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菲尼迪的Q名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尚进)

英菲尼迪的Q名义0( 英菲尼迪Q50 )

11.9877万辆,英菲尼迪2012年在美国市场的总销量,比2011年同期的9.8461万辆增长了21.8%。尽管英菲尼迪中国区的实际销售数字还没有统计完毕,但近3万辆和高于美国市场的增长速度,并不成问题。中国作为英菲尼迪全球第二大市场,一直被日产管理层所看重,日产总裁卡洛斯·戈恩早在2011年日本地震后公布的“动力88”计划中,就特别强调了要重点提升英菲尼迪品牌在新兴市场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并且当时预期到2016年底,英菲尼迪全球销量能从现在的15万辆增长到50万辆,进而占据全球豪华车整体市场10%的份额。那么,按照这个50万辆的蓝图,仅中国市场届时就要承担15万至20万辆的销售容量。不过似乎最近英菲尼迪的2016年蓝图在欧洲市场遭遇了些许滞后,按照英菲尼迪总裁约翰·德·尼琛(Johan de Nysschen)在接受《汽车新闻》采访时的说法,2016年欧洲市场承载英菲尼迪10万辆新车的销售目标不一定能按照原始时间计划完成。很显然,欧洲整体经济环境的疲软,直接拖累了英菲尼迪的欧洲脚步,暂时依旧徘徊在2011年1.25万辆销量的欧洲瓶颈状态。

与英菲尼迪中国投产具体计划的长期观望不同,借助日产在英国桑德兰现有工厂,英菲尼迪已经计划好了在2015年实现欧洲投产,并且届时会专门为欧洲豪华车市场生产一款紧凑车型,设计原型则来自2011年以英菲尼迪概念车形式曝光的Etherea。“虽然与德国三大豪华品牌争夺市场份额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我坚信英菲尼迪将成为第四大豪华品牌。”新任英菲尼迪总裁约翰·德·尼琛表现出踌躇满志,至少曾任奥迪汽车美洲总裁的经历,让他有足够经验了解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不同偏好,同时又能借鉴日产在亚洲市场的地缘特色。

而在2012年中开始将公司总部从横滨迁移到香港办公,一直被视作英菲尼迪真正推进全球化的一个标志。至少摆脱了过去瑞士、日内瓦Rolle和美国田纳西的多地开发设计分散的问题。同时改变的还有英菲尼迪对车型的命名法则,以往分散多达六种的字母数字组合,将被Q和QX两个系列命名所统一。改变车型命名规则,在豪华车领域几乎是非常罕见的,至少这意味着过去建立的车辆型号公众认知需要重写,要知道对于车型系列的命名传统,往往被视作豪华车历史积淀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以Q作为英菲尼迪车型的新编号,也存在着一定的识别风险。奇瑞和以色列Israel集团合资的观致品牌,全新的英文名称Qoros,就在日内瓦车展开幕前引来了争议,大众要求观致在日内瓦车展上不能使用GQ3这样的车名,因为Q是奥迪SUV惯用的型号字母,以至于观致不得不在车展上使用Qoros 3 Sedan的长字母。

此外,作为红牛F1车队的合作伙伴,英菲尼迪不再满足于过去两年的赞助商身份,而是在2013年正式冠名红牛F1车队,并且更多参与到车队主要技术开发之中。2013年新赛季,车队的新名称将改为英菲尼迪红牛车队,并以此名称争夺三连冠之后的下一个F1车队年度总冠军。红牛车队主席克里斯蒂安·霍纳(Christian Horner)认为英菲尼迪品牌从赞助商升级为车队联合冠名者,带来的不仅仅是市场品牌效应,更主要的是英菲尼迪可以承担更多技术合作伙伴的角色。按照英菲尼迪红牛车队技术总监艾德里安·纽维(Adrian Newey)在F1新赛季前接受采访时透露的那样,再下一个赛季的2014款新赛车,将使用同英菲尼迪一起开发的能量回收系统,同时英菲尼迪工程团队的参与,也可以降低F1车队前瞻技术的开发风险。

本刊专访了英菲尼迪汽车有限公司总裁约翰·德·尼琛。

英菲尼迪的Q名义1( 约翰·德·尼琛 )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日产针对豪华车市场的品牌,你是如何为英菲尼迪定位的,尤其是英菲尼迪在中国豪华车市场的自我认知?

约翰:雷诺日产联盟在过去十余年的发展,无疑体现了强强联合的全球化汽车商业趋势,800万辆的整体销量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成功的豪华车品牌,无疑在商业战略上是不完美的,尤其是在目前全球汽车销量规律中,10%到12%的销量来自于豪华品牌,而这些豪华车却创造了全球汽车市场50%的利润。所以我们很需要英菲尼迪从一个针对北美市场的豪华车品牌,发展成一个全球化的豪华品牌。作为目前英菲尼迪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市场注定是英菲尼迪全球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现已进入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作为一个还年轻的豪华车品牌,英菲尼迪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机遇,目前英菲尼迪的车型还不能充实到每个细分类型,只占全球豪华车型类别的57%,还有很多细分车型的豪华市场尚未涉足。未来4年,我们计划不仅要更新现有车型,更会新增至少4款搭载全新发动机和变速箱的一系列车型,涵盖SUV、轿车和高性能跑车,并且定位有些比现有车型更高,有些则会降低门槛,目标是让英菲尼迪的车型能够覆盖85%以上的豪华车型市场类别。

三联生活周刊:G和M系轿车,EX、JX、FX和QX的SUV系列,英菲尼迪过去无疑拥有多样的车型命名,并且往往还根据实际排气量会在型号后面加入数字命名。而在你新任日产汽车公司高级副总裁、负责英菲尼迪事业部全球业务后,就推进英菲尼迪对车型命名的大变革,这无疑要打乱过去市场对英菲尼迪车型的识别,是否存在着商业风险,你们是如何考虑的?

约翰:随着英菲尼迪车型产品线的不断扩展,我们需要一个更为清晰和易于识别的认知体系,所以从产品角度需求的长期战略考虑,我们决定需要一个简洁且具备一致性的全新命名架构。我们在2012年花费了几个月时间做了很多深入调研,并且在挑选名字时,我们发现已经没有哪些字母可供我们来选择了,后来我们评估认为字母Q,还是很能体现英菲尼迪过去和未来的灵感所在,这个字母可以追溯到1989年英菲尼迪第一款标志性的Q45车型。在英菲尼迪未来的命名体系中,Q将代表所有的轿车,包含了掀背车、跑车和敞篷车,而QX则代表所有的SUV。2013年初底特律车展上发布的新一代Q50豪华运动型轿车,开始率先采用英菲尼迪全新的命名法则了。

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初英菲尼迪决定将全球总部从日本迁到香港地区,并且调整以往散落于全球几个不同国家的开发团队架构,目前看英菲尼迪的全球化战略迁移效果如何?

约翰:把英菲尼迪的总部迁移到香港,不仅仅是考虑中国市场的豪华车市场潜力,也同时有很深的战略地缘因素,因为香港是亚洲城市中最能够连接东西方的真正枢纽。香港路上行驶的汽车中,有将近30%是豪华品牌,这是全球非常独特的现象,这非常有助于我们从环境因素上完善英菲尼迪豪华品牌的韵味。我们始终认为英菲尼迪汽车有限公司是一个独立的实体,独立性体现在我们的组织结构上,体现在我们的身份上,更体现在公司文化和品牌哲学上。英菲尼迪的自我定义认为,我们是一个总部设在亚洲的全球豪华车品牌,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 名义英菲尼迪豪华车日产英菲尼迪红牛日本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