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安全的鸡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老傣)
央视报道的“速生鸡”,在行业里极其普遍,绝非山东一地个案。10多年了,我们吃的基本都是这种鸡。
有媒体的送检样品未检出药残,分析原因时,我的意见不是中科院生态所的检测有问题,而是取样出了问题。根据经验,屠宰场每天宰杀的鸡是无数鸡贩子挨家挨户收来的,具体到零售环节的某只鸡,很难分清是哪家农户养的。假如,A农户喜爱三尸脑神丸,B农户学丁春秋用三笑逍遥散,C农户失恋后相中了西域情花毒,而我们的目标靶向是D农户的含笑半步癫,却不幸抽中了前三个农户中的一个样品,则无论如何也检不出相关药残。题外话是,江湖上使毒的手段太多了,仅农业部严令禁止的药品目录就有20多个大类,几百种,还不包括没法列入的洗衣粉、刷墙的大白粉之类,要把这些指标全列入,我国食品标准规范就成了喜剧脚本。如果没有目标靶向,按现有的禁药目录依次检测一遍,很可能查出源自D农户的鸡用了什么药,但检测成本10万元也挡不住。
啰嗦了半天,无非想说:目前产业模式下,无论屠宰场、餐饮企业,还是国家监管机构,即使主观上异常努力,也无法确保不出问题。问题还得从养鸡说起。白羽鸡是无罪的,这个鸡种本身生长速度就快,不用药也可40多天出栏,口感差、营养低,却无安全风险,40多天的鸡不能吃的说法实际上是误解。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中低收入人口众多,不养这类鸡,根本无法保证肉食供给。至于高密度集中饲养产生的因病死亡、生长慢等问题,欧美发达国家主要靠高投入基础上的环境改善来解决。中国农民整体收入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兄弟,哪有资金给猪和鸡建封闭圈舍,安装恒温空调、自动除粪机、喷头淋浴器……他们唯一的控制手段就是用药。其实,养殖户若合理用药,执行宰前停药期,坚决不用违禁药物还是能做到的,但前提是政府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常态监管措施。很遗憾,我以往看到的多是运动式严管,亲疏有别执法,地域间松紧不一。结果,往往是谁坚守道德谁倒霉,最后全成为“劣币”。
实际上,我对包括土鸡在内其他来源的鸡也有质疑。比如国内有家著名的土鸡生产企业,有次我对其工作人员说:“你家的鸡是假的。理由如下:A.彩袋包装的鸡个头一般大。散养鸡争食,弱的永远被欺,我养的土鸡大的快5斤了,小的才1斤多,大小不一。B.不用厂家提供的调料包炖鸡,味道一般。C.散养鸡放牧场地要求面积大,否则除了蒿子,其他草很快会被吃光。按鸡的销量,厂家所在地没有那么大的山地草场。D.厂家所在地无霜期极短,不足以成鸡,一定配合圈养,冬季喂成品饲料。”他说:“都是干这行的,别说了。”我还见过很多在村里溜达的土鸡,第二天出现在农贸市场待宰。这种鸡味道还算鲜美,但每天都去垃圾堆里鹐食,死猫、死耗子、废电池、旧报纸之类,经常鹐几口,其安全性可能还不如速生鸡。更不用说大量的假土鸡,其实就是老了被淘汰的笼养蛋鸡,糊弄消费者不懂。
那么市场里有安全的鸡吗?一定有。我在一个山清水秀环境可控的地方,看到那些白天去林子里刨食的土鸡被贩子收走出售,只不过和别的鸡混在一起,消费者很难分清。 安全三农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