观众席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柯瑞亚对阿布说:“你做得很好。”“其实我对柯瑞亚有一点儿防备,我是巨蟹座,想事儿会比较多,我以前看过他的演出视频,他在纽约演出时偶尔会抓自己的学生上台即兴,但是我从来没有和人四手联弹过,也不知道他会和我弹什么。”在阿布看来,柯瑞亚是个神一样的家伙。“他从来没有上过任何音乐学院,但是对音乐的研究功底相当深厚。他不仅是个伟大的音乐家,还是个知名的数学家,他也会用数学的方式来分析爵士乐。”回到北京后,阿布看了几遍演出视频,仍有些兴奋,为此他创作了一首《遇见柯瑞亚先生》(Meet Mr.Chick Corea)。

2013年的9月到11月,阿布经历了人生中最忙碌的一段时间,那时,中央音乐附中刚刚开学,阿布连续在上海、深圳、杭州、纽约等地表演。11月,他在北京中山音乐堂第一次表演了《遇见柯瑞亚先生》,此时的阿布已经没有了之前登台的羞涩,他的演出曲目中也加入了更多的拉丁音乐。为此,亨德尔又一次来到北京,为阿布录制了整场演出。孔宏伟认为,阿布进步很大,对于爵士音乐的一些演奏手法与技巧很轻松就可以驾驭。“最近一年多,阿布已经开始自己学习,也按部就班地选择学习一些大师的音乐。”在马锴看来,“阿布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作品,往小音乐家的路上行走了。在学校,他组建合唱团,指挥乐队排练,一年前我还要教他音乐上的知识,现在他已经开始和我们探讨,并且有了自己的见解。”

今年夏天,阿布将前往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The Juilliard School),他觉得自己会在那里组建一支大乐队。他说,他会在那里与当地的乐手尝试着做一些与中国有关的音乐。(文 / 黑麦) 瑞亚少年孔宏伟音乐钢琴声音一种爵士爵士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