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沦陷的故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程玉君)
近来,故乡的名字频繁出现在电视、网站、报刊的显要位置,再次扬名全国,却不再是几年前进入“全国百强县”时那样令人鼓舞,也不是获得“全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等桂冠时那样令人欣慰,而是因为“水源严重污染,生存环境恶化”这样令人揪心叹息的现实。
1993年,我第一次远离故乡,在外求学、谋职、就业,一次次在个人简历表的“籍贯”、“出生地”一栏填写“山东茌平”。尽管总会有人不知道“茌”字怎么读,而误读为“茬平”、“花平”或者“仕平”,但我都不以故乡的默默无闻而难堪和自卑,因为我深爱自己的故乡。那里有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有阡陌纵横的广袤农田,有绿树成荫的村庄密林,有碧波荡漾的湖泊河流,都时时牵动着我的思念,激荡着我的梦想,鼓舞着我前进的步伐,让我每时每刻都想着她、念着她、恋着她,从不嫌弃她的封闭和贫困。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持续荡涤和冲击,故乡终于不再甘于寂寞和贫瘠,人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一茬茬、一批批、一群群地走出故土、别离田园,融入各色队伍,冲向市场经济的前沿。腰包渐渐地涨鼓起来,底气渐渐地充足起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迷惑了人们的眼睛,悄悄改变着淳朴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故乡处处充斥着对金钱和权力的顶礼膜拜。
2004年,终于有几位神通人物,几经折腾,逆势而上,炮制出一个“四百”工程,即投资100亿元,建设100万千瓦热电项目、100万吨氧化铝项目、10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水泥项目。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些不折不扣的高排放、高污染项目。但这些年,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呐喊着“宁可病死,不能穷死”的嘹亮口号,一路高歌猛进,不仅建设了一个超大型企业集团,创造了一个神奇的经济神话,也将一个贫困县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将几任“父母官”推上了更高的官职。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各种报道中所称的不堪后果,这在我每一次返乡时都有着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在我看来,家乡变化是必然的,但如此之变却不是合理和必须的。
我的故乡啊,渐行渐近的是林立的工厂、恶劣的环境、狂虐的病魔,渐行渐远的是广袤的农田、新鲜的空气、清澈的水源。几年来,网上流传着一系列文章,叫作“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曾几何时,我无论如何都无法从感情上接受,但现在我只能无奈地承认——我的故乡也在沦陷。 故乡时政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