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无休止的教派冲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邹珊)

巴基斯坦:无休止的教派冲突0( 2月17日,巴基斯坦奎达市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当地居民死伤惨重 )

爆炸案发生次日,与巴基斯坦塔利班有着密切联系的逊尼派激进武装组织“羌城军”宣称对此事件负责。经该组织的间接证实,此次爆炸案的实质为逊尼派极端势力针对当地阿富汗哈扎拉什叶派移民蓄意挑动的教派对抗。此前,“羌城军”已对奎达的什叶派民众进行过数十次暴力袭击。今年1月10日,该组织就曾在奎达市区台球厅实施过自杀炸弹袭击,伤亡人员中大部分是哈扎拉族人。

巴基斯坦近来发生的袭击事件多数都与教派矛盾相关。《巴基斯坦2012安全报告》显示,该国的教派暴力冲突在2012年上升了53%。宗教派别的冲突早已成为巴基斯坦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美国威尔逊研究中心南亚项目高级助理库格尔曼(Michael Kugelman)告诉本刊:“巴基斯坦是一个多重分裂的国家,有多种因素在为该国加深裂痕。除了什叶派与逊尼派穆斯林的不和之外,还有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分裂、省际分裂以及种族分裂,而每个族群中还有自己的内部分裂。国情如此,暴力又如此常用,教派冲突自然频发。”

巴基斯坦有97%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是主要派别。其中,占全国穆斯林总人数75%的逊尼派中还分圣训派、《古兰经》派和巴雷尔维派等支系。由于派别林立,宗教这一凝聚各方分散力量的精神胶合剂在该国并没能正常发挥作用。“目前,巴基斯坦国内有240个宗教组群。”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南亚政治高级研究员米斯拉(Ashutush Misra)告诉本刊,“它们各有自己的经文学校,通过独特的课程向学生灌输对于伊斯兰教的狭隘解读,并将他们逐渐培养成狂热信徒,国家没有管控这些学校的法规。各个宗教组群在前总统齐亚·哈克的全面伊斯兰化政策下四处繁衍,并逐渐变成了外交政策中的‘战略优势’。”“逊尼与什叶派穆斯林的基本分歧在各类宗教组群的利用下被多种因素放大。”巴基斯坦《黎明报》专栏作家优素福(Huma Yusuf)告诉本刊,“对于土地、权力、选民等资源,尤其是城镇设施的争夺都加剧了不同组群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军方组织和福利机构又都在接收境外资金援助(尤其是沙特阿拉伯和伊朗),这也促使巴基斯坦成为逊尼派与什叶派的代理战场。”

此外,巴基斯坦的民族构成十分复杂,除了主要的旁遮普族、信德族、普什图族和俾路支族,还有克什米尔人等其他少数民族和部落。如今,巴基斯坦在与阿富汗接壤的西北边境处仍有大面积的部落地区。印巴分治后,巴中央政府为了促使各部落加入新近独立的巴基斯坦,给予了部落区充分的自治权。如今,由于中央政府的法律仍然鞭长莫及,处于无政府状态的部落地区便成为教派宣泄矛盾的最佳场所。

目前,部落地区甚至出现了“塔利班化”和“巴尔干化”现象。在米斯拉看来,这种与境外极端组织结合的行为也是巴基斯坦教派混战局面持续的原因之一:“如今,越来越多的宗教组群以‘伊斯兰圣战’的名义出现在巴基斯坦。它们与政党与军方联手,在避免国家监督的同时为圣战组织争取政治合法权。现在,南旁遮普地区已成为阿富汗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圣战分子的滋生温床。这两个地区的问题一日得不到解决,各类组群的队伍就会继续壮大。”

如今,本来就因无力解决贪污及经济不振等问题而饱受诟病的巴基斯坦政府,又因为接连发生的教派争斗事件而遭到了国际人权组织的谴责。米斯拉认为,是这些宗教组群与巴基斯坦军方和情报机构的相互勾结掣肘了巴政府有效反恐政策的制定:“巴基斯坦军方机构本身也在雇佣来自阿富汗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圣战分子,所以对于勾结行为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选择了视而不见。而现在,那些在无意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恐怖组织,已反过来将目标锁定在了军方身上。”“虽然教派冲突是南亚地区的普遍问题,但任何一个国家的严重程度都无法与巴基斯坦相比。因为没有哪个国家的教派极端分子会如此的强势和致命。”库格尔曼说,“这起爆炸事件只是巴基斯坦漫长教派冲突史的篇章之一,它早已不是第一起,也肯定不是最后一起。” 巴基斯坦无休止冲突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