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乡村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关晓海)

年终岁末,当我们憧憬梦想、畅想未来之时,目光是否注意过,有一些群体,他们的梦想已被残酷现实侵蚀得七零八落。

在很多人心目中,乡村即使不是世外桃源,起码作为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也应该是其乐融融的。但一位在法院刑庭工作多年的朋友告诉我,其每年所受理的重刑案件,95%以上发生在农村地区。让人吃惊的不仅是数字,凶案背后的发生原因更是让人唏嘘不已——大多数乡村凶案的缘由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比如谁家多占了一垄地,谁家的柴火堵了路,甚至是一句不得体的玩笑,都有可能刀戎相见,以命相搏。行凶者大多率性、不计后果,对别人生命漠视,对自己的生命也极度无所谓。何以如此?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育水平的低下、法制观念的淡薄,以及人际关系应对上的举足无措,都可以为上述现象提供解读的注脚。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梦想的缺失。

虽然与过去相比,乡村生活水平的确有所提高,但横向比较,农民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却越发微小,社会地位不升反降。虽然极个别农民工通过搬砖可以达到月薪七八千,但即使是铁打的身体又能搬几年?更何况每到年末年初,农民工被欠薪的消息都会不绝于耳。为了拿到自己辛苦一年的微薄收入,能做的除了上演“跳楼秀”就是使用暴力。只想得到应得的那一份薪水回家和老婆孩子老父老母一起过个年,那么简单朴素的愿望都无法实现,谈何梦想?

此外,媒体上最美乡村、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农民工都并不鲜见,而最美农民却踪迹难觅。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必定不愿做出污损自己名声的不堪行为。以我的爷爷为例,他一辈子操持农事,耕耙种锄样样精通,四令节气了然于胸,每到播种冬小麦时,很多乡民都请爷爷为他们调节耧车,并请他扶耧种下第一垄麦子,以确定这一地麦子播种的稀稠。爷爷一生凭着自己对土地的热爱、对农事的娴熟赢得乡邻敬重。可如今,不要说城市,就是在农村,还有谁会敬重种地的农民呢?

与经济地位的困顿相比,乡村教育的凋敝更让人绝望。教育是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但过去10年里,乡村学校的数量已经减少了一半。求学本就艰辛,高额的学费让很多农村家长望而却步,更何况高校毕业生就业上的不如意,让很多农民在这个“拼爹”的时代看不到未来命运转变的希望。加上乡村文化本来就不丰富,文化生活的贫乏使得农闲时的乡村打牌、喝酒、赌博成了无奈的选择。日常生活的空虚,加上生活看不到转机,使得很多人自暴自弃。如此一来,暴戾之气笼罩乡村便不足为奇。我不得不追问:乡村梦能否存续,乡村的前行动力依托何处? 渐行渐远三农农村农民乡村

上一篇: 好东西(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