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两会”:创新驱动力
作者:贾冬婷(文 / 贾冬婷)
( 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创新驱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是今年“两会”的重要议题。
从整体经济层面观察,去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相当大。学界普遍认为,与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时相比,某种意义上形势更为严峻。2008年只是受到外部冲击,内在增长动力是强劲的,下得快,上得也快,之后出现了一个V形反转。而这一次则面对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动力的减弱。现在越来越明确地看到,全球金融危机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私人部门的危机,第二是政府债务危机,第三是货币体系的危机。目前正值第二阶段,所以,金融动荡还将进一步深化。更关键的是,内在动力正在减弱。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判断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那么,目前出现的经济增长放缓,仅仅是宏观紧缩政策下短期的周期性回落,还是反映了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的下降?与此相关的问题是,中国已经经历了超过30年年均10%左右的高增长,还能持续多长时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期针对国际经济的发展阶段做了相关研究。主持研究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指出,“二战”以后日本、韩国、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等成功追赶型的经济体,都曾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高增长阶段,在人均收入达到1.1万国际元左右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增长速度的“自然回落”,回落幅度在30%~40%,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中速增长阶段,如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德国、70年代初的日本、90年代后期的韩国等,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中国人均收入在2010年接近8000国际元,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将会在今后两三年也达到1.1万国际元水平,进入增长速度下台阶的时间窗口。由此初步判断,今后几年,我国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将是大概率。从内在原因说,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等,对应着需求增长速度相对萎缩。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房地产等投资增长要素支持高增长速度的空间已经相对收缩。
发展速度的回落由此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会否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研究课题组对比了两类国家和地区,一类是“中等收入陷阱”落入者,比如拉美国家和前苏东国家,增速回落大约发生在人均收入4000~6000国际元时。他们在推进工业化的体制、战略和政策上,都存在某些重大缺陷,如拉美国家封闭性的进口替代战略和前苏东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高增长潜力犹存的条件下出现“失速”。而那些“成功追赶者”,如日本、德国,增速回落是在人均收入1.1万国际元时发生的,其增长潜力和后发优势已经基本释放,他们的成功,正是由于及时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从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经济转型的倒逼机制正在形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由此才提出了“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增长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刘世锦由此才认为,这或许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调整重组时期。
对应中国经济的三大支柱,我们在这个经济发展背景下,结合“两会”召开,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业、农业和外贸经济研究部的主要负责人,以此考察目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动力和风险。 创新2012两会驱动力