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贫的牢骚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洪巧俊)
过了年底,又是扶贫干部到对口贫困户家去慰问的时候。扶贫干部坐了一面包车,他们到贫困户家慰问,送去了大米和油,还有慰问金。慰问的任务完成了,本该高兴,可他们却在回来的路上牢骚满腹,诉说着自己的委屈和不满。
一位扶贫干部讲,打电话给贫困户说要去慰问,对方却说:“烦不烦?我昨晚打麻将到凌晨6点,刚入睡就来电话,每次来慰问给个几百元钱,有鸟用。”这位扶贫干部听后无语,心里虽别扭,但还必须去,否则过不了验收关。他感叹:有的贫困户就是扶他一辈子,也脱不了贫,每天喝酒打麻将,不去打工,又不愿干农活,就等着我们几个单位的扶贫干部去送钱。由于每个单位的慰问金不同,慰问金给少了,他就不高兴,不给扶贫干部好脸色看。扶贫干部做他的思想工作,要勤劳致富,他却问,你勤劳了吗?什么活比干农活还苦还累?
扶贫干部不仅要讨好被扶者,还要讨好村干部,慰问了贫困户,还要慰问村干部。给钱少了,村干部会旁敲侧击,说某某单位给了多少。尽管扶贫干部对这种作为心里不爽,但敢怒不敢言,再委屈也只能在车上发发牢骚。慰问金是单位统一支付的还好些,一些单位是扶贫干部自掏腰包,这就更苦了挂扶干部,自掏腰包还受气。比如给了钱,上级暗访时,人家说没有给,于是每次给他们钱时,都要他们签字,送物时拍图片为证。还有,一家扶贫单位的领导与村干部商量说,我们给每个贫困户和村干部订两份报刊。村支书说,你们还是多给点钱吧。他们只要物质扶贫,却不要精神扶贫,不需要了解政策和信息,不需要学习科技知识,这样还能脱贫吗?问题还在于,挂扶的不一定是真正的贫困户。扶贫干部就是知道哪些人该扶,哪些人不该扶,也会按村干部指定的去扶,一是怕得罪了村干部,上级来人检查时不说好话,二是真正的贫困户太穷了,扶几年也可能不达标,于是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扶贫干部还说,他们每个人的口袋里都有一份数据表,随时准备上级有关部门来抽查、询问时,好按表上数字汇报。表上有贫困户的人口、劳力、农技培训、家庭收入、生产费用支出、帮扶资金、人均纯收入等情况。扶贫扶成了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如此年年扶贫,又有多少贫困户真正脱贫致富?扶贫多年不见效果,就该反思。扶贫不只是给钱,这样给钱,还不如提高贫困户的低保金,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的金额,增加农业补贴等。新时期的扶贫还需要开拓新思路。
广东潮州 洪巧俊 扶贫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