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供暖那些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况开泰)

我是从小就喝着作为南北分界线的淮河水长大的孩子,对由供暖区位划分出的“南方”的冬日生活实在是不愿想起——一种打趣的说法是,屋外-1℃,屋内也是-1℃,没有任何区别。小时候每次在室内冻得连笔都握不住的时候,就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集中供暖?当我长大后,尤其是成为暖通专业的学生之后,了解到南方供暖是件很矛盾的事。

一方面,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看,供暖势在必行。以合肥地区为例,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是-3℃,如果以最低气温低于0℃作为寒冷天气的标准,合肥市平均每年有37.8天左右,而近几年的极限低温经常突破-10℃。重要的是,就人体感受而言,温度并不是单一的评价标准,而是通过温度和湿度耦合在一起共同作用的:在温度很低并保持一定的时候,湿度越大,人体实际感受的“温度”也越低,实际体现就是,相同温度下,南方比北方冷。网友因此将北方的冷比作“物理攻击”,将南方的冷比作“魔法攻击”。按照相关规范标准,南方的室内温度是远远达不到人体舒适需要的保持在16℃到24℃,相对湿度在30%到60%。人如果待在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室内,对正常生活是有显著影响的。这一点也在我的非安徽本地的同学身上得到证实——无论是想象中很抗寒的北方同学,还是没经历过寒冬的南方同学,在室内都无一例外地要穿着棉袄等厚重衣物,睡觉时必须盖上厚厚的棉被。低温的害处不用多说,尤其对于年老体弱的人群而言,低温是引发疾病的重要诱因。另一方面,热电联产也能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能源梯级利用。现在最高的超临界燃煤机组的供电热效率约41%,而利用余热进行供暖的热电联产模式,热效率则可以达到85%。不仅符合目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的相关要求,也可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从目前南方建筑的保温能力和集中供暖的改建改造难度而言,南方的集中供暖又显得不那么环保。这是因为,南方建筑的保温能力远弱于北方建筑的保温能力,这就造成了在相同的条件下,南方建筑的采暖能耗要大于北方建筑。能耗的大量浪费不仅和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目标背道而驰,对于居民来说,采暖的费用也要增加。还有,集中供暖的改建改造难度可能远超人们的想象。从城市规划来说,南方从规划当初就没有考虑集中供暖,相应的管道铺设就成了大问题;而且很多供热管道里面的介质是高温蒸汽或者高温水,有一定的危险性,不能随意布置。如果采用市政蒸汽管道,就必须在小区内设专门的换热站,但是因为没有预留地,换热站就没法建,或者建完了对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另外,小区内的供热管道铺设也存在和市政供热管道一样的问题。很可能的是,居民出了大价钱,最终效果却不一定好。

在我看来,南方供暖问题,最终还是要在充分调查和论证之后,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最终让南方供暖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这或可成为“美好中国”的一个民生指标。 供暖建筑集中供暖那些南方

上一篇: 好东西(719)
下一篇: 扶贫的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