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医改中的默沙东
作者:李三(文 / 李三)
( 默沙东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工作中 )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一个跨国药企在华业务的负责人,你如何看待中国的医改?
潘斌:我还在默沙东美国总部负责全球供应链工作的时候,就非常关注中国的医改。当时我很惊讶,也很佩服中国政府能够在许多正式的场合上讲到医疗目的并明确医改目标。
纵观全球,没有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是完美的,更别说14亿人的医疗体系。我认为,把美国的医疗体系放在中国行不通,欧洲的放在中国也行不通。中国需要“有中国特色”的医改方案,我对中国政府医改的决心十分钦佩。当然决心还要配合经费、领导力以及全社会的配合。
我总是说,挑战就是机会,就像我接手默沙东中国。如果公司已经十全十美,我会打包回美国。正因为我们有许多挑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空间,我才觉得这是机会。如果把这些机会把握住了,我们可以更加辉煌。这也是我对中国医改的看法。我还记得7岁之前在福州去医院的情况,与那时相比,中国已经进步了许多,再往前看,我相信一定会更好。
三联生活周刊:在参与中国医改的过程中,你希望扮演怎样的角色?
( 潘斌 )
潘斌:目前中国医改正在向纵深推进,医改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药品的可及性、提高医保的全民覆盖面,以及缩小东、西部医疗环境的差异。基本药物制度是医改关键的一步,这也是中国政府强大执行力的佐证——我相信它在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过程中已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给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做好医改,政府、企业和医疗系统三方面的配合缺一不可。政府必须有很强的决心,企业则不能只关注金钱,我们必须创新,比如说糖尿病、心血管等这些慢性病的治疗工作,有很多工作亟待完成,再加上医院管理水平提高,这三方面的配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家国际性的制药企业,默沙东希望可以和中国政府以及卫生部门紧密合作,我们的近期目标,就是努力成为中国新一轮医改的积极参与者。如何帮助中国政府建立一个基础护理的层面,也就是我们说的社区诊疗体系;怎样把我们的新产品、新疫苗带到中国市场,为更多需要的患者服务;同时,怎样让需要的患者使用上我们的产品,这是我们应当帮助政府一起去努力的。我们会与中国政府一起携手合作,全力支持政府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和改革。
三联生活周刊:默沙东已经或正在做哪些工作,未来还有哪些打算?
潘斌:作为企业,我们必须从政府的立场、面向14亿中国公众考虑问题。因为如果只站在企业角度,就不可能很客观地和政府配合。同样,与医务工作者配合,也必须从他们的立场出发,尝试去理解他们的挑战在哪里。这些说来简单,做起来很难。而只有通过细致沟通,将心比心,才会真正了解到企业、领导和政府为整个医疗系统所做出的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默沙东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做了一些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比如2009年,我们把一个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冠心病的明星产品“舒降之”主动降价50%,使之成为第一个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外企原研药。那时我还在美国,当时默沙东中国总裁冯纳玺到总部去汇报这个问题,大家都觉得他这是在异想天开——把我们最大的明星产品降价50%,也即是一夜之间把销售额减半。经过激烈讨论后,获得了总部的支持。把最优秀的药物带给中国患者,尤其是针对这样一个发病率如此之高的疾病。
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工作的这段日子,你所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潘斌:我知道中国政府在推动医疗健康行业发展时强调公开透明的态度和价值观,但这项工作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有耐心,一步步坚持走下去。从挑战的角度讲,我认为目前中国的医疗健康行业确实还存在一些不透明、不公开、不规范的地方。我觉得这对任何一个公司来讲都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合规是我们生意中的一部分,不合规的生意,即使获益再多我都要说“不”。我不断地给我们的团队灌输这个观点和理念。这一点也是我在向美国总部汇报时常常提到的。我们必须有义务和决心走下去,因为只要坚持,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医生变得越来越规范。我也坚信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会有美好的明天。
三联生活周刊:在所接触到的领域,有没有一些让你感觉成功或者沮丧的事?
潘斌:应该说很多,贯穿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国的一些专家的素质和能力超乎我的想象——很多的医生和专家都有国际经验,他们在不断地学习。另外,中国医生的收入真的太低了,在国外,医生是一个非常高尚的行业,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是非常高的。我希望政府能够多多支持中国的医务工作者。
谈到合作,我想拿抗生素在中国的运用来举例。抗生素在中国滥用是众所周知的,在国外,抗生素是在非用不可的情况下才会使用,能免则免,但在之前的中国却是相反的。默沙东虽然有抗生素方面的黄金品牌,在国外有超过20年的使用历史,从安全性和疗效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我们公司的立场是,不该用的时候不要用。我觉得这个理念不是每个医生都能接受的。有时我们向医生传达这样的理念,医生会很感动。这一两年,中国的抗生素管理有很大的进步,当然,这并非是默沙东或者药企单方面努力的结果,政府的政策引导、宣传和医院加强用药管理,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联生活周刊:你希望在中国大众心目中,把默沙东当作怎样的公司?
潘斌:希望我们能在中国大众心目中真正成为一家中国公司。把默沙东和其他跨国企业叫作外企,对于这个“外”字,我并不认同。我觉得默沙东中国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公司,放眼默沙东中国20年的历史,我们在中国的投资远远超过收入,而我个人的愿景就是默沙东中国变成中国公司,造福更多的中国患者。在人才本土化方面也是如此,我希望融会中西,一方面坚持人才多元化,另一方面是下工夫造就、培养更多中国本土的优秀人才,真正做到“植根中国,造福中国”。
我还希望默沙东在中国大众心中,是一家关注创新的公司。因为创新一直是我们的核心理念之一,只有创新才会有未来。默沙东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高达几十亿美元,在北京的中国研发中心,2012~2016年的5年内我们将投资15亿美元。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注意到,在默沙东的众多产品中,有不少是针对慢性病的药物。你对于中国慢性病的防治有怎样的看法?
潘斌:我看到卫生部发布的数据,目前中国有2.6亿慢性病患者,大概占全国总疾病负担的70%。我的祖母就是死于糖尿病跟心血管并发症,在她起码一半的人生里,都被糖尿病困扰着,她的生活状态,只能用“可怜”两个字形容。现在,令我略感安慰的是,默沙东已将全球糖尿病治疗的先进理念带到了中国,2010年上市的捷诺维和去年上市的捷诺达,已经成为全球糖尿病口服药物中的领导产品。
提高民众对慢性病的认识,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地预防、诊断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默沙东对于中国的慢性病防治事业非常关注,慢性病治疗产品在我们的整个产品线中占有重要地位,希望我们的药品能为更多的慢性病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方案。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市场在默沙东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如何?
潘斌:从1992年默沙东正式进入中国算起,今年是第21个年头。这些年,默沙东与中国各地医院开展了约几十个临床研究项目,现在默克实验室在北京设立的全球临床数据管理中心,已经成为默沙东全球三大数据管理中心之一。中国的业绩增长势头非常迅猛,无论是处方药、疫苗,还是健康消费品及动物保健产品。2011年我们在华业绩增长达到了37%,去年在华业绩增长超过了市场平均值。中国始终是跨国药企的关键市场,是默沙东全球增长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在中国建有一个研发中心和三个工厂,我们的目标是一定要持续增长,而且要超过市场平均增幅,为此,未来几年,默沙东将在中国市场引入一系列创新药物。 医改药品默沙东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