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为啥又埋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孙风强)

在山东德州农村,虽然推行火化很多年了,政府统计的火化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实际上土葬越来越严重。开始政府要求村村建骨灰堂,村里就想办法筹集资金,用了几年的时间推广开来。可是后来,建成的骨灰堂就慢慢地被拆掉,规划成宅基地或者承包出去挪作他用了。无奈,村里再死了人就得“葬”两次,火化后再“大棺套小棺”埋起坟头。

前些日子本族一位婶子过世,因为村里的骨灰堂几年前就以投标的形式卖出建成养猪场,所以只能再买棺材土葬了。她家庭条件不太好,舍不得缴纳4000元“免火化费”,就拉着棺材去火葬场火化。我们几个人去办手续,工作人员告知先选骨灰盒。骨灰盒成千上万元的都有,最低的也近千元。考虑到族叔的条件,我问工作人员:“我们拉着棺材来的,不要骨灰盒行不行?”回答说,骨灰盒是必须带的,这是规定。无奈只好选了一个最便宜的骨灰盒,加上火化费和100多元的附加物品,交了1600元拿到火化单火化。只要有了火化单或者交了“免火化费”,再往哪里埋就没人过问了。族叔觉得村里的集体墓地风水不好,就选定了自己的一块责任田,按照日渐兴盛的风俗,族人吃喝几天,请来吹鼓手、表演队,将族婶“入土为安”。虽然我们有意识地省着办,还花了1.8万元,是这个家庭种地3年的收入。

在农村死了人“大棺套小棺”,既要火化还得土葬,既没有节省土地,还加重了丧主负担,这却是大多数人无奈的必选,因为再也无处安放骨灰——骨灰堂没有了。为什么建起来的骨灰堂又消失了?就是源于地方政府“重心”的转移,只抓火化率,不再关心怎么葬。因为“入土为安”传统观念的影响,开始条件好的一些户就火化后再装棺土葬,慢慢地放在骨灰堂的骨灰盒也取出来重新安葬。这样,骨灰堂利用价值不高了,村里还要承担看管费用,所以就动员那些家境不好愿意存放骨灰的户也把骨灰取走,将骨灰堂拆的拆、卖的卖了。镇政府出台了不公开却家喻户晓的“政策”,缴纳数千元(每年调整增加)“免火化费”就可以不火化。“免火化费”交到镇政府,而且被告知没有正式收据,只能保证镇政府不再追究。如果被上级查到,钱不退,还得罚款火化,一切后果自己承担。不过有镇政府担保,还是比较保险的。而不火化偷埋的,就不会这么幸运了。殡葬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包括村干部像重视计生罚款一样高度重视,因为这涉及他们的切身利益:政绩和经济。我们村就有一位老人去世后,儿子在族人帮助下偷埋。结果镇政府组织公安、司法、民政干部率众数以百计赶往墓地,扒坟掘墓就地火化,死者家属承担全部费用,还被罚款。

在农村推行以火化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并不是农民难以接受,而且曾经推行开来,只是“免火化费”等怪政策逼出了不火化和“大棺套小棺”等怪现象,让农民无所适从,造成殡葬负担越来越重,难以承受,曾经在耕地里消失的坟头又遍地开花了。 为啥农民

上一篇: 沦陷的故乡
下一篇: 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